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先上結論:

結論一: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有肉吃。

結論二:有肉吃不代表每塊肉都好吃。從今年來看,設計+設備的好吃程度明顯好於製造+封測,這個趨勢未來幾年預計仍然會維持。

今年以來,備受關注的半導體板塊的表現是這樣的: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整體上看,是一個大大的"W"形狀,板塊整體波動劇烈,好的時候讓券商高呼自主可控黃金時代,差的時候也讓眾多基金經理面色凌重。半導體板塊熱鬧非凡,但是最終好像賺錢也不怎麼容易。

但是,具體到半導體板塊內部,情況則有所不同。

半導體設計(加上IDM):聖邦股份+兆易創新,他們的表現是這樣的: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半導體設備:北方華創+長川科技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可以看到,設計+設備領域,龍頭股票表現明顯好於半導體板塊整體表現;即使是表現相對較差的兆易創新,考慮到復牌後漲幅較大,其整體來看也比行業整體要強。

那麼製造和封測領域呢?完全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中芯國際: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長電科技: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同樣是半導體板塊,同樣是年初至今的表現,高下立判。設計和設備一塊,雖然波動也很劇烈,但是整體呈現向上趨勢;而製造和封測,要麼一直震盪不動,要麼甚至震盪向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是仔細品味,國家在整個半導體產業發展之中的作用絕對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一.半導體,繞不開的國家戰略

就從我們亞洲的小兄弟日本和韓國說起,看看國家對於半導體產業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中泰證券對於半導體行業是這麼描述的:

"半導體行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行業,"馬太效應"顯著,行業追趕者的崛起往往是在遊戲規則發生變化的時候"

"追趕者實現崛起離不開時代機遇的"天時"、國家和地區在核心要素相對優勢的"地利"以及政府、產業界的"人和""

我們這裡重點談談"人和"。

根據銀河證券觀點,半導體的產業轉移目前主要進行了兩次:

一次是美國到日本,一次是日本到韓國、臺灣。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這兩次產業轉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以DRAM為代表,從1975-1985年十年期間,日本的DRAM份額從0到達了80%,同期美國的DRAM份額從100%急速下降到20%。而從1985年到現在,日本的DRAM幾乎已經退出了市場,而韓國的DRAM攫取了市場60%的份額,三星和海力士名震天下。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那麼在這兩次產業過程之中,日韓兩國政府又是怎麼做的呢?

二.日本:國家塑造的DRAM傳奇

光大證券對於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原因直言不諱:一靠技術引進,二靠砸錢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當前的國際環境下,指望中國獲得任何一個國家的大規模技術扶持都不怎麼現實,因此我們把落腳點放在另一個地方:錢。

1976年,日本政府敏銳地意識到,雖然國內已經可以生產DRAM芯片,但是在設備和材料上的缺失終將制約整個國家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因此,日本政府出資300多億日元,日立、NEC、富士通、三菱、東芝五大企業聯合籌資400多億日元,共計700多億日元設立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項目。(按照當時匯率,大約2.5億美元。注意是1976年的2.5億美元)五大企業聯合國家的研究院所對於整個DRAM製造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攻關,從設備、材料、封裝、測試方面全面出擊。

結果就是,1980年,日本宣告完成為期四年的"VLSI"項目。期間申請的實用新型專利和商業專利,達到1210件和347件。產業鏈各環節上的全面突破,使得日本的DRAM不僅性能優異而且良率高。良率帶來的低成本進一步導致了低價格,日本DRAM一舉擊破美國的DRAM,僅僅10年時間幾乎一統全球。

當然,除了單純砸錢做實驗外,日本政府還通過各種租稅手段激發企業創造的活力。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因此,日本DRAM的崛起,說穿了就是國家一手包辦起來的:看上去似乎不計成本的資金投入、產業鏈上下游全面建設和突破(相當明智)、以及進一步激發民間科研的熱情。疊加其他種種外界原因,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就這樣走上了騰飛之路。

當然,後來日本的DRAM也衰退了。韓國異軍突起,直到今天仍站在世界之巔。

為什麼?

三.韓國:國家砸錢+企業接力,三星海力士睥睨天下

繼續說砸錢,這方面,韓國是怎麼做的?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當時韓元美元還是800:1的比例。韓國這兩次投資相當於共計兩億美元,在當時相當於10億人民幣。

這是1990年時候的10億人民幣。

此外,看中泰證券統計的韓國曆年的半導體支持政策,你會不會有點兒眼熟?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然後發生了什麼呢?

根據銀河證券統計:

1992年,三星超越NEC,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製造商。

2003年,三星超越索尼和松下,成為亞洲最大的信息產業公司。

2017年,三星超越Intel,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

當然,韓國半導體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順應了消費電子崛起的趨勢,以及抓住了美國對於日本的限制這一機會。但是,韓國半導體的崛起路徑和日本無比相似,時至今日韓國80%的半導體產值來自DRAM,三星和海力士屹立不倒,這顯然和國家扶持密切相關。

說了這麼多,回到開頭,為什麼A股今年以來設計+設備公司的表現好於製造+封裝?

當然也和國家意志相關。

四、從大基金的投資思路來看,我們應該投資什麼?

下面這張圖可能會讓大家質疑前面的結論: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根據光大證券的整理,目前大基金的投資以製造環節為主,佔據6成以上份額。

為什麼投入最多的製造環節,相關公司利潤好像並不能出來,股價也不漲呢?

因為晶圓製造環節的特殊性:這是一個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核心環節。

對於行業有所瞭解的讀者,應該知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1、國內材料廠和設備廠普遍存在精度和工藝不足的情況,如果製造廠使用國內設備,可能會導致工藝流程無法完成

2、設備廠商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會隨製造廠商規劃進程。比如,中芯國際如果製程到不了14nm,設備廠商做出來了設備也沒用。

因此,結合國家對於虛擬IDM的規劃可以得到:在技術水平有欠缺的情況下,國內材料、設備廠商不突破國內製造廠幾乎不可能突破國外廠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中國當前階段製造部分很可能不賺錢:本就良率不高的情況下,還要照顧國內設備、材料商發展需求。甚至是在超出公司本身盈利能力的情況下進行擴產。

以設備為例,其性能實在製造過程中不斷調試修復中一步步成熟的。如果根本沒有人買其設備,如何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和反超?

中芯國際,一個公司操著整個產業鏈的心。出不來利潤,又怎樣?(也就是股價不漲而已)

那麼,當前時點什麼環節投資機會大呢?

首先說,為什麼封測同樣不好:

(1)附加值相對低

從毛利率上也能看出,承擔大量國家任務的中芯國際毛利率仍有20%左右,而已經進入國際第一集團的長電科技毛利率只有11%。

(2)技術差距並不大

先進封裝領域,中國廠商技術不輸國外廠商,上限提升空間沒那麼大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3)市佔率

既然行業整體增速不足,市佔率的可提升程度決定了未來的發展空間。

各類芯片的是國產化程度多少?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這裡面的一個個0看起來分外扎眼。

反觀封測行業,2017年三大廠商市佔率已經突破20%

半導體投資跟著國家走能不能吃肉?

所以剩下的,就是不用承擔那麼多國家意志,只需要"被帶動"的設計和設備公司了;當然也包括材料公司。

這也就是半導體行業的特殊性:這是一個必須要國家介入才能發展的行業,因為資金需求和產業鏈發展耗費的資源實在巨大。也正因為如此,跟著國家走,搞清楚國家的發展思路,才能在資本市場吃到肉。

(評論員:李睿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