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一武將被石塊砸死,還揹負漢奸惡名700多年,專家:他比竇娥還冤

中國古代封建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碰撞交融史。中原王朝與周邊遊牧部族的戰火衝突,自有歷史記錄以來,可謂連綿不斷,數千年不絕,一直到清朝結束才徹底終結。周朝與犬戎,秦漢時期與匈奴,隋唐時期與突厥、吐谷渾、吐蕃,兩宋與遼金夏元,明朝與建州女真,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歷史時期。

一武將被石塊砸死,還揹負漢奸惡名700多年,專家:他比竇娥還冤

在中原王朝與遊牧部族關係史中,有一個標誌性事件,即幽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此事件發生之前,中原王朝在與遊牧部族爭端中長期佔據上風,但此事件發生以後,這種局面迅速逆轉,遊牧部族轉而佔據優勢,他們開始大規模頻繁南下,先後多次滅掉中原政權,如契丹南下滅掉後晉,金國南下滅掉北宋,元朝南下滅掉南宋。

宋朝是中原王朝中最為悲催的一個,南北兩宋兩次被遊牧部族滅國,可謂絕無僅有。南宋末年,元朝掃平中原的金國,西北的西夏之後,虎視眈眈盯上了南宋,長達四十餘年的宋元戰爭拉開帷幕。元朝兵分兩路對南宋發動鉗形攻勢,一路從江淮荊襄一帶發動正面進攻,一路繞道西南,從四川開闢第二戰場。

一武將被石塊砸死,還揹負漢奸惡名700多年,專家:他比竇娥還冤

在宋元戰爭中,蒙元方面湧現出一大批名將。四川前線的主將之一汪德臣,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汪德臣出身武將世家,自幼成長於軍中,弓馬嫻熟,精於用兵之道。淳祐五年,年方二十三歲的汪德臣就領兵攻入四川,接連攻克忠州、涪州,連戰連勝。在攻打運山之戰中,汪德臣親自上陣衝殺,結果戰馬被炮石擊斃,他毫無懼色,下馬步戰,勇冠三軍。

一武將被石塊砸死,還揹負漢奸惡名700多年,專家:他比竇娥還冤

南宋軍民已經被逼到了死角,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面前,終於激發出了他們的血性,一改宋朝對遼國、金國、西夏萎靡不振的風氣,憑藉四川山城關隘,對蒙元大軍進攻展開殊死反擊。宋蒙雙方在四川前線形成僵持對峙局面。汪德臣擔任元朝在四川的主將長達十六年,南宋方面最為忌憚的元朝武將之一。

一武將被石塊砸死,還揹負漢奸惡名700多年,專家:他比竇娥還冤

當時蒙元軍入川,需要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崎嶇坎坷的的地形使得後勤糧秣供應極為困難,一旦斷糧就只得倉皇后撤,成為元軍在四川久戰無功的“瓶頸”。汪德臣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在四川就地屯田,建立根據地的設想,並且一手創建了利州戰略基地,各路蒙元軍紛紛效仿,逐漸蠶食南宋四川土地,逐漸扭轉了蒙元軍的不利形勢。

南宋寶祐六年,蒙元大汗蒙哥親統大軍入川,企圖徹底蕩平四川。在各路大軍持續猛攻下,南宋方面接連丟城失地,損失慘重。然而,當幾路蒙元大軍彙集到合州釣魚城下時,因城中南宋名將王堅、張鈺等人謀勇兼備,釣魚城地勢險要,防備完善,蒙元大軍久攻不下,頓兵于堅城之下,無計可施。汪德臣背後有皇帝親自督戰,自己指揮攻城屢屢受挫,心中鬱悶無比。《元史》記載,憲宗八年五月的一天,汪德臣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德臣單騎至城下”,一個人跑到釣魚城下,對城上守軍高喊:“王堅,我來活汝一城軍民,宜早降!”城上的宋軍一看是老對手汪德臣,竟然敢一個人跑到城下,簡直是找死,於是二話沒說,又是射箭又是拋石,汪德臣當場被飛石砸中,重傷而死。

一武將被石塊砸死,還揹負漢奸惡名700多年,專家:他比竇娥還冤

汪德臣死後,因為他的姓名是漢人姓名,長期以來一直被罵作漢奸,與元朝的張弘範、史天澤、郭寶玉等人,並稱為元朝的四大漢奸,揹負漢奸惡名七百多年。而事實上,他背這個漢奸的黑鍋實在背的冤枉。據歷史學家考證,汪德臣祖籍鞏昌鹽川,大致相當於甘肅漳縣一帶,但他卻並不是漢人,而是汪古族人,又稱旺古族、汪骨族。史學家慕壽祺在其著作中指出,汪德臣“系出汪古族”,史學家王樹民也指出,汪德臣的“汪”姓是以族為姓,“實為汪古族之簡稱”,並非等同於漢人姓氏。汪德臣的父親汪世顯,其神道碑上也註明:“公系出汪古族”。汪古族,是金元時期陰山以北的一個古老部族,上可追溯到唐朝沙陀後裔,後來逐漸成為蒙古族的一個分支。因此專家們認為,無論汪德臣的後代族屬如何變化,至少汪德臣這一代還是徹頭徹尾的汪古族人,並非漢人,加之汪德臣出生時就是蒙元的臣民,一天宋朝人也沒做過,所以罵他是漢奸,實在是比竇娥還冤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