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耗兩代人心血,地位曾超越《史記》的《漢書》|讀經典

本 文 共 3763 字

讀 完 全 文 需 9 分 鍾

解題:《漢書》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署名班固撰,實際上其成書是經過班彪、班固、班昭共同努力的結果。

班氏世代居住在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更始之亂時從隗囂避居天水,因為隗囂割據一方而專門寫作了《王命論》以確認漢家正統,這也可以看出班氏的政治立場。班彪在當時即有意要續《太史公書》,還寫成了後傳數十篇,並認為司馬遷雖然是良史之才,但是卻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

耗兩代人心血,地位曾超越《史記》的《漢書》|讀經典

班固畫像

班彪去世後,他的兒子班固繼承了他的遺志,在還鄉後進一步補充了許多材料,準備完成他父親未盡之業,但此時卻被人告發私修國史,因此被逮捕並送往京師。他的弟弟班超(沒錯就是後來擔任西域都護,並封到今天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的那個班超)詣闕為哥哥鳴冤,明帝看到班固的書稿並經班彪陳述,瞭解到班固的創作意圖後大為讚歎,令班固擔任蘭臺令史,修《世祖本紀》,書成之後遷為郎,又撰作了列傳、載記二十八篇之後,才令他重新撰作《漢書》。但班固並沒有完成《漢書》的寫作,就因為外戚竇氏之禍而死在獄中。和帝命他的妹妹班昭續成其書的《天文志》和八《表》,《漢書》至此方才完成。

耗兩代人心血,地位曾超越《史記》的《漢書》|讀經典

班昭

《漢書》成書之後,迅速風靡,達到了“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的地步。原因有二,一是《漢書》“傍貫《五經》,上下洽通”,班固博通經史文章,《漢書》自然包含了相當多的經學成分,同時又完整敘述了前漢的歷史,對於當時人想要加強經學修養和認識前代歷史具有重要幫助;二是班彪班固父子都認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這就為漢代的統治找到了歷史和神學依據,因此得到了漢帝國朝廷的支持而迅速傳播。

《漢書》不僅在當時是人們學習和了解歷史的主要參考資料,也引起了後來學者的高度重視。在隋唐時代,甚至形成了一門學問叫“漢書學”,唐人劉知幾甚至稱《史記》《漢書》“與五經相亞”,可見《漢書》在當時的地位。實際上,在唐前的史學發展史上,《漢書》的地位一直在《史記》之上,是史書中最重要的著作。

前文提到《漢書》具有濃厚的經學色彩,這就導致了《漢書》難讀。其書初成時,馬融就跟隨班昭學習,稍後即有服虔、應劭等為之作注。唐代著名學者顏師古為《漢書》作注時,就收錄了前代注家23家,可考而沒有收錄的還有不少,可見注家之多。

自顏師古注出後,其他諸家盡廢,而顏注也逐漸和班文並行,形成了文不捨注,注不離文的文本面貌。現在能夠看到的《漢書》註文合刊本是北宋景祐年間的本子,歷代亦有刊本,今天閱讀則以中華書局點校本為最通行本。清代學者王先謙在顏師古基礎上更進一步,寫成《漢書補註》,也是研究《漢書》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近人楊樹達《漢書窺管》則就《漢書補註》的問題進一步進行研討,也是閱讀《漢書》的重要參考資料。陳直的《漢書選》、魯西奇《何草不黃:漢書斷章解義》可供一般讀者學習。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耗兩代人心血,地位曾超越《史記》的《漢書》|讀經典

漢書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62-6

在介紹《史記》時,我們已經談及點校本二十四史的緣起,這裡就不再詳述了。前文也提到,《漢書》和顏注是一體,凡說《漢書》,必有顏注,而《漢書》難讀,非要藉助顏注才能讀懂。

顏師古註釋《漢書》具有複雜的政治背景,他奉太子承乾之命註釋具有為後漢尋求政治合法性的《漢書》,本身就是這一政治背景的體現。但顏師古注在政治背景之外,又繼承了他的祖父、叔父以來顏氏家族的一貫求實的學風。在《漢書敘例》中他說:

凡舊注是者,則無間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隱。其有指趣略舉,結約未伸,衍而通之,使皆備悉。至於詭文僻見,越理亂真,匡而矯之,以祛惑蔽。若泛說非當,蕪辭競逐,苟出異端,徒為煩冗,祗穢篇籍,蓋無取焉。舊所闕漏,未嘗解說,普更詳釋,無不洽通。上考典謨,旁究《蒼》《雅》,非苟臆說,皆有援據。

大意是說:凡是舊注說得對的,皆存其文;凡是略說的,都推其文義以求通達;至於存在知識上明顯有問題的,則匡正其謬誤,以存真祛惑;對於異端邪辭,浮華空言,則一無所取。對於所注內容儘量找到經典上的依據,而非虛語臆說。

根據顏師古的自述,我們可以搞清楚很多事情。第一是在保存舊注方面,顏注中大量的舊注讓我們不僅知道當時的學術風貌,還能看到註釋演變的脈絡;第二是對比顏注中所引諸家及其他未引之人,大致可以判斷當時人的學術風貌和學術旨趣;第三是對於顏師古本人的學術特點能夠進行系統研究。當然,這些都是閱讀顏注帶來的,最重要的還是通過顏注能夠讀懂《漢書》。

雖以顏師古之博洽,但仍有其未知的領域,在《漢書·天文志》中,顏師古未作在其他地方所用的“師古曰”,而是全錄前代人的看法。這是受到家學的影響和當時天學主要是南方學者的專利造成的。顏師古這種實事求是,不以不己知而廢前人之說的可貴精神,值得在今天的讀書治學中提倡。

《漢書補註》

耗兩代人心血,地位曾超越《史記》的《漢書》|讀經典

漢書補註(全十二冊)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9

《漢書補註》是清代學者王先謙對顏師古《漢書注》所作的增補,因此名之曰“補註”。《補註》在顏注的基礎上做了大量增補,並且糾正了很多顏注的錯誤,是清代《漢書》研究的巔峰之作。

《漢書補註》有幾個特點,第一是彌補了關於天文、律歷方面顏注的缺失。《律曆志上》,顏注語焉不詳,《律曆志下》和《天文志》顏氏基本無注。王氏採錢大聽《三統術衍》、《三統術鈴》和李銳《三統術注》及其他學者的有關校釋,加以自己的考訂,為《律曆志》、《天文志》作補註。這就彌補了顏注之缺,為研究科技史提供了方便。第二是對於地理的補註尤其卓越,其中不乏親自考察。在對夷水入江這個問題上,他就親自考察,他“實親見之”,對胡謂的說法進行了批駁,並且“地理之學,非可臆測為能”的觀點也很值得肯定。第三是他對於不能確定的問題存疑,如《地理志》:“南郡”一臨沮……陽水入河行六百里。”王氏為此查證了酈道元《水經注·漳水》引此亦作陽水,批評了吳卓信、王鳴盛、段玉裁的種種臆測,最後指出:“‘陽水入汙’四字難通。此條蓋有奪誤,所當闕疑。”他對弄不清楚的問題不武斷、不曲解,這是嚴肅的科學態度。

總之,閱讀《漢書補註》能夠充分體會到清儒實事求是的嚴謹治學態度和精深的考證功力。同時對於很多顏注沒有解釋而今人已經不能明白問題,也能較好地學習和理解。

《漢書窺管》

耗兩代人心血,地位曾超越《史記》的《漢書》|讀經典

漢書窺管

出版社:上海古籍

出版年:2006-12

《漢書窺管》是楊樹達先生積三十年時間寫成的研究《漢書》的著作,是他閱讀《漢書》及《補註》的成果。糾正了王先謙的許多問題,是研讀《漢書》不可不讀的著作。

楊樹達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具有深厚的小學功底,尤精於訓詁學。陳寅恪先生稱他為“赤縣神州訓詁小學之第一人”,以義寧之淵深博雅尚且如此推崇可見其學力之深厚。自然,以此學力積卅年之功寫成此書,可以想象其在《漢書》研究中的地位了。

楊樹達多指出王先謙的錯誤,如《郊祀志》:“臣望汾陰直有金寶氣”一句,師古以“直”為“當”,即“在汾陰方向的天空上有金寶氣”,“蓋氣在天空,方所無由確指,故舉汾陰而云直”,這個說法本來是對的,但王先謙卻訓直為特,確定為汾陰位置(確切的地點)有金寶氣,於理似有不通。如此細微處亦能區分,不能不感嘆楊樹達先生學力之深厚。

又如《高帝紀》“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債)”,錢大昭引南監本、閩本“責”作“負”,尋文義亦當作“負”為是,唯《史記》作“責”。王先謙從其說。但楊樹達根據百衲本影印最早的景祐本作“責”,認為作“負”是據顏注妄改,因為顏注以“負”釋“責”。可以說此條是從文獻和學理兩個方面對此條進行了校勘,能夠得文義之正。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閱讀《漢書窺管》,對於理解《漢書》中的疑難字詞和疏通文義具有極其重要的幫助(當然意義遠不止這點),但由於書中並未將《漢書》原文全部錄入,而是隻指摘相關文句,因此對於此書應當與《漢書》原文對讀或熟悉文本之後閱讀為佳。

《漢書選》

耗兩代人心血,地位曾超越《史記》的《漢書》|讀經典

漢書選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09-5

《漢書選》是鄭天挺先生策劃的“中國史學名著選六種”中的一種,選文由陳直先生負責。陳直先生是著名的史學家,尤其精於《漢書》,其《漢書新證》廣泛採用金石材料對《漢書》中的史實進行考辯,深得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精髓。

歷來選本難做,因為選本好壞能夠直接反映選本製作者的學力,《漢書選》也不例外。其說明中就指出,選文針對的對象是高等學校學生,選文的標準是注重反映西漢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並且能夠反映班固的史學思想,選文還考慮到各階層的情況,文章的文學性和避免與《史記》大量重複,還吸收了前人和當時的最新成果,添加簡要註釋(雖然簡要,但是卻應該重視)。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好選本。

以漢高祖論功臣為例: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通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嫚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在這裡陳直先生註文中涉及五個詞,分別是“通侯”“高起”“嫚”“運籌帷幄”“填”。值得注意的是“通侯”和“填”。“通侯”下注到:“即徹侯,爵名,第二十級。”這裡已經涉及到秦漢時代最重要的官僚體制二十等爵制,對於引導讀者理解秦漢社會構成具有重要意義。又“填”下注到:“同鎮。”這可以和《史記·天官書》中“填星”“鎮星”等相聯繫,對於《史》《漢》研究均有提示作用。總之,陳直先生的《漢書選》對於初次接觸《漢書》的讀者來說,無論是選本質量還是註釋質量,都非常值得推薦。


作者八磚,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