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背叛”自己膚色的沙漠梟雄

《阿拉伯的勞倫斯》講述了一戰爆發後,德國盟友奧斯曼土耳其趁機侵入阿拉伯半島。英國軍方派陸軍情報官勞倫斯去聯絡阿拉伯各部。勞倫斯在途中結識了哈里蘇部族首領阿里,他穿上阿拉伯人的服裝,與阿里帶領游擊隊炸燬鐵路,奇襲喀巴城,成功地使阿拉伯各族維繫在一起,受到阿拉伯起義軍的愛戴,成為大漠中的一個傳奇。

“背叛”自己膚色的沙漠梟雄

“為什麼那麼多的宗教領袖都來自沙漠——因為當你置身於此,就會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感覺到大和小的涵義。這種浩瀚無垠,是一種殘酷無情和美不勝收的結合。”在大衛·裡恩眼裡,勞倫斯的傳奇人生與大漠是密不可分的,作為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導演,他在大銀幕上,把勞倫斯與大漠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阿拉伯的勞倫斯只屬於這片浩瀚無垠的沙漠。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講述了一戰爆發後,德國盟友奧斯曼土耳其趁機侵入阿拉伯半島。英國軍方派陸軍情報官勞倫斯去聯絡阿拉伯各部。勞倫斯在途中結識了哈里蘇部族首領阿里,他穿上阿拉伯人的服裝,與阿里帶領游擊隊炸燬鐵路,奇襲喀巴城,成功地使阿拉伯各族維繫在一起,共同對抗土耳其人,並受到阿拉伯起義軍的愛戴,成為大漠中的一個傳奇。

影片編劇採用“整體真實、細節虛構”的手法,以20世紀英國著名軍人作家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的回憶錄《智慧七柱》為藍本,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作者親歷阿拉伯戰爭的那段歷史。勞倫斯特立獨行的傳奇生涯和令人難以琢磨的性格特徵成就了這部囊括奧斯卡7項大獎的優秀影片。和其它戰爭題材的電影有很大不同,《阿拉伯的勞倫斯》雖然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但情節完全跳開了主戰場,影片沒有戰場上驚心動魄的大場面交鋒,卻依然給人以震撼。

勞倫斯本人也藉著這部電影而聲名遠播,他的事蹟被譽為是英國軍事史上的奇蹟,溫斯頓•丘吉爾稱他是“生活在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私生子”身份成為恥辱

1888 年,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出生於北威爾士一個特殊的家庭,他的父親與身為家庭教師的母親相愛,為了追求愛情,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男爵的身份,選擇私奔,改姓“勞倫斯”。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行為是極為恥辱的,作為這種不被社會認可的婚姻的產物,勞倫斯和他的4個兄弟都被認為是私生子。這段恥辱的身世一直困擾著勞倫斯,使他從小就有著成年人式的嚴肅。在1927年給摯友的一封信中,他傾訴了出身所帶來的恥辱,對於父母的婚姻,他甚至寫道:“他們不應該有孩子。”

當同學們都熱衷於遊玩戲耍的時候,還是個孩子的勞倫斯卻好像是為了將來的使命在磨練自己的體魄。他睡覺少,吃飯少,強制性地對自己進行生理上的磨鍊。他還在自己房間的牆壁上貼滿了親手繪製的騎士與其他英雄人物的肖像,以此來確立自己的理想,塑造生活的模式,制定行為的準則。

青年勞倫斯考入了牛津大學耶穌學院攻讀歷史,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書迷。父親為了滿足他的這個嗜好,專門在花園的盡頭搭建了一間讀書屋,他時常在這間用綠色床單做成隔音窗簾的小屋裡,連續閱讀18個小時,一天讀完6 本書。即使在以後的中東戰場上,他的行囊裡也總少不了書,驚人的記憶力和非凡的領悟力,讓他擁有了廣博的知識。

痴迷閱讀的他並沒有終日把自己囿於書房,他更是一個重視實踐、勇於行動的人。從少年時起,勞倫斯就對考古極感興趣。為了研究中世紀的堡壘和文物,勞倫斯13歲時就開始一個人騎自行車周遊英國,訪古尋幽。在1910 年的大學畢業考試中,勞倫斯的一篇名為《十字軍對於中世紀現行軍事建築的影響》的論文不僅讓他獲得了“優秀”的榮譽稱號,也為他之後叱吒風雲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基礎。

為了完成這篇論文,1909年夏,他收拾起簡單的行囊:一架照像機、一把左輪手槍和一雙換洗的襪子,登上了去貝魯特的船,準備從那裡開始獨自步行,考察十字軍東征時遺留下來的城堡。有人告誡他說,隻身一人通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偏僻和危險的邊緣區域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他禮貌地對這些忠告表示了謝意,毅然開始了這一長途跋涉。

勞倫斯制定了周密的尋訪路線,還學習了阿拉伯語。到了9月份,他的行程已達1100英里。靴子磨得不能穿了,他還患了瘧疾。勞倫斯在途中和陌生人進行過一場槍戰,遭到過搶劫,被人打傷、丟下等死。但是4個月後,他奇蹟般地挺過了這些磨難,帶著對36座十字軍城堡的詳細筆記、草圖和照片回到英國。他用這些珍貴的資料來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這篇論文被評為牛津大學最佳畢業論文,使他獲得了畢業生中的最高榮譽。這次冒險不僅使他學會了阿拉伯語,更加深了他對阿拉伯的認識。此時的他並沒有想到,這座在陽光下泛著金光的沙漠之國會成為實現自己光榮與夢想的所在。

大學畢業後不久, 1911年1月,22歲的勞倫斯以考古工作者的身份返回中東,參加了發掘奧斯曼帝國境內赫梯王國都城卡赫美士遺址的考古行動,這些經歷為他之後的阿拉伯之行積累了寶貴的知識。1914年,勞倫斯離開了卡奇米什的考古隊伍,投身英國軍方。他被派往開羅的情報部,由於他能說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諳熟阿拉伯的風俗人情和自然地貌,很快成為當時的布爾其行省(包括現在的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約旦以及沙特阿拉伯) 的阿拉伯問題專家。之前參加大學博物館考古隊的經歷,使他對於某些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區域,“知道的比土耳其人還要清楚”。

阿拉伯的“無冕之王”

1914年,一戰爆發,同年10月,奧斯曼土耳其作為德國的盟友宣佈參戰。11月4日,奧斯曼蘇丹以全世界穆斯林領袖——哈里發的名義,宣佈保衛伊斯蘭國家,對協約國進行聖戰。土耳其參戰後,中東戰線出現了對英國不利的形勢。1915年下半年,土耳其軍隊進攻了埃及,圍困了亞丁保護地,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達達尼爾海峽相繼失利,在阿曼、蘇丹和波斯灣地區還面臨一些酋長髮動的“聖戰”。

在這種情勢下,英國開始策動阿拉伯人針對土耳其的大起義。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向麥加親王謝里夫·侯賽因提供現金和武器,允諾在戰爭結束後成立一個統一的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阿拉伯國家,承認作為先知穆罕默德家族後裔的謝里夫·侯賽因為阿拉伯之王。阿拉伯大起義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1916 年10 月,勞倫斯作為英方的聯絡官,騎駱駝前往漢志瞭解那裡的起義。在這裡,他初識了後來的伊拉克王國國王費薩爾,從此他活躍於英軍駐埃及遠征軍與費薩爾之間,他的史詩般著作《智慧七柱》中所描述的傳奇由此拉開了序幕。

從此時開始到1918 年10 月取得攻陷大馬士革勝利的兩年時間裡,勞倫斯摒棄了作為一名英國軍官的優越身份,穿著阿拉伯人的服裝,深入到阿拉伯人部落,為聯合各個分散的部落,實現阿拉伯起義而辛苦奔波。“阿拉伯的炎熱像一把利劍從鞘中一躍而出,擊中了我們。”勞倫斯在書中這樣描述自己無比的熱情。

勞倫斯認真分析了部落的狀況和土耳其方的弱點,創造性地採用克敵制勝的游擊戰術,率領只有三千人的非正規部落軍,利用阿拉伯沙漠空曠無際、氣候變化莫測的惡劣自然條件,神出鬼沒,專事破壞土耳其人的補給鐵路,牽制了五萬以上的土耳其正規軍,創下了歷史上代價最小而獲利最大的戰果,在勞倫斯的策劃下,阿拉伯起義軍多次深入敵軍後方,炸燬鐵路與橋樑,使土軍的運輸瀕臨癱瘓,阿拉伯人因此稱他為“爆破先生”。

作為一個外國人,勞倫斯不僅要協調阿拉伯內部的矛盾,更要讓英國軍方相信這場戰爭的勝利,以投入更多的物質支持。攻佔紅海沿岸重要港口亞喀巴港一役,使勞倫斯成為英國軍界的知名人物,也讓英法等殖民主義大國第一次真正重視阿拉伯起義軍的力量。勞倫斯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攻克亞喀巴之後,我不再是一個旁觀者了,而是成為起義的領導者之一。”

在領導起義軍的歲月裡,勞倫斯負傷32次,多次死裡逃生。他身著阿拉伯服裝,騎著高大的駱駝,與當地人完全融為了一體。他嚴格遵守阿拉伯人的風俗習慣,與他們同吃同住,並肩作戰,勝利後總是把功勞歸於各位酋長或部落領袖。

事實上,勞倫斯不僅僅是穿上了阿拉伯人的衣服,更在內心深處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用他們的眼光看問題。在一次登陸戰役中,五百名阿拉伯人只死了二十人,用歐洲的標準來看,這是代價極小的一場勝利,但是勞倫斯心裡覺得不安,這二十個人的死亡會給他們的親友帶來莫大的傷痛。他反覆提醒自己:“阿拉伯人是為自由而戰,可自由是隻有活人才能嚐到的美味。”

電影中,勞倫斯在行軍中不顧眾人的反對,返回尋找一名掉隊的士兵,一天後,疲憊不堪的他奇蹟般地載著掉隊的士兵出現在沙漠中,只說了一句話:“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正是憑著這種不屈的意志,勞倫斯創造了令英國軍方難以置信的偉業。

當然,勞倫斯也曾抱怨阿拉伯人的各種毛病,比如“缺少時間觀念,一天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小的時間單位”。然而更多的時候,他還是不動聲色地理解了這些沙漠中生活和戰鬥的人們。

在完成一次偵察任務時,他在大馬士革的南面被土耳其人抓住,痛遭鞭笞,甚至被輪流雞姦。雖然設法逃出了虎口,但是這種經歷對他來說,成為一場可怕的噩夢。身世所帶來的恥辱使他從來對於“性”有一種厭惡感,坊間傳言他是一個同性戀者,他甚至拒絕和人握手。在書中,勞倫斯傾訴了這一痛苦:“我完整的人格被無可救藥地損壞了。”

1918年,他終於憑藉著超人的意志力和責任心,率領阿拉伯隊伍領先開進了大馬士革,並在臨時政府裡代表費薩爾作了三天首腦。他們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建立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阿拉伯獨立國家。

然而,勝利並沒有給勞倫斯的阿拉伯朋友帶來期望中的自由,而是“僅獲得了大馬士革解放以後的短短几十天的勝利,隨之而來的是長年累月的失望。”英法兩國早在1916 年秘密簽訂的“賽克斯 ─ 皮克協定”裡,已經把阿拉伯半島瓜分掉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 淪為英法兩國的“委任統治地”———除名稱以外事實上的殖民地。這一結局使勞倫斯陷入到深重的惶惑與自責之中。

幾年的軍旅生涯中,他曾經不止一次地按照英國政府的承諾,向阿拉伯人保證過戰後的獨立與自由,而現實中的一切令他感到幻滅,他把自己看成是大騙子,所有的光榮都變成了恥辱,隨之而來的榮譽和擢升只能加強他內心的自咎和厭憎。

影片的最後,勞倫斯帶著愧疚和懊惱,垂頭喪氣地離開了阿拉伯,而事實上,勞倫斯更為傳奇的戰後經歷才剛剛上演。

“背叛”自己膚色的沙漠梟雄

1921年5月,約旦安曼機場,勞倫斯(左二)與英國內政大臣賽繆爾(右二),埃米爾·阿卜杜拉酋長

為了阿拉伯的獨立拒絕一切榮譽

1918年,勞倫斯回到英國,他的英雄偉業已經是家喻戶曉。早在那一年的年初,一位名叫洛厄爾·托馬斯的美國記者花了八天的時間跟隨勞倫斯與他的部隊轉戰南北,為一部戰爭紀錄片蒐集素材。他將耳聞目睹的戰爭寫成一系列報道,併為幾家雜誌寫了驚心動魄的報告文學。所有這些故事都集中著筆於勞倫斯這個被浪漫化的人物。托馬斯用了“阿拉伯無冕之王”這一稱號來歌頌勞倫斯,甚至說,是他的義舉拯救了芸芸眾生,使他們免遭歐洲戰爭之災。托馬斯的這一部戰爭紀錄片,感動了無數美國、英國和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各種有關他的傳聞層出不窮,從作戰部傳到內閣,從內閣傳到國會,最後舉國皆知。

於是,正當勞倫斯夢想破滅,痛悔自己捲入了英國這一背信棄義的行徑中時,他卻已經被捧上了世界舞臺。歸國時,受到了“拋投紙帶的盛大歡迎”。

其實,在勞倫斯的心中,沒有什麼榮譽能比阿拉伯的獨立更令他欣慰。百般苦惱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條途徑——用自己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為阿拉伯人的獨立做最後一搏。他鼓起勇氣遊說內閣大臣,在最高軍事委員會上慷慨陳詞,給《時報》編輯部寫信,還代表英國,同時也代表阿拉伯人民出席了1919年的巴黎和會。

在白金漢宮的一次慶典上,他不僅公然拒絕接受英王喬治五世親手給他佩戴的勳章,反而向陛下奏明英軍是如何虐待阿拉伯盟友的。公眾頓時譁然,大家被這位莫名其妙的戰鬥英雄弄得昏頭昏腦,無所適從。勞倫斯在《智慧七柱》一書中說:“為了澄清事實真相,我拒絕接受給予我的一切榮譽。”

勞倫斯本來有資本從政,他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壓倒多數的選票。正如丘吉爾極力勸說他的那樣,假使他投身外交,一定能夠代表英國政府從事高層活動。另外,他豐富的歷史和考古知識也能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作家或考古學家。然而,他卻選擇了一條隱姓埋名的道路。1922年8月,在一些身居要職朋友的幫助下,他用了“約翰·休姆·羅斯”的化名,參加了皇家空軍,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段奇特篇章。

他從飛行員這一最低職位做起,身上帶著兩年戰鬥中留下的處處傷痛開始了基本功訓練,還隨時擔心會被人識破自己的真實身份。自1919年以來,新聞界一直把勞倫斯當做追蹤題材,他們很快就嗅到了這位失蹤者的蛛絲馬跡。幾個星期之後,一位捷足先登的記者挖出一條新聞,證明約翰·休姆·羅斯就是大名鼎鼎的勞倫斯。勞倫斯被迫離開了皇家空軍。

兩個月後,勞倫斯重返軍界。他參加了坦克團,仍然用了一個假名字,叫“T.E.肖”。這一次很成功,他 混在坦克團裡,服役達兩年之久,直到他要求轉役到皇家空軍的申請在1925年被批准。不久他又化名“托馬斯·愛德華·肖”加入英國陸軍。在此期間完成了有關阿拉伯戰爭的回憶錄——《智慧七柱》。

1925年,勞倫斯離開陸軍,重返皇家空軍。《智慧七柱》出版後,勞倫斯成了一個富翁,但是不久他將版權及其收益全部捐給了一個慈善組織。勞倫斯雖有很多著名的朋友,包括溫斯頓·丘吉爾,作家肖伯納、哈代和龐德,以及軍事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還包括他以前在中東英軍司令部的同僚們,但卻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填補微薄的收入,勞倫斯替一個美國書商翻譯了荷馬史詩《奧德塞》,還撰寫了一部描寫皇家空軍生活的小說《鑄造》。

1935年2月,勞倫斯達到46歲的法定退役年齡,不得不從皇家空軍退休,隱居於多塞特郡的鄉間農莊“雲霧山”。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描寫了自己的隱居生活:“坐在農舍之中,百無聊賴地等待著。等什麼呢?不知道。自己將會怎樣?我想,會像這些落葉,從樹上掉下來,慢慢地枯萎?? ”

1935年英德交惡,勞倫斯在英國外交部的一個叫亨利·威廉森的朋友認為,曾經受到希特勒公開稱讚和欽佩的勞倫斯也許是唯一能夠勝任與希特勒進行談判的人,於是邀請他去倫敦商討此事。5月13日清晨,勞倫斯騎摩托車去郵局拍發電報。回來的路上為了躲避兩個騎自行車的男孩,摩托車失去了控制,猛然摔到地上,他的頭部嚴重受傷,6天以後在醫院去世,被安葬在多塞特郡莫頓鎮的聖尼古拉斯教堂。

功過是非後人評說

勞倫斯對於阿拉伯民族解放事業的貢獻被大多數人所承認和接受。但也有人認為,他是為英國效力的情報軍官及間諜,其工作是為了使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接管阿拉伯世界的統治權。有阿拉伯學者指出,今日巴勒斯坦之所以產生紛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年勞倫斯幫助英國人佔領了那裡,使其成為英國治理下的“猶太人家園”。

不論史學家如何評說,勞倫斯的事蹟已經成為英國軍事歷史上的著名傳奇。希特勒對勞倫斯十分敬佩,日本特務機關頭目土肥原賢二也因別人稱其為“遠東的勞倫斯”而頗為自得。1961年,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對勞倫斯阿拉伯戰爭生涯的真實再現,更讓這位沙漠梟雄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無冕之王。

(參考資料:《托馬斯·勞倫斯:描繪阿拉伯歷史的英國軍人作家》史惠風著;《智慧七柱》托馬斯·勞倫斯著;《阿拉伯的勞倫斯》傑里米·威爾遜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