03.02 什麼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分別需要符合什麼標準?

樹梢不搖


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帶給你更多更實用的健康知識!

您是想了解什麼是心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嗎?

簡單來說,疾病的一級預防就是在沒有疾病時為了防止患病而進行的預防。心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就是可能已經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了,但是,心臟和腦子都還好著呢!沒有冠心病沒有心絞痛更沒有心肌梗死;沒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症狀當然更沒有腦梗死。這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或者口服阿司匹林他汀等藥物,就是心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


疾病的二級預防,是指已經患有某個疾病,為了減少疾病的影響或防止二次復發而進行的預防。對於題目中的心腦血管病,就是在突然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等情況時及時進行治療,儘快中斷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減少遺留症狀;並長期控制危險因素和配合生活習慣改變及服用一些藥物來減少再次發生的機率。

以腦血管病為例,稍微具體點,

1.就是要了解造成腦血管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目標血壓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沒有頸動脈狹窄,理想血壓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目標值在2.6mmol/L及以下;對於糖尿病,目標值是糖化血紅蛋白<7%;如果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可以口服葉酸、維生素B6和B12;

2.戒菸;

4.抗血小板藥物,非心源性卒中,應當口服抗血小板藥物,首先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耐受,可考慮氯吡格雷;

5.抗凝,心源性卒中,應當口服抗凝,華法林或其他新型抗凝藥均可;服用華法林需要定期查凝血功能和國際標化率。

6.頸動脈狹窄,根據情況選擇支架、動脈內膜剝脫或保守治療。

二級預防的好壞,跟病人的依從性有關。


李博士和你談健康


其實很簡單。所謂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指的是通過一些干預手段,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說白了,也就是說目前沒有罹患心腦血管系統疾病。

而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二級預防,指的是已經罹患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代表疾病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腦梗塞等。

所以,不難看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干預方式方法是不同的。一級預防,只是通過一些生活方式或者藥物干預等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而到了二級預防的階段,是必須採取藥物等方式治療。

舉例說明,阿司匹林。如果已經罹患缺血性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腦埂塞,就必須服用阿司匹林,一般常用的劑量為每天一百毫克,來預防未來再次發生心腦血管系統事件。

但部分群體並沒有罹患上述疾病,只是有相關危險因素,如血脂異常、血壓升高等,這個時候,需要通過專業的危險評分系統來評估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來預防未來發生心腦血管事件。

我是惠大夫,大連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希望我的回答內容能為您排憂解惑。


惠大夫在江湖


一 什麼是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顧名思義,包括了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通常我們將它定義為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導致的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

★腦血管疾病 腦梗塞、腦出血

二 心腦血管疾病特點


從心腦血管疾病的特點可看出,它不僅威脅著人的健康,引起醫療資源無底洞式消耗,鉅額的經濟負擔、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對個人、家庭、社會的負擔無疑是巨大的。所以我們要對心腦血管疾病從危險因素到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進行逐級預防,以致能將其帶來的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

三 心腦血管的危險因素

★不可控危險因素

- 性別 男性患心臟病的危險比絕經前女性高

- 年齡 年齡越大,其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亦逐級增加,55歲以後,年齡每增加10歲,其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可增加1倍。

- 家族史 如果父母輩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子女患病的危險亦相應增加。

★可控危險因素

- 高血壓 -高血脂 -吸菸 -大量飲酒

- 糖尿病 -缺乏運動 -脂肪攝入過量

四 如何進行心腦血管疾病預防?



一級預防 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採取措施,預防疾病發生。(針對未發生心血管病的人群)

二級預防 針對高危人群採取相應措施,控制疾病發展和併發症。(重視疾病早期出現的信號,如疼痛、胸悶、暈厥等症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三級預防 對已得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防事件、防後果,積極救治與康復治療,嚴格管理,節約醫療費用,減少致死、致殘概率。

結語:心腦血管防治關鍵→a.重視防患於未然,重視定期體檢。b.積極的健康態度。c.不可小病不治得大病,大病想治為時晚!


醫醫來道


主要是管住嘴,別特麼胡吃海塞,遇事往寬裡想,多些包容別易激動,別上車搶座下車裝死,此為預仿一二三及之良方。另外,頭條老是請老夫回答問題,倒是把獎金給我呀,別特麼只說不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