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人生有四大幸事,分別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位列榜首的考生,通常稱為狀元。作為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因人數少、含金量高,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廣泛關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娓娓道來,回味無窮。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科舉放榜(仿品)_圖

運氣最好的狀元——畢沅

畢沅,字纕蘅,亦字秋帆,江蘇鎮洋(今江蘇蘇州太倉)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畢沅以舉人身份,步入仕途,入值軍機處,擔任軍機章京(類似於現在的機要秘書)。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三月,畢沅參加會試,有幸榜上有名。同時中榜的還有他的同僚諸重光、童鳳三,能否狀元及第,就要看四月二十六日的殿試了。三人對此不敢掉以輕心,認真備考,以期佳績。

四月二十五日晚,輪到畢沅和諸重光、童鳳三在軍機處值班。諸重光和童鳳三打算回家複習,於是對畢沅說:“我們倆的字寫得你好,有希望奪得狀元,你的書法不行,就別胡思亂想了,還是替我們倆值班吧。”畢沅想想也對,答應了他們倆的要求。當時能進入殿試的考生,文章的質量差別不大,而一手好字反而能成為額外的加分項目。

當天晚上,陝甘總督黃廷桂上奏的一份有關新疆屯田的奏報,轉到了軍機處。畢沅研讀奏報,瞭然於胸。沒想到,第二天殿試的題目就是策問新疆屯田的事宜,畢沅胸有成竹,一蹴而就。由於畢沅的字不好,他被考官列為第四名,可乾隆皇帝十分欣賞畢沅的文章,將他提為狀元。就這樣,畢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狀元。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紫光閣始建於明代,清朝是皇帝閱射和殿試武舉之所_圖

最不要臉的狀元——裴思謙

唐文宗時期,宦官仇士良把持朝政,為非作歹,生殺予奪。裴思謙靠著溜鬚拍馬的功夫,巴結上了仇士良。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想拿個狀元,光耀門庭。這廝說幹就幹,拿著仇士良的帖子,開始走上層路線。他直接找到了主考官高鍇,要求高鍇把當年的狀元給他。高鍇為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見裴思謙行為猥瑣,大言不慚,心中大怒,將他轟了出去。裴思謙被趕出門後,揚言:“明年的狀元,我非要不可。”

第二天,裴思謙厚著臉皮,又找到了高鍇。他恬不知恥的說:“仇大人那裡有消息,要推薦裴思謙為今年的狀元。”高鍇早就忘了裴思謙是什麼人了,看在仇士良的面子上,就說:“除了狀元,其他隨便他挑。” 裴思謙不依不饒地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仇士良蛇蠍心腸,絕非善類,得罪他沒有好下場,不得不作出妥協,便說:“如果是這樣,我想見見裴秀才。” 裴思謙躬身下拜,說:“在下便是。”高鍇不得已,只好將狀元讓給他。這貨厚著著臉要功名,還非要狀元,更可惡的是連著兩年要狀元,真是狀元中的敗類。裴思謙被後代文人罵了一千多年,真是遺臭萬年。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古代科舉考試分級取士詳解_圖

最自信的狀元——胡旦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有位書生在山東遊玩。經過一座縣城時,知縣得知這位書生頗有文采,便熱情招待了他。知縣的公子胡旦瞧不上這位書生,有意為難他,便問書生有什麼特長,書生回答工詩。胡旦讓書生誦讀一首,書生誦了首歌,當最後一句“挑盡寒燈夢不成”說完,胡旦嘲笑道:“原來是個瞌睡漢!”書生氣得臉都綠了。

這位書生就是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狀元及第,寫信給胡旦:“瞌睡漢現在是狀元郎了!”胡旦不以為然,冷笑道:“狀元有什麼可以得瑟的!等我明年及第,不會輸給你的。”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胡旦果然考中狀元,在科舉史上,這麼自信的考生,胡旦當屬第一。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明狀元圖考》_圖

最悲情的狀元——陳安

陳安,字安仲,號叔恭,福建閩縣人。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陳安奪得“春榜”狀元,成為明朝歷史上第六位狀元。這本來是件好事,由於這次中榜的都是南方考生,而主考官也是南方考官,這引起了北方考生的強烈不滿。北方考生到官府上訪,認為考官偏袒維護南方考生,壓制貶斥北方考生。

朱元璋聞訊大怒,對張信、陳安等12人進行復查。此時,又有人舉報說張信、陳安作為當事人,故意把北方考生中水平不高的考卷,送給朱元璋審閱。這可捅了馬蜂窩了,老朱的暴脾氣你懂的。他下令將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才做了十多天的狀元,就死於非命,下場悽慘,值得同情。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清代科舉考試試卷_圖

最能吃的狀元——李蟠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李蟠參加殿試。當時科舉考試需要考一整天,考生帶著乾糧進考場,用來祭奠腹中的五臟廟。別的考生吃著披薩,喝著牛奶,李蟠家境貧寒,條件不好,只帶了拳頭大的饅頭,而且一帶就是36個。李蟠吃起饅頭來,風捲殘雲,寫起文章來,慢條斯理。別的考生全都交卷了,他才剛剛寫了個開頭。考官們要來收卷子,李蟠苦苦哀求:“請大人手下留情!我家條件不好,為了湊足我趕考的路費,把家裡的鍋都賣了。這輩子能不能出人頭地,就看這場考試了。希望大人格外開恩。”考官看他可憐,點了蠟燭,讓他繼續考試。李蟠36個饅頭吃完,考卷也寫完了。

成績一出來,李蟠名列探花。康熙帝得知了36個饅頭的故事,為了激勵寒門學士,將李蟠改為狀元,而原先的榜首姜宸英,只能屈居探花。姜宸英為此做詩調侃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於是,李蟠有了“餑餑狀元”的綽號。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科舉入仕考場的必備,筆墨一體的墨盒_圖

最年長的狀元——尹樞

尹樞,閬州(今南充閬中)人。唐德宗貞元七年(791),由禮部侍郎杜黃裳主持殿試,考題為試題為《珠還合浦賦》和《青雲幹呂詩》。尹樞文名甚高,這兩道題對他來說小菜一碟。考試結束,杜黃裳對眾多舉子說:“各位考生都是學霸,怎麼沒有人能幫我一下呢?”眾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不知何意。

此時,尹樞站了出來,問道:“Can I help you,sir?” 杜黃裳答道:“沒人寫榜!”尹樞自告奮勇,攬下了寫榜的活計。尹樞逐一題名、唱名。全場鴉雀無聲,都認為榜單給力,做到了公平、公證、公開。最後,只省下狀元名額空缺,杜黃裳問:“寫誰好呢?”尹樞正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黃裳先是一愣,轉念一想,這狀元也只有尹樞能當了。尹樞自放狀頭那年,已經71歲了,成為史上最年長的狀元。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校士館,民間稱考棚,是封建科舉制童試之地_圖

第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崔元翰

在古代,奪得狀元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同時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到第一名,更是逆天牛人。在歷史上,共有17位考生,做到了連中三元。崔元翰有幸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牛人。這位老兄是唐朝的官二代,家境富裕,為人低調,為他安心讀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令人意外的是,這位超級學霸50歲時才中進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殿試的題目是《白雲起封中賦》,崔元翰文思泉湧,對答如流,順利奪魁,開創了科舉史上的記錄。在全唐詩中,收錄了崔元翰的7首詩作,可見這位學霸並非徒有虛名。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江南貢院 清代最大科舉考場戊子科(1888年)_圖

唯一的文武雙科狀元——鄭冠

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殿試的題目出自《春秋》中的《麗龜賦》,鄭冠熟讀經典,文思敏捷,表現優異,一舉奪得文科狀元。一時間,鄭冠成為當時文人心中的偶像,然而鄭冠並不滿足於現狀,他繼續創造著奇蹟。

5年後,36歲的鄭冠參加了武科殿試,再次奪魁,成為歷史上唯一的文武雙科狀元。唐代的武舉制度,需要考核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能,還要對考生進行面試,要求“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由此可見,鄭冠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上馬能彎弓射箭,下馬能提筆作詩。如果鄭冠穿越到現代,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科舉考試,是選拔人才的可靠手段,也是知識分子出仕的唯一途徑。狀元更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時至今日,依然受到社會名界的關注和追捧。其實狀元只是對才學的認可,只有為社稷著想,為黎民謀福,得到百姓的點贊,這樣才是真正的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