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文、鄭新安

在科技發展迅猛而瘋癲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毫無準備的被新科技裹挾著,一不小心就會被Diss,因而大部分人被時代所淘汰,而只有個別人衝在了這個時代的前面,成為了這個時代的英雄。

藝術家是時代的文化英雄,他們不是時代物質的創造者而是時代精神的按摩師。

袁文彬是一個極具社會情懷的藝術家。社會的神經有稍許變化都能被他靈敏的畫筆所捕捉所呈現。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當代就是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的共建共享。袁文彬身處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清晰而生動的感受這個時代的變革,傳達著這個時代的脈動。

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從早期的“麥當勞叔叔”系列,“新天堂”、“兔子兔子”系列,“人低頭族”、“複式經典”系列,再到“牆”系列,“朋友圈”系列;袁文彬一直在進行著和時代某種層面的對話,交流,溝通與創造。

袁文彬說,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以誠懇而理性的口吻講述著中國人精神面貌的變遷。

時而商業(麥當勞叔叔)、時而社會(兔子兔子)、時而藝術(複式經典)、時而政治(牆系列)、時而朋友(朋友圈);從國際風雲變幻舞臺到微信裡不能自拔的中國人再到全家中毒抖音的新時代;他的目光,忽遠忽近,忽大忽小,忽內忽外,積極真切的傳達著對這個時代的態度。

沒有成功的藝術家,只有時代的藝術家。

以人的覺醒為本原,探求這個社會的衝突與不安;

以人的倫理為根本,發問這個社會的公平與公正;

以人的尊嚴為基礎,溝通朋友圈裡的喜悅與哀傷;

經30多年發展的當代藝術,藝術潮流沒有了,藝術的材料、形式、觀念以及態度,開始變得非常混淆,個人特色開始出現並強化,個人語言特色,逐漸奔向更為解放的新空間。

沒有了夏加爾式的夢幻感和盧梭式的原始主義色彩;沒有了寫實與造型的執著,出現一種非具象畫的內心精神直白;沒有了藝術的功利性、服務性束縛,使藝術與社會和普通人發生關係;取消了作品的情緒化與文學化,朝著波普藝術方向持續轉變;

袁文彬以開放的心態,積極的入世態度,不知不覺的也進入到了一種類“政治波普”與流行波普的政治與商業符號圖式當中。他以學院式的表現語言,快速捕獲當下的消費基本面,生存即時貼,用誇張的形象局部,創造出一系列極具個性與風格強烈的圖式作品,成為學院裡的另類之花。

如此這般入世與出世,以表現語言的審美性為核心,來調節社會的心律。

袁文彬說,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汙名化的“油膩”中年人,添加了“保溫杯+枸杞”的標配。一箇中年肥男夢想著插上翅膀飛向藍天,可肥胖的大肚子,讓他顯得無奈、脆弱與無助。

皺紋多了,肚子大了,頭髮少了,前列腺腫了,三高來了,心梗說到就到,支架越裝越多.....,

人到中年,“油膩”老同學銳氣全都如潮汐般散去了。人生路過半,各自覓活路。塵世間的潮汐來往、晚燈明滅,皆是一片風吹過而己。當年你愛那美女有多深,忘記她便有多快,人生像是一場偶遇,見面又分離,或是一次狂射提起褲子就死也不再見。

中年的陣陣際遇哮喘在袁文彬的作品中都是驚鴻一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關注社會,關注命運,關注人性是袁文彬藝術時代性的一個方面,更有意思的是,他的藝術具有很強的互動性。最近的系列:微信上的朋友圈肖像;作品取之於微信,得之於微信,展覽於微信,互動於微信,發展於微信,藝術家本人的興備也得之於微信上下。

利用微信圖片進行創作,袁氏並沒有侷限於圖片的原圖,而是完全將圖片做為一個引子將其昇華為袁氏油畫味道的肖像。

肖像的背後都是鮮活的人;層層轉發,遍遍刷屏,圍觀點贊,截圖收藏,更有好事者,將其做成GF圖,這讓袁文彬的肖像畫都開口撒嬌了。

瞧瞧,這黑科技中的交互性,是傳統藝術形式所不能成就的,也是袁氏藝術中所獨具的一種社交屬性。

用微信原圖進行轉換創作,再發表到微信,點贊轉發展示之後,展覽於線下美術館,展覽新聞又充斥於微信朋友圈;好吧,該買畫的買畫,該交換的交換,該應用的應用;於是,袁氏的朋友圈系列完成了一次精彩的生態閉環建設,成為超出於架上繪畫之外的獨角獸作品。

“朋友圈系列”是具有生態屬性的互聯網社交性藝術作品,如果僅僅將其看成一個個孤立的肖像就太簡單了。由此發展,袁文彬完全可以在線下進行展覽時,邀請被畫的藝術家朋友到展場搞一個行為藝術表演,真人與肖像的互動對話與遊走,這可以使“眾生像”作品,在這個生態閉環中達到情緒的高潮。

藝術的邊界早已不僅僅在於架上,而在於架上與無邊界的生態融合。

具有互聯網氣質的“眾生像朋友圈系列”作品,或袁氏其它社會題材作品,理應形成多個介質下的作品生態場景圖式。

畫朋友圈“眾生像”,不是所有被畫的藝術家朋友都會買下這些肖像,但所有藝術家都會關注點贊轉發那是肯定的。不是所有藝術家都會用作品交換的方式獲得肖像,但所有的藝術家朋友都會將這些肖像運用到網絡社會的各種身份顯示當中去。

凡此種種,微信朋友圈的肖像作品呈現出的一種極強的互動性、交互性與社交性,真實的反映了互聯網時代藝術家之間身份識別認同的人際交往現狀。

其實,人活著就是交往,交往就是在刷存在感。存在感不在線上就在線下,不在微信裡就在抖音裡。無數的國人中毒在抖音裡,只有袁氏能從醉夢中醒來,重新解讀了微信裡或抖音裡的生靈,讓它變成了藝術的新場景。

灑家說,這份獨醒有多難得則個。

APP時代的圖像圍剿,讓我們發現繪畫靠什麼渡過一次次危機?其實,繪畫是藝術家的宗教,是至高無上的生命賭注,而無關物質。袁氏藝術得之於圖像卻超越於圖像,歸之於他宗繪畫為宗教與精神圖騰的價值觀,這是他的勝之大法所在。

抖音裡的五分鐘視頻妙殺了國人時間,讓我們活離了現實。人們沉迷其中忘記了世界的存在,尋找到了淺薄的樂子,這其實正是藝術的新邊界。袁文彬可以轉換APP圖像為新波普的藝術。為什麼不能將15S的短視頻變身新的圖像藝術?

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他願不願所為。

當然,喜歡一個藝術家還不僅僅是他內容的信息點,還有重要一點是他對內容表達方式的偏愛。

這些年,袁文彬通過幾個系列持續關注聚焦事件、關注人性。通過社會新聞事件,利用APP圖片進行藝術化的轉換創作,有波普的意思,但經典的文化氣質一點也沒有丟。流行與文化竟然沒有一點違和感,作品油畫味十足,這是我喜歡的原因。

在當代藝術圈,很多畫家對社會的神經也很敏感,抓住的點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表現方法上就很小兒科。不是廣告式的,就是插圖式的,更多的是用圖案的方式,照片的方式來表達態度。這些作品,猛一看,意思倒也新鮮,但從藝術語言上來看,就顯得很甜俗,經不起看,沒有文化,很土匪,缺少可看性。

可以這樣說,偉大的作品表達中有大部分是看錶現語言魅力的。

不要說寫實語言過時,淘汰的廢話。形神兼備,神超形外的精神性藝術創作永不過時。IA時代,機器人可以取代工人,取代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但就是難以取代藝術家這種精神豐富性的創作。

袁文彬的油畫語言是中國化的油畫語言,形神並重,寫形突神,神超形外。“眾生像微信朋友圈系列”之所以獲得神點贊,就在於他具有超強的畫面控制能力與圖片轉換能力。一個優秀的畫家,從不為物所役,更不為形所挶。他能隨心所欲的調動心性資源改變客觀物像的原圖,無論是寫生還是參照圖片,都可以隨意添加色彩,結構,線條,色塊,而又不失原物象的內在精神氣質。

寫生,畫圖片,創作都為寫生命服務,不是寫外形。當然,我還是反對那些以犧牲造型奢談心性的做法,那一般都是土匪耍流氓的幹活。

高手創作的作品,更多的時候,比原圖的那個氣韻更集中,更精準,更具神彩。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氏的畫,色塊用的突高突低,突厚突薄,忽幹忽溼,寫刷並用,刀筆共舞;丙烯與油彩同施,寫意與寫實並進,灑脫與精準共存,實為個性鮮明獨具風格的創造之物。在我看來,袁氏的油畫語言在於“寫”的豐富性,這種豐富性在畫面中處處體現出“寫”的意趣與書寫性的通達;大筆揮灑,小筆點彩,近處勾線,遠處點苔,形成了點、線、面的精彩閱章。說到這,可能有的人猛一聽我這麼點贊,還以為我是在說國畫水墨,其實,這樣描述,二者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方法似同,效果殊異。

仔細觀察,袁氏善於用主觀的暖色或冷色來為畫面加分,有些時候這些色在原物像上根本不存在,但為了感覺更好,硬是主觀給加上的。只要心裡感覺舒服就行。準確點說,我看他的畫作,主要看他為了人物精神氣質的神似與當恰神情狀態的吻合,在主觀上對色彩關係的進行武斷的處理方式:強悍與自負。具體的來看,他時而平刷一遍色彩略施五官就完事,時而對個別器官部位加以重錘,在大面積的柔和筆觸之中突然來一塊刮刀色,或突然來一個堆頭亮色,這樣的動作,一下子讓一幅畫神完氣足,精彩萬分。他的畫,只要味道足了就不多畫一筆。同時,再看他“寫”的趣味性,灑脫自然,行雲流水,長短線結合,大小塊面激盪,極少有傳統油畫層層點染的畫式存在。

袁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面對對象圖式直接寫出的。

快意恩仇,一洩千里,快哉樂哉。

現在,畫寫意油畫的人很多;有人重刀,用分色的辦法畫,另有一番意趣;有人重筆塊,以改良蘇式畫法用更加細膩的方式出現,多有佳作;更有人以筆觸幹刷方式帶出來的油彩肌理感來感動人:那層層相互交織的筆觸肌理,或重或輕,或幹或溼,多層交織,但並不僵死,許多肌理中還透著筆觸間的小空間,漏著畫家運筆時的氣息與得意神情。重要的是,這些個筆觸肌理與描繪對像形成了血肉融合的生動表情,讓這幅畫呼吸感十足,肌理就是表情,就是神態,成為當今中國寫意油畫中的重要審美特徵。

袁氏的畫法主要是刀筆共用,互為滲透,以塊面與線條的交織運用較為突出。其中,運筆的肌理也很豐富,但多以潤色的方式與刮刀的方式交互出現。有些畫面看起來完全平面,卻並不失自然生動之趣。當然,最為值得關注的是,他在形準的基礎上,畫的乾脆利落,筆隨情走,色跟情跑,在主觀色彩運用上的霸道性情能力讓人尖叫。

藝術家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問道社會,建設社會,是為與社會融為一體,並因自己的存在,而讓社會的精神和審美,不再沉迷於膚淺的大眾狂歡裡……這就是如袁文彬類藝術家的共同生命理想。

作為藝術家,作品是藝術家價值觀的物證,是藝術家的人格與氣質的體現,好的作品體現出人性的憂慮與關懷,莫過於那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痛苦與喜悅。藝術家要用心用力去表達那種質樸滾燙,直抵靈魂深處的情感與態度。讓有理想的人生,有溫度的心都能感受到坎坷人生路上無數細膩無名的美、絢爛的想象力和浩蕩的內心世界,我們還有何求呢?

2018-6-28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袁文彬:APP圖像解碼器下的時代社交藝術家我想和這個時代談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