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防洩露的新石棺造好了嗎?進展如何?

國際觀察局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新石棺”2016年底就已經完工了。這個新建的防護罩將完全隔離並覆蓋核電站的老石棺,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民用核災難,事故爆炸釋放的大量放射性物質在歐洲造成巨大恐慌,而切爾諾貝利的影響到今天仍未完全消除。

新石棺差不多就是上面這個樣子,是在其他地方建造好以後,移動到核電站位置,覆蓋原來的老石棺。當年事故發生後,蘇聯只是在事故反應堆處建了一個臨時性的“石棺”(水泥材料),壽命只有10年,當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一直的籌劃建造新的防護罩,可惜籌劃多年也沒錢,另一方的“當事人”俄羅斯也是資金有限,更不可能投錢給烏克蘭建新防護罩。最後“有錢惜命”的歐洲人坐不住了,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負責這項工程的建設,耗資16億美元建造新防護罩。這個新防護罩高108米,寬275米,是目前最大的陸上可移動建築,設計人員希望這個新防護罩可在未來100年內阻止放射性物質的進一步洩漏。


雖然距離當年核事故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但當地的輻射水平依然遠高於正常值,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的影響也是漫長和範圍廣闊的,不僅烏克蘭人深受其害,就連芬蘭和瑞典也受到核汙染的影響。新的防護罩建成後,工程人員將在防護罩內拆除封閉事故反應堆的舊水泥“石棺”。

雖然近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和當年切爾諾貝利事故都被國際原子能機構列為7級核事故,但是顯然由於兩個核電站的設計不同,反應堆安全殼、安全措施、後續處理方案、緊急救援等一些列事件的影響,造成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要比日本福島大的多。就處理方式而言,當年切爾諾貝利的事故處理路線是“埋起來”,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處理路線是徹底拆掉,用機器人將反應堆拆出來作為核廢料另地存儲,原址完全拆平新建廠房,汙染土壤和建材也另尋他處密封存儲,只是對於地下水和遭汙染的海水處理是一個疑點。


裝備空間


最近HBO出品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紀錄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使得社會各界對核安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可否認核事故確實後果嚴重、影響巨大,但是客觀的說核事故更多的是源自於“天災”或者“人禍”而與技術、設計本身的關係較小。“石棺”是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後,對發生事故的核反應堆廠房進行的一種防止放射性洩露的手段,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彌補性做法,新的石棺也已在2016年建造完成,但“石棺”這種結構並不適用於目前設計、建造的核電站。“切爾諾貝利”核電廠4號反應堆廠房外部的混凝土“石棺”

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於1986 年 4 月 26 日,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員訓練不足和反應堆設計缺陷(無安全殼),功率劇增導致反應堆爆炸(高溫、高壓引起的爆炸,非核爆炸)、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另一個七級核事故是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事故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廠房

切爾諾貝利事故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造成數十萬人的傷亡(輻射造成的疾病還將持續很長時間)、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而且還在進一步增加。為了防止放射性物質釋放,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經費用以維持“石棺”的完整性和屏蔽措施的有效性,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大工程。由於放射性釋放影響範圍廣且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維護也獲得了國際核能機構及相關國家的支持。

事故後蕭條的城市

2008年,蘇聯時期建造的“石棺”西面外牆在遭受長年自然侵蝕後開始倒塌,石棺“壽命”也只剩下5年,烏克蘭政府不得不集資興建新的保護罩。“新安全封閉”計劃就是將一個相當於體育館規模的拱形建築物平移至“石棺”上,隨後將拱形建築物合攏,新計劃稱為“方舟”,是一個高度為110米、寬度為257米、長度為150米、重達31000噸的大型金屬罩!新保護罩已於2016年11月29日竣工。

“方舟”計劃示意圖耗資15億美元、設計壽命100年的“方舟”

建造核電站的目的是為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提供更安全、廉價的能源。目前的核電技術已發展到第三代、正在研發第四代技術,安全性相對於切爾諾貝利的技術提高了2個數量級以上!簡單的說,除非發生非常極端的自然災害或者太空大型隕石墜擊外(類似福島的海嘯,三代核電技術也可抵禦),再發生類似的嚴重事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建設中的浙江三門核電站採用第三代技術的AP1000機組。

核電站反應堆廠房體型龐大,目前的核電站都設計有大型安全殼,功能類似切爾諾貝利的石棺,但結構更強、防護性能更高,而且現在核電站的安全殼設有多重檢測和冷卻措施,在發生事故後也可以持續帶出反應堆的衰變熱並保持整個殼體的完整性,即使發生嚴重的事故,也不太可能會造成類似切爾諾貝利的大量放射性釋放!

AP1000鋼製安全殼(上)和混凝土廠房(下)


威吶解析


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民用核災難,事故爆炸釋放的大量放射性物質在歐洲造成巨大恐慌,而切爾諾貝利的影響到今天仍未完全消除。

新石棺差不多就是上面這個樣子,是在其他地方建造好以後,移動到核電站位置,覆蓋原來的老石棺。當年事故發生後,蘇聯只是在事故反應堆處建了一個臨時性的“石棺”(水泥材料),壽命只有10年,當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一直的籌劃建造新的防護罩,可惜籌劃多年也沒錢,另一方的“當事人”俄羅斯也是資金有限,更不可能投錢給烏克蘭建新防護罩。最後“有錢惜命”的歐洲人坐不住了,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負責這項工程的建設,耗資16億美元建造新防護罩。這個新防護罩高108米,寬275米,是目前最大的陸上可移動建築,設計人員希望這個新防護罩可在未來100年內阻止放射性物質的進一步洩漏。

雖然距離當年核事故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但當地的輻射水平依然遠高於正常值,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的影響也是漫長和範圍廣闊的,不僅烏克蘭人深受其害,就連芬蘭和瑞典也受到核汙染的影響。新的防護罩建成後,工程人員將在防護罩內拆除封閉事故反應堆的舊水泥“石棺”。

雖然近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和當年切爾諾貝利事故都被國際原子能機構列為7級核事故,但是顯然由於兩個核電站的設計不同,反應堆安全殼、安全措施、後續處理方案、緊急救援等一些列事件的影響,造成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要比日本福島大的多。


青蛙娛樂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96ea1317dd87776828ddac2afa7f39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