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涉縣:讓一溪漳水奔流不息

涉縣:讓一溪漳水奔流不息

治理後的清漳河。楊彥忠 供圖

長城網邯鄲訊(記者霍文龍 通訊員李東旭 劉玲玲)清漳河畔綠柳茵茵,兩岸青山相映成趣,沿途的景觀小品精緻別樣,數十座臨時擋水壩依次排列,形成的湖面不時閃爍著靈動的光芒,時而平緩,時而湍急,奔流不息。近年來,涉縣堅持“安瀾、潔淨、靚麗”的標準開展清漳河綜合治理和修復,全力建設綠色生態河流廊道。

“漳河水,九十九道彎,層層樹,重重山,層層綠樹,重重霧,重重高山雲斷路。”著名詩人阮章競曾如此讚美清漳河的旖旎風光。清漳河是涉縣的“母親河”,是該縣境內最大的河流,流經縣域長達61公里。建國以來,清漳河數次發洪水,給沿岸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特別是2016年“7.19”特大洪澇災害後,河道砂礫堆積,河床抬高,淤積嚴重,行洪能力降低,成為汛期最大的防洪隱患。

“全面開展清漳河治理,構築防洪安全屏障、改善生態環境,是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實施的重要任務。”該縣水利局局長石向魁說。

今年年初,涉縣啟動了總投資達2508萬元的清漳河治理四期工程,工程實施中堅持把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城市景觀相結合,以創建水利示範工程為載體,圍繞工程質量示範、外觀形象示範和項目效益示範的要求,對清漳河上游石門至遼城段4公里、下游石崗至林旺段10公里河道進行疏浚和護壩建設,極大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標準。

日前,筆者在水利局工作人員帶領下,到達了西達鎮河口村。順著工作人員的手指方向,只見村外的漳河河道內紅旗招展,數臺挖掘機正忙著清理砂石,緊張而有序,沿河而建的水壩固若磐石,工作人員介紹,這段河道最寬處達到200餘米,已遠遠超過災前水平,形成的水面面積是也全縣最大的。

據瞭解,該處河道位於清漳河和關防河的交匯處,緊鄰西達村和河口村,7.19洪災時這裡是重災區。今年汛期來臨前,在縣委書記汪濤的指導下,由水利局牽頭,國土局、西達鎮等部門相互配合,投資300餘萬元,不僅恢復了部分沖毀的土地,還對原有的河道進行了疏浚和平整,修建了護壩。如今,“潮平兩岸闊”在這裡真正變為了現實,儼然成為清漳河治理的“樣板”河道。

在治河過程中,涉縣按照“一河一策”的總要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地形地貌,把水利工程與生態景觀、旅遊發展相結合,用心做好水文章。去年以來,僅在索堡至茨村段新建臨時擋水壩30餘道,形成水面面積120萬平方米。通過疏浚、建設臨時擋水壩等工程措施,打造水景觀,改善水環境。同時利用沿岸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了溼地公園、清漳水韻等多處旅遊景觀,建設水清河暢、景美岸綠、人水和諧的生態景觀河道,並將媧皇宮、一二九師紀念館、五指山等著名景區連接,成為涉縣全域旅遊的重要紐帶。

因為是汛期,我們只好搭乘水利局的越野車,進入索堡鎮漫遊道,沿途的花草、七彩柏油路雖然靚麗,但潺潺的流水聲還是把我們的目光牢牢吸引著。目之所及,層層的水面,在藍天白雲的倒映下格外耀眼,河水闊而不急,數十隻白天鵝撥動“紅掌”悠然的盪漾,彷彿在盡情享受著秋日的“湖光生色”。

從水利局工作人員郝慶軍的介紹中我們得知,這段河道是最先治理的。疏浚、修攔水壩等措施的實施,使清漳河的防洪標準由5年一遇增加到20年一遇以上,行洪流量由500多立方米/秒增大到3000多立方米/秒。

河道治理事關民生,事關發展,60多公里的河道就需要5億多元的投入,靠財政是拿不出來。

為解決資金難題,涉縣創新機制,提出了“疏護結合,變廢為寶”的工作思路,對河道砂礫資源開採實行公開競價拍賣,競拍者對河道進行疏浚,同時將疏浚砂礫作為很好的建築材料賣入市場。通過這種方式,既實現了疏浚河道、砂礫外運,使河道行洪能力明顯提高,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又拓寬了河道治理籌資渠道,增加了財政收入,讓“亂砂礫”變成了“金元寶”。

經過幾年的努力,涉縣在清漳河治理上取得了明顯成效,截止目前共計投入1億餘元,已完成4期河道治理任務,沿線環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百里漳河成為了“百里畫廊”。

“河道綜合治理全部完工後,將提高河道的防洪標準,保障沿河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惠及全縣68個村11萬群眾,屆時‘母親河’將更加美麗、更加安全。”石向魁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