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土耳其為什麼不選伊斯坦布爾作首都?

小5小8


說到土耳其首都,一部分人恐怕會覺得就是伊斯坦布爾,但是事實上卻是安卡拉。

按理說伊斯坦布爾非常合適,本來就是奧斯曼帝國舊都,而且還是海邊,在海權時代,航運如此之重要。同時面向最先進的歐洲,首都在歐洲的話,還可以充分與歐洲融合,本來土耳其也想加入歐美,如果首都在伊斯坦布爾,豈不是更容易?不錯,似乎也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回顧歷史,方才能明白土耳其國父為何捨棄伊斯坦布爾而選擇安卡拉。

話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本已經頹廢敗落的奧斯曼帝國又一次站錯了隊,站在了德意志帝國這邊,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崩潰,奧斯曼帝國也終於遭到了最後一擊,轟然崩塌。奧斯曼帝都伊斯坦布爾也被英法協約國集團所佔領,帝國蘇丹沒辦法拒絕城下之盟,簽訂了屈辱的色佛爾條約,領土急劇縮水(見上圖),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歐洲部分除了伊斯坦布爾之外都全數盡失,僅留下發跡的小亞細亞半島。但是就這點領土戰勝國也沒有放過,各國都想分一杯羹,圖謀徹底瓜分了土耳其,而其中尤其是希臘,希臘被奧斯曼統治多年,如今終於大仇得報,一定要狠狠抽土耳其一頓,順便再割點肉。

這個時候,土耳其人民不幹了,就算敗了也不能把我們往死了整吧?反正也是死,索性拿起槍跟他們幹了。於是乎土耳其人民紛紛起事,不過平民,眾多前奧斯曼帝國軍官也不服氣,帝國沒了,帝國的軍人顏面何在?於是乎,軍官們也秘密結社。這其中凱末爾脫穎而出,土耳其獨立運動遂星火燎原,席捲整個土耳其半島。

凱末爾領導土耳其打擊戰勝國軍隊過程中,在當時險惡的環境下,安卡拉由於地處內陸,可以以陸地天然緩衝,同時在小亞細亞半島相對中心位置,便於四方指揮接應,遂成為獨立戰爭的中心,也就是凱末爾的大本營。最終,凱末爾以此為基地,趕跑了希臘等國軍隊,廢了色佛爾條約,簽定了洛桑條約,也廢了奧斯曼蘇丹,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亡國滅種算是避免了,但是即使簽了色佛爾條約,對於伊斯坦布爾所在的土耳其海峽也時規定國際共管,非軍事化,看看,在伊斯坦布爾附近要非軍事化,還要大家一起管,那伊斯坦布爾豈不是非常不安全?安全問題解決不了,交通便利就成了別人進攻的優勢,很顯然不能把伊斯坦布爾作為首都,同時,由於安卡拉是革命中心,雖處內陸,但是到土耳其剩餘國土各個方向都十分便捷,順勢就成了首都。

後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起承轉合,風雲激盪,雖然海峽安全形勢逐步緩解,但是此時由於歷史慣性,人家安卡拉都是首都很多年了,總不能說變就變,不然也太兒戲了,況且安卡拉已經進行了各方面建設,已經出落成土耳其僅次於伊斯坦布爾的大城市,各個政府只能部門都運轉的非常好,再搬遷到伊斯坦布爾還要面臨拆遷,規劃,政府駐地問題,成本也浩大,同時,隨著鐵路和空運越來越發達,安卡拉交通也越來越便利,也沒有必要搬遷,於是,安卡拉在歷史風雲際會之中成為並穩穩的坐在了土耳其首都的寶座上。


北玄武


如果問土耳其最著名的城市是哪一個?你肯定會脫口而出是伊斯坦布爾,這個歷史上的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比起名不見經傳的安卡拉確實更勝一籌。但為什麼土耳其會把首都從這麼一個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貿易發達的古城遷至內陸的安卡拉呢?

在1923年以前,伊斯坦布爾一直是土耳其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來說,伊斯坦布爾不僅是國家的中心,更是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帝國的象徵。然而同所有的古老帝國一樣,奧斯曼也有隕落的一天,進入十九世紀以後,曾經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不得不頻繁應對來自海上的威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列強已經對奧斯曼帝國的廣袤領土覬覦良久,戰爭爆發之後,土耳其又陰差陽錯地加入了同盟國陣營,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戰車綁到了一起。結果可想而知,戰後土耳其幾乎遭到了肢解一樣的命運,在列強的威逼之下,奧斯曼素丹簽訂的條約甚至比晚清的《辛丑條約》更加苛刻。然而非常時刻總有非常人物出現,就在國家命懸一線之際,穆斯塔法·凱末爾橫空出世。

凱末爾作為近代土耳其的國父,無論用怎樣溢美的辭藻來形容都不過分。之前,此人只是舊素丹朝廷的一名軍事將領,如果大家對一戰中英軍發起的“達達尼爾戰役”略有研究的話,就會知道那次導致丘吉爾因作戰失利而被迫辭職的土耳其指揮官正是凱末爾本尊。可惜土耳其儘管打贏了這次戰役,但終究輸掉了戰爭,既然鄂圖曼素丹對外國的勢力無力反抗的話,那就由別人來領導人民吧!

不甘當亡國奴的土耳其人逐漸聚集在凱末爾周圍,並且不斷向協約國佔領軍發起軍事進攻。在所有敵對國家中,希臘和亞美尼亞對土耳其的武力打擊最為不遺餘力,也難怪誰讓千年前就是世仇呢?但國際局勢瞬息萬變,新生的蘇聯很快把亞美尼亞收拾掉,減輕了土耳其的西線壓力,剩下的希臘軍隊在凱末爾起義軍的打擊下近乎崩潰。在這種情況下,英法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考量這個原本被釘在砧板上的國家,看來土耳其氣數未盡。

凱末爾政府與協約國達成新的協議之後,土耳其得以保留如今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上的部分領土,奧斯曼帝國成為土耳其共和國。但雄才大略的凱末爾並未就此罷手,而是以鐵腕手段推進這個國家的改革。首先全面向西方學習,給予婦女選舉權,其次摒除政教合一,擺脫伊斯蘭教對社會生活的控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遷都安卡拉。因為伊斯坦布爾是舊勢力扎堆的地方,而且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伊斯蘭城”的意思。

再者,從國家軍事安全的角度來看,遷都也勢在必行。伊斯坦布爾緊鄰土耳其海峽,而歷次的亡國之憂都是從海上而來,英法在此自由通航之後,敵軍的炮艦隨時可以堵住伊斯坦布爾的城門。向東遷至安卡拉之後,不僅有助於推進國家的世俗化改革,更使土軍獲得數百公里的戰略緩衝,如此一來遷都也就順理成章了。


地圖帝


土耳其的首都是安卡拉,不是伊斯坦布爾!請大家一定要記住。

我先說一件讓我覺得很噁心的事情。幾年前有一天偶然打開電視,看一檔綜藝節目。某著名主持人問小明星,土耳其為什麼是一個歐洲國家?我當時聽到這個問題就一臉矇蔽。然後小明星說因為首都伊斯坦布爾是歐洲城市。聽到這句我簡直要吐了。主持人竟然說回答正確。這主持人曾是某知名高校的空餉老師,雖然所學專業不涉及土耳其,但是也和土耳其多少沾邊。我相信沒有哪個該專業的畢業生會不知道伊斯坦布爾不是首都。呵呵。。。

我現在來說說為什麼首都不放在伊斯坦布爾。

1、安卡拉是“革命中心”

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被西方列強肢解,分崩離析。凱末爾帶領軍隊發起獨立戰爭、反抗西方列強壓迫。獨立戰爭最早有兩個抵抗中心,一個位於黑海邊,另一個就是安卡拉。安卡拉位於土耳其地理的正中,交通便利。所以到了獨立戰爭後期,安卡拉就成了唯一的“革命中心”了。1923年,凱末爾定都安卡拉,並建立了第一個大國民議會。注意,這時候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仍生活在伊斯坦布爾。

2、安全因素

一戰之後,各個列強瓜分了土耳其。基本上所有的大城市都處在列強的控制下,伊斯坦布爾則是國際共管區,實際上由英國、法國控制。各國都對伊斯坦布爾這塊肥肉虎視眈眈。凱末爾貿然向伊斯坦布爾進軍,定會引起各國的一致反對。


(英國軍隊大搖大擺開進伊斯坦布爾市中心)

其次,伊斯坦布爾作為土耳其最大的城市,魚龍混雜。經歷了多年的戰爭,伊斯坦布爾不僅收容了大量的流民。而且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伊斯坦布爾也接納了白俄的上萬名武裝人員。

如果凱末爾強行定都伊斯坦布爾,管理伊斯坦布爾會消耗其大量精力和軍力。實在划不來。

3、斷絕與奧斯曼帝國的聯繫

伊斯坦布爾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蘇丹在這裡統治著歐亞非三大洲的土地。19世紀的後期,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直到一戰成為戰敗國。

奧斯曼帝國被土耳其青年黨人視為落後、愚昧的象徵。凱末爾則致力於建立一個現代化的西式國家。凱末爾刻意將首都定在了安卡拉,也是為了顯示斷絕與奧斯曼帝國聯繫的決心。


莫聞初


因為時勢山河,才能成就首都,而不是錢跟歷史。

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意外不是首都的城市,一是紐約,二應該就是伊斯坦布爾了。

作為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全球很多人包括土耳其本國人,其實都長期忽略了該國真正首都安卡拉的存在。

因為在傳統土耳其政治版圖之中,誰能成為伊斯坦布爾的市長,且能治理好這座大都會,誰就是下一屆總統的有力競爭者。而兩任總理一任總統,統治土耳其十六年的埃爾多安,正是在伊斯坦布爾市長任上的卓越表現,才有瞭如今的成就。

地處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濱的伊斯坦波爾北接黑海,南連馬爾馬拉海、愛琴海、地中海,海運便利,又在陸路上中亞,勾連東方,交通區位可謂世界重樞,因此在全球之中都是有數的名城。

歷史上,羅馬帝國建立之後,君士坦丁大帝風建都於此,替代羅馬,此城由此號稱“四海桂冠,羅馬真正的皇后”——意即,掌握著這座城市的羅馬皇帝才是真正的羅馬皇帝。

哪怕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經歷了阿提拉的上帝之鞭的撻伐,又經歷了蒙古西征的黃禍,幾經起伏的羅馬帝國無論如何勢蹩力盡,但只要君士坦丁堡還未陷落就遲早能夠中興,而當十字軍攻陷這座羅馬皇后之城後,東羅馬帝國的國勢便一洩不止,最終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攻陷,然後緊接著便成為了新徵服者的首都。

甚至當時默罕默德二世遷都伊斯坦布爾之後,仍用其舊名君士坦丁堡,一直到土耳其民主革命之後,出於振興民族主義的需求,才將這座偉大之城更名為了伊斯坦布爾,而有點諷刺的是,這一詞的詞根其實來自於古希臘語,意既“進入繁華”。

伊斯坦布爾不僅過去輝煌,雖然在如今全球化之下,這座歐亞大陸上的交通樞紐已經褪色許多,但在土耳其國內甚至整個東歐西亞依然無城可比。

但之所以其無可爭議的首都地位被安卡拉所替代,實際是因為當年的時勢跟如今的土耳其山河形勢所迫。

土耳其民主革命的原因,是因為一戰奧斯曼土耳其被協約國戰勝,奧斯曼末代蘇丹為了保住大位,選擇同意簽訂喪權裂國的《色佛爾協約》。

該條約不僅將伊斯坦布爾在內的馬爾馬拉海北部非軍事化,由國聯共同管理,同時還將土耳其人的龍興之地安納托利亞的南部都割讓出去,如果真的執行該條約,奧斯曼土耳其便會被徹底肢解,領土將從戰前的160萬平方公里銳減到45萬平方公里,真正成為一個與亞美尼亞等國體量相同的弱小國家。

此案一出,隨即釀成了凱末爾領導下的土耳其革命。

在當時,受協約國支持的奧斯曼帝國首都在伊斯坦布爾,而革命者的大本營則位於安卡拉,出於跟奧斯曼帝國做政治切割的原因,伊斯坦布爾在第一時間就被從首都備選裡拋棄。

希臘在西,英意在南,亞美尼亞跟沙俄在東的時勢,這讓地處安納托利亞高原中心,處易守難攻之險要的安卡拉便成為革命者建立新首都的不二之地。

在經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幾度血戰跟外交斡旋之後,土耳其雖然得以收復核心區,奠定了如今的領土範圍,此後卻並未將首都遷還伊斯坦布爾的原因則是出於山河形勢跟歷史教訓的考慮。

奧斯曼帝國戰敗於協約國之手,甚至被希臘輕易兵臨城下,原因就在於自二十世紀初的兩次巴爾幹戰爭之後,奧斯曼帝國就喪失了色雷斯與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大部領土,伊斯坦布爾孤懸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岸,根本無險可守。

凱末爾雖然帶領土耳其走過亡國危機得以中興,土耳其還在二戰之後跟歐美達成盟友關係,甚至成為北約盟國,但這只是外交態勢上的緩和,一旦時局出現鉅變,建都於伊斯坦布爾的土耳其不管是面對北約還是俄羅斯,都無險可守,極端被動。

相反安卡拉地處土耳其的中心地帶,四周是安納托利亞的群山環抱,社會構成又主要是保守派的土耳其人,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安卡拉,誠為土耳其萬世建基之地。


- END -

看見我們,發現世界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真實星球


真實星球


伊斯坦布爾過於“歐洲”了,雖然奧斯曼帝國佔領此地後,用來做首都。但那是奧斯曼帝國,希臘人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南歐巴爾幹半島的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也是奧斯曼的組成部分,此時的伊斯坦布爾並不是邊疆。

奧斯曼帝國這種普世帝國,在歐洲民族主義大潮衝擊下,早已搖搖欲墜。一戰之後,土耳其人自己也加入了民族發明的浪潮,把自己發明為土耳其人,從原先的母胎奧斯曼帝國中出來,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為了建立民族國家,甚至發生了亞美尼亞大屠殺這樣的事,可見其發明土耳其民族的決心。

新的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原先愛琴海的希臘人,巴爾幹半島的諸族群,全都發明出了自己的民族,建立了民族國家,並把自己定位為歐洲人。伊斯坦布爾成了邊疆地區,非常“歐洲”,已經不適合做首都了。於是選擇了安納托利亞內陸地區的安卡拉作為首都。

其實這和我國為什麼不選上海做首都一樣。雖然在建國初,上海是東亞第一城市,軟硬件都超過其他地區一大截。但上海過於西化,有發言權的人顯然想的是蘇化而不是西化,於是選擇了北京。

伊斯坦布爾現在也還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有三支經常參加歐冠的球隊,加拉塔薩雷、貝西克塔斯和費內巴切,和歐洲關係緊密。


加密貨幣百曉生


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時的首都,歷史上曾叫君士但丁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做了一千多年的首都,經濟和文化基礎相當雄厚。

伊斯坦布爾面積5354平方公里,人口1400萬,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是土耳其的經濟、文化、金融、貿易和新聞中心。1923年以前土耳其的首都是伊斯坦布爾,1923年之後遷到了安卡拉。

土耳其為什麼要遷都安卡拉,而不選伊斯坦布爾為首都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是地跨亞歐的大帝國,伊斯坦布爾恰好位於帝國的中心,並且有著悠久的歷史,便於管理帝國全境,毫無疑問是土耳其的首都。但是在近代以來,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和分解,土耳其縮回了亞洲,伊斯坦布爾位於地中海邊上,成了邊境之地,不再適合做首都。

2、伊斯坦布爾的戰略位置。伊斯坦布爾扼守著黑海入海口,是歐、亞的交通要衝,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但是重要的戰略位置卻是不適合做首都的,因為它太靠近海邊,打起戰來無險可守,敵人一波登陸就可佔領。而安卡拉位於土耳其腹地,有足夠的戰略縱深,易於做長期防守之用。

安卡拉為土耳其第二大城市,經濟也非常的繁榮,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貿易中心。安卡拉也是歷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交通就十分的發達,有“土耳其心臟”之稱。安卡拉顯然更適合做首都。


萌叔觀世界


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犯一些地理上的常識性錯誤,比如問到某些國家的首都時,就會脫口而出一個錯誤的答案。

加拿大:溫哥華or多倫多or渥太華???

澳大利亞:悉尼or墨爾本or堪培拉???

巴西:聖保羅or里約熱內盧or巴西利亞?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搞混這些國家的首都,最主要原因是我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那個城市,在它們自己國家實在太有名了,久而久之就會自認為這個城市就是那國的首都。就好比有人問到土耳其的首都在哪?伊斯坦布爾和安卡拉二選一。估計很多人都會選前者。畢竟伊斯坦布爾的名氣太大了,而安卡拉這個名字,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


至於土耳其為什麼會把首都設在安卡拉,而不是伊斯坦布爾,這主要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準確的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錯誤的參加了同盟國後造成的。




一戰前,土耳其的首都是在伊斯坦布爾。當時憑藉英、法等國的支持,伊斯坦布爾一直都沒有被其他國家(比如沙俄)攻陷過。

一戰爆發後,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國。選擇了站在德國一邊,與英、法、俄為敵。結果德國戰敗,土耳其作為戰敗國也受了懲罰。


當時協約國的軍隊已經佔領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實際上已經淪為了協約國槍口下的傀儡皇帝。

在協約國的武力威脅下,舊政府與協約國在法國的色佛爾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土耳其要損失百分之九十的領土。除了敘利亞、伊拉克、科威特、黎巴嫩、巴勒斯坦被割讓給英、法外。扼守黑海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也要劃給協約國作為非軍事區,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這樣一來,就等於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被劃到協約國的非軍事區範圍內,土耳其人在自己國家的首都不能駐軍!



同時協約國還強迫土耳其廢除徵兵制,全國兵力不得超過五萬人。且不得擁有重型武器、空軍、海軍和大型商船;土耳其所得的各種稅收要優先支付戰爭賠償及協約國佔領軍的費用。

這個《色佛爾條約》的內容,其實跟當年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是如出一轍的,甚至比辛丑條約還要更厲害一點。相當於是土耳其版本的二十一條。如果土耳其的政府簽了字,土耳其必然亡國亡種。別的都先不討論,就拿首都伊斯坦布爾來說,哪有一個國家的首都不讓本國軍隊駐紮的?但是土耳其的蘇丹居然還真的簽字了。

這樣一來,土耳其的有識之士就不幹了。這些人紛紛離開伊斯坦布爾,去往安卡拉召開國民議會,並在會議上制定了一個全國契約。根據這個契約,土耳其人民要求自決、保障君士坦丁堡的安全、開放海峽、廢止投降條約。其它地區的土耳其人看到這個契約後,民族主義的情緒被勾起來了,紛紛加入了安卡拉的土耳其新政府。而伊斯坦布爾的那個舊政府,則被土耳其人拋棄了。

也就是說,土耳其的人民認為他們的皇上代表老百姓籤的《色佛爾條約》實在是太特麼喪權辱國了。現在是土耳其的老百姓不認賬,之前咱們皇上籤的那個條約要作廢。協約國們,你們看著辦吧!不同意就開戰。



緊接著,土耳其的新政府就跟列寧領導的蘇聯勾搭上了,畢竟他倆都是協約國的眼中釘。協約國勃然大怒,英國自己不想死人,就忽悠了希臘和亞美尼亞對土耳其開戰,形成東西夾攻之勢。結果亞美尼亞首先被蘇聯紅軍幹掉,變成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國,默哀三秒……

土耳其的東面威脅解除後,戰爭的主戰場轉到了西面的希臘。在當時,希臘由於內部的政治鬥爭,親英國的首相被趕下臺,英國宣佈不再支持希臘政府,戰爭變成了希臘和土耳其的單挑。希臘的綜合國力畢竟不如土耳其,大戰三年後,希臘不僅沒有滅掉土耳其,反而被土耳其殺到了自己的境內,再打下去希臘要被土耳其反殺了。



英、法看到大勢已去,先後與土耳其新政府媾和。設在安卡拉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召開了會議,根據會議投票的結果,議會宣佈廢除鄂圖曼蘇丹統治權,最後一任土耳其蘇丹乘坐英國戰船離開了土耳其。新的土耳其共和國政府宣佈成立,首都選在了安卡拉,凱末爾獲選為第一任總統。新政府成立後,宣佈廢除舊條約,又與協約國簽訂了一份新的《洛桑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協約國承認土耳其共和國為主權國家,歸還了一部分領土。

但是土耳其新政府也做出了很大的讓步。首先就是舊政府所在的伊斯坦布爾,仍然要被劃為非軍事區。土耳其新政府對非軍事區沒有任何的主權和控制權。

那麼,也就意味土耳其政府不可能把首都從安卡拉搬到伊斯坦布爾。因為伊斯坦布爾周圍地區,不允許土耳其軍隊進入。



1936年,各國又修改了《洛桑條約》。根據新的《關於海峽制度的公約》,土耳其政府恢復了海峽非軍事區的主權和控制權,也擴大了黑海沿岸國家通過土耳其海峽的航行權。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把首都設在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很不安全的。因為伊斯坦布爾就在土耳其海峽的邊上,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會經常經過伊斯坦布爾。

總的來說,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的舊都。一戰結束後,伊斯坦布爾被協約國強迫劃為非軍事區,土耳其的共和政府被迫選在了小城市安卡拉另建新首都。雖然後來土耳其恢復了對伊斯坦布爾的主權和控制權,但是介於安全角度考慮,首都並沒有從安卡拉遷回到伊斯坦布爾,並且延續至今。

其實,土耳其人認為,首都設在安卡拉也沒什麼,挺好的。


Mer86


歷史原因。土耳其曾經的首都就是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在東羅馬帝國時期叫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滅亡後,就改名叫伊斯坦布爾了。

伊斯坦布爾地跨歐亞大洲,控制黑海和地中海的通道,俄羅斯想要進入地中海就必須經過伊斯坦布爾。我曾經去過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分為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大部分人都是在歐洲部分上班,在亞洲部分居住,所以上下班非常擁擠。

一戰時,土耳其和德國是一夥的,因為德國打沙俄啊,土耳其恨死了沙俄。丘吉爾當時擔任海軍大臣,但英國海軍在土耳其登陸時遭到了慘重失敗,不僅死了很多英國人,還死了很多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為此丘吉爾還下臺了。

結果一戰德國戰敗了,土耳其也就成了戰敗國,那英法就要收拾土耳其了。按照英法的計劃,土耳其幾乎被肢解了,就剩下下圖中黃色部分領土,伊斯坦布爾屬於國際託管的非軍事區,不屬於土耳其了,尤其是希臘,出兵佔領土耳其的領土非常積極。如果按照這個結果,可以說土耳其亡國了。

但凱末爾厲害啊,率兵打敗了外國勢力,把希臘軍隊一頓暴揍趕出去了,然後在安卡拉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安卡拉是首都,那時伊斯坦布爾不在凱末爾手裡。英法意大利一看,土耳其反抗很激烈,而一戰後英法等國也不想打仗了,於是就重新談判,土耳其才保有今天的領土,首都就定在了安卡拉。


劉權林


土耳其為什麼不選擇伊斯坦布爾作為首都:

1、當時伊斯坦布爾被英法佔領,屬於非軍事區域,由美英法意日俄六國共同管理。

在奧斯曼帝國和英國簽訂穆德洛斯停戰協議後,英法聯合佔領了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佔據時間從1918年11月13日到1923年9月23日止。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是920年4月開始自稱建立,1922年9月18日,土耳其共和國基本控制土耳其疆域。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共和國被國際承認為奧斯曼帝國合法繼承者。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

根據色佛爾條約,協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情況


2、宣示土耳其共和國的世俗政權(凱末爾主義)和奧斯曼帝國政教合一的區別。

奧斯曼帝國最高首領自稱蘇丹,是伊斯蘭政教合一的國家。在一戰後奧斯曼帝國被瓜分時,凱末爾以實證、理性、科學、教育為基礎的凱末爾主義進行的土耳其國民運動,成為了土耳其共和國的基礎和雛形。

相比耶路撒冷,伊斯坦布爾作為宗教中心更名副其實:

基督教都城:從公元前324年君士坦丁開始修建君士坦丁堡作為新羅馬都城開始,一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伊斯坦布爾作為基督教都城持續了1130年。

伊斯蘭教都城:從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佔君士坦丁堡,到1918年英法聯合佔領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作為伊斯蘭都城持續了465年。

伊斯坦布爾以1595年作為宗教都城的歷史,揹負了太沉重的宗教負擔,不利於土耳其建立世俗化政權。

凱末爾主義標識


總之,另建新都城,一則拋開伊斯坦布爾的千年宗教負擔,二則可以讓土耳其世俗政權輕裝上路,三則展示土耳其改革鼎新的形象。

雖然安卡拉名聲不如伊斯坦布爾高,但勝在是一張白紙,可以讓世俗政權在這裡任意書寫。戰國時期,秦獻公為了擺脫秦國守舊貴族對變法的阻撓,即位後立即將都城從雍搬遷到櫟陽。都是一樣的道理。秦獻公不遷都,商鞅變法難免不會像吳起變法一樣半途而廢。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們可以打開世界地圖來觀察一下,世界稍微有點規模的國家首都的位置基本都是這個國家的中間點並且必須是遠離邊境,所以土耳其選擇在安卡拉定都為沒有選擇伊斯坦布爾就是這個原因。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其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所以這裡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自然是要比安卡拉繁華許多。

但是由於奧斯曼帝國的瓦解這個曾經橫跨亞非拉三大陸的龐大帝國也隨之坍塌,曾經的伊斯坦布爾也由原來帝國的中心城市變成了現如今土耳其的邊境城市,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伊斯坦布爾變成了一個毫無戰略縱深之地,土耳其為了國家自身的安全遷都也實屬無奈之舉。

我們從現在的土耳其地圖上就可以看到,現在的首都安卡拉遠離動盪的中東地區並且位於整個土耳其的中心地帶,如果遇到戰爭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可以立即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現在最讓土耳其頭疼的莫過於庫爾德人問題,土耳其國內的庫爾德工人黨被埃爾多安視為最大的威脅,而安卡拉的位置又遠離敘利亞邊境所以有利於土耳其政府防範首都受到恐怖分子攻擊。

綜上所述首都的職能主要就是便於統治階級合理的管理國家,所以在設立首都之時安全和時效性就是其考慮的重點,首都就好比一個圓的中心點一樣,而定都其實也是遵循著同樣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