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花木蘭是怎麼不被發現是女子的?

夢遺妝淚紅闌干


花木蘭的傳奇故事,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正是由於這種特殊,造就花木蘭從軍10載,沒人發現她是一名女子。

第一,花木蘭存在的年代?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為什麼是可汗呢?

很顯然,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各民族,是沒有”可汗“這種稱呼的,而能夠被叫作可汗的,一定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

但如果花木蘭真的是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劫掠而來,《木蘭辭》也不至於流傳。

漢人沒有那麼傻,對不對?

這是一幅南北朝,北魏時期的勢力分佈圖。

北魏,就是花木蘭存在的年代。

我們雖然不知道花木蘭明確的存在年份,但大致形勢是,由鮮卑族建立的”魏“,佔據黃河中下游流域,北方有柔然等遊牧民族,南方有以漢族為主體的南齊,往西還有吐谷渾。

第二,花木蘭是什麼人?

北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混亂時代,北方鮮卑族原本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過著遊牧生活,後來逐步西遷,進入原屬於北匈奴勢力範圍的漠北地區。

此時的北匈奴,正處於戰敗西遷的過程中,鮮卑族與留下來的北匈奴分支等遊牧民族,組成了新的氏族部落聯盟。

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召開部落大會,建立魏,史稱北魏。

至公元439年,北魏侵入中原地區,併成功打敗了漢族和其他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統一北方,與南方的南齊政權形成對立,正式進入南北朝格局。

花木蘭所處的年代,應當在公元386年至439年之間。

當時,在北魏政權勢力範圍內,不僅有鮮卑族,漢族,還有其他一些被鮮卑族採取姻親,收服等方式控制的遊牧民族部落,包括代北鮮卑部落10個,匈奴部落6個,丁零部落6個,柔然部落3個,烏丸和東部鮮卑部落9個,其他雜部7個,共計41部落。

這些部落的首領,也被稱為”可汗“。

如此也就明白了,花木蘭一家應當是這41個遊牧民族部落裡的族人。

第三,花木蘭家裡是不是有錢人?

可以這麼說。

北魏是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在北魏控制範圍內,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其中的鮮卑族是王族,等級當然最高,相當於貴族。

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族等民族,地位低微,等同於奴隸。

41個被鮮卑族控制的部落,介於以上兩者之間,依照各自的身份不同,或者可以被叫作”準貴族“,或者可以看作是”平民“。

所以也就不奇怪,《木蘭辭》的第一句就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我們可以猜測,花木蘭家裡雖然是遊牧民族出身,但進入中原地區後,逐漸開始漢化,家裡的女兒也開始學習織布或者繡花,說明這個家庭,不是很窮但也不是特別富裕。

第四,花木蘭為何從軍十載,沒有被認出女兒身?

關鍵就是遊牧民族的身份!

在那個時代,進入中原地區的北方遊牧民族,雖然生活上已經開始漢化,但行軍打仗方面,肯定保留著遊牧民族的傳統,與漢族不一樣。

遊牧民族打仗,有什麼不一樣?

全部都是騎兵,使用彎刀和弓箭,採取遊獵的方式,打了就跑,沒有一板一眼的陣勢。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幾句是為了對仗,但也能看得出來,花木蘭從軍的裝備,主要就是一匹馬,然後應當還有彎刀和弓箭。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兩句說的是花木蘭所在的部隊,行動迅速;同時也說明了打仗的對手,是從北面的燕山而來的”胡騎“,也就是來自北方草原的柔然族。

這樣的描述,恰好符合北魏的實際情況。

在鮮卑族進入中原之後,一方面北魏屠殺中原漢族,佔領漢族的地盤,另一方面,努力防禦北方柔然族的騷擾和進攻,尤其與柔然族的戰爭,一直非常激烈。

花木蘭參軍,與北方柔然族打仗,本質上就是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

士兵行軍和打仗,都是騎在馬上,夜晚住宿的時候,或者是直接露宿在野外,或者住帳篷,這與漢族的部隊明顯不同,哪怕一個女性夾雜其中,也不容易被發現。

上圖是典型的遊牧民族騎兵,這樣的作戰方式下,實際上士兵與士兵之間,時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聯繫並不是很緊密。

花木蘭是女性,她的力量或許不如男性,但騎兵作戰主要依靠的是馬的衝擊力,只要花木蘭的騎術精湛,參與這樣的戰鬥,完全不是問題。

當然了,假如花木蘭長得和電影電視裡一般,明眸善睞,她怎麼也瞞不住人。

結束語:花木蘭不是漢族人,她是北方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參與的也不是傳統的排兵佈陣作戰方式,您想到了嗎?


99隨便



花木蘭,其實原本沒有花這個姓,就是木蘭,到了明代時,徐渭給她取了個姓為“花”,這樣後人就一直叫她花木蘭了。

木蘭是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她女扮男裝為什麼不被發現這個問題,大家爭論很多,甚至還有不少人做出比較“汙”的猜測,比如說她同營的士兵當然樂在其中,不會舉報等等。其實這是按現代軍旅中的習慣去猜測當年的軍營編制。

我們應該知道,在唐代初期以前 ,府兵制盛行,這種制度不像後來,是強制徵兵,入伍者也是統一聽從部隊編排,發放兵器和糧草。而府兵不是這樣,是自帶乾糧,組團參戰。像《木蘭辭》中寫過,什麼東市買鞭,西市買馬什麼的,就是這樣的寫照,馬匹兵器甚至糧草都要自備,然後可以和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組團投軍作戰。像劉、關、張當年就是這樣做的,投軍之後,他們三人一直在一塊,也沒有說編到其他的班組中。這樣的機制有好處,打起仗來一個小團體的人,平時親密無間,很有感情,可以互相幫助,生死相依,不會一遇到兇險,就自己保命,丟下戰友逃了。當然,這樣的編制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旦這個小團體有了異心,抱團出逃或投降,會損失不少。所以說是有利有弊。

那組團參戰有什麼吸引力,能讓大夥自動來呢?府兵制一般是允許這些小團體搶掠敵國的財產充為已用的,所以在打勝仗時,這些人的熱情會很高,大夥出征一次,搶得金銀財寶、美女眾多,回來還論功行賞,封侯封爵,何樂而不為?所以像初唐時期,府兵制大大刺激了軍中的戰鬥力,但後來就不行了,不再開疆拓土,府兵們沒有油水可撈,就漸漸沒有了積極性。

所以,我覺得,雖然《木蘭辭》中沒有寫,木蘭的出身是比較高貴的,所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汗發的軍書中,都點名要木蘭父親,木蘭父親看來是個重點人物,肯定原來是個能征慣戰的猛將,但現在或者是年紀大了,或者身體不好了,所以只好讓木蘭替父從軍。按照當年組團式的從軍方式,木蘭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肯定是帶了一大幫自己的夥計去投軍的,按當年的做法,木蘭就是這支小分隊的首領,領導這支隊伍的。所以,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木蘭一投軍,就要按低級士兵的待遇,要和大部分戰士睡通鋪啥的。

既然木蘭做為一個將官,自然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和獨立的帳房,普通士兵無法闖入,當然木蘭也應該是個比較男性化的女子,比《紅海行動》中的佟莉還要男性化,要是嬌滴滴的嫵媚面容,或者是波濤洶湧的大胸妹,或是鶯鶯燕燕的細柔聲音,恐怕也很快就露餡了。


江湖夜雨


首先有一個比較通俗答案“如果你是男的,你會舉報麼”

從木蘭辭中的東市買駿馬可以推算,花木蘭是騎兵。據考證在北魏時期,騎兵的地位相對較高, 在軍中有獨立的帳篷所以相對安全獨立。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存放私人物品,在女子的內事方面不容易暴露。

第二,古時候募兵,自帶裝備,同鄉都在軍中,同鄉在一個軍中會相互幫助同仇敵愾,所以同鄉的人很可能都知道木蘭身份,會幫助進行掩護。

第三,古人在保養上相對較差,對於女人在軍中無法像閨中一樣保養自己,只能和一幫男人一起摸爬滾打。皮膚肯定較為粗糙。所以難以認出。

第四,軍中不能有女人,早已有的古例,如果木蘭長的粗糙一點,是沒有人會懷疑的。最多是覺得這個人娘一點,古人的腦洞沒有那麼大。而且在軍中壓力很大,很難去考慮是不是女的這種說法。

第五,最壞的說法是,早已經被發現。被他的上級保護和霸佔了。沒人敢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