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紅芯“自主研發”宣傳紅芯瀏覽器,實則谷歌Chrome瀏覽器內核

紅芯“自主研發”宣傳紅芯瀏覽器,實則谷歌Chrome瀏覽器內核

8月15日,號稱自主可控、自主研發瀏覽器核心產品的紅芯公司宣佈完成2.5億元C輪融資。就在其宣佈融資當天,紅芯瀏覽器被曝出打開安全目錄後出現大量和谷歌chrome瀏覽器一致的同名文件,其安裝程序的文件屬性中也顯示了原始文件名chrome.exe。

有的網友把紅芯瀏覽器形容為“只是谷歌瀏覽器換了層皮”。而紅芯官網卻介紹,紅芯瀏覽器打破美國壟斷,擁有中國首個自主創新智能瀏覽器內核。紅芯內核基於通用內核架構,結合創新專利技術研發而成。

對此,紅芯創始人兼CEO陳本峰迴應稱,紅芯瀏覽器確實是基於谷歌Chrome瀏覽器內核而開發,但同時也在內核層面有自主創新。

紅芯“自主可控”遭質疑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紅芯瀏覽器這次最大的問題是虛假宣傳,“大家都基於Chrome內核做開發,但紅芯偏偏故意拋開這一點,說自己是自主研發。”

對於紅芯不主動披露開源的做法,業內一致持批判的態度。某企業的一位投資總監在其朋友圈評價此事時表示,“遵循BSD協議開源的代碼,微軟抄過,蘋果也抄過。但抄作業的人都大大方方承認,也按要求在產品中繼續保留BSD協議。像紅芯瀏覽器這種完全無視開源項目版權,抄作業抄成‘自主創新’,大肆宣揚,而不主動披露源代碼版權的,有可能遭到版權方的起訴。”

可以說,紅芯的問題在於誇大“自主創新”,而忽視了基於開源項目的事實。

國資委、中車否認標配紅芯瀏覽器

有新聞稿提到,紅芯瀏覽器已成為國資委、中車集團、國家電網、比亞迪、海信、中糧可口可樂等500強政企機構的工作平臺標配。

但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給出了不同的回應。

國資委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國資委的個人電腦中沒有統一安裝紅芯瀏覽器,現在都是根據個人愛好自行選擇瀏覽器,也沒有通知要求安裝此軟件。據其瞭解,國資委並未購買紅芯公司的服務。

中車集團內部人士也說,中車集團層面使用的電腦並未安裝紅芯瀏覽器,下屬子公司層面則不確認。紅芯公司官網曾披露,2017年,該公司曾與中國中車集團旗下廣州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簽約。對此,上述中車集團人士表示,這只是一家擁有幾百人的小公司,不足以代表整個中車集團。

海信集團官方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海信不是紅芯瀏覽器的用戶。

高管團隊履歷也涉嫌誇大

此前紅芯官網對紅芯聯合創始人、COO高婧的介紹為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而紅芯瀏覽器事件之後,高婧的介紹改為了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而哈佛大學則被移至介紹的下方小字中,並標註為(交流學生)。

而在2015年的一篇媒體採訪中,陳本峰自稱,2000年由於編程能力出眾,自己被他的本科導師—科大訊飛創始董事長、中文語音合成技術宗師王仁華教授招致麾下,成為了當時的初始團隊。不過該說法遭到了科大訊飛方面的闢謠,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媒體表示,“與事實不符,就是在科大訊飛實驗室的一個實習學生”。對此,陳本峰迴應,“這個我就不想多說了,對方是上市公司,它可能考慮影響它的股價等,它怎麼說都行。”

對於事件的發酵和媒體的紛紛報道,高婧稱,“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壞事,公司搞了這麼多年瀏覽器,從來沒有得到過一次這麼大範圍的關注”。

據8月17日上午消息,紅芯對自己的誇大宣傳行為表示致歉。紅芯瀏覽器所屬公司微信公眾號發佈《紅芯致歉信》稱,紅芯在近期的融資宣傳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大,給公眾帶來了誤導,“這一點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確實做錯了,在此鄭重地向大家道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