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劉秀大哥打下的天下,為何要立劉玄做皇帝?

陳康喜


主要原因有二:

一:當時綠林軍內部有平林兵、下江兵、新市兵,舂陵兵4個派系。劉秀兄弟是舂陵兵的首領,與其他派系的首領不和,自然不會得到他們支持。

二:其他綠林軍首領喜歡放縱,忌憚威嚴賢明的劉秀大哥,而貪圖劉玄的懦弱,所以他們決定立劉玄為帝。

此事詳情如下:

一、劉秀大哥與綠林軍將領不和

1.劉秀兄弟起義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王莽對社會進行了復古改革,使社會矛盾更加激烈,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九州。其中,綠林軍,赤眉軍是兩支勢力最大的農民起義軍。

南陽郡的劉縯、劉秀兄弟是漢室宗親,不過當時他們家族已經沒落了。劉秀的哥哥劉縯性情剛毅,慷慨大方,心懷大志,他想要恢復劉漢天下,於是散盡家財,結交結天下英雄豪傑,圖謀大業。


劉縯、劉秀兄弟召集宗族以及郡中豪傑聚兵起義。劉秀家族早前從舂陵郡遷徙到了南陽郡,所以他們的隊伍被稱為舂陵兵。

2.綠林軍內部派系

新市人王匡、王鳳不滿王莽政權,也興兵起義,他們時常隱蔽在綠林山中,所以被稱為“綠林軍”。後來一場瘟疫,5萬綠林軍死傷近半,於是他們離開綠林山,另謀出路。王常、成丹西入南郡,稱為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以及支部朱鮪、張卬等北入南陽,稱為新市兵。平林人陳牧、廖湛聚眾千餘人,稱為平林兵,響應王匡軍隊。

劉縯覺得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抵抗王莽的軍隊,更不用說推翻王莽了,於是決定加入綠林軍。

其實當初綠林軍離開綠林山後,就應該稱為綠林聯軍了。後來的平林兵首領陳牧、廖湛和舂陵兵首領劉縯兄弟都沒有在綠林山呆過,自然親疏有別。王匡、王鳳資格最老,名義上是綠林軍共同的領袖,但他倆也只能直接指揮自己的新市兵,根本指揮不了其他派系的士兵。

3.劉縯與綠林軍其他派系將領不和

綠林軍中主要有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舂陵兵四個派系,但矛盾主要在舂陵兵和其他三個派系之間。

為什麼劉縯與綠林軍其他派系將領不和呢?主要是因為舂陵兵和其他派系士兵的組成成分不同。舂陵兵將士主要由劉縯兄弟宗族子弟、南陽郡豪傑以及士族子弟組成的,他們的文化素質較高,有著推翻王莽建立新時代的信仰。而其他三派的將士都是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為了混口飯吃才起兵造反的,沒有理想,只知道搶錢搶美女。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就造成了雙方面和心不和的局面。

4.選立劉姓皇帝

綠林聯軍有內部矛盾,雖然共同的目標都是攻打王莽,但無法協同作戰,甚至為戰利品的分配問題而大打出手。所以,綠林聯軍需要選出一個共同的首領,統一指揮,讓大家團結一致的對付外敵。

當時人心思漢,為了滿足眾人的心願,凝聚力量,所以諸位將軍開會商議,決定從劉姓宗室中選出一人做皇帝。

二、綠林軍忌憚劉縯威嚴賢明,貪圖劉玄軟弱

1.劉縯在天下有極高威望

劉縯賢明英武,善於智謀,屢次大破莽兵,功勞卓著。王莽十分忌憚劉縯,下詔求購劉演的人頭,能成事者,封賞食邑五萬戶,黃金十萬斤,官列三公之首。

當初新市兵、平林兵、舂陵兵組成的綠林聯軍被王莽打敗,平林兵、舂陵兵都想解散而去。劉縯聽說王常的下江兵在附近,就去見王常,說明聯合的好處。王常大悟,說:“王莽篡漢弒君,殘暴無道,人民思漢,所以豪傑並起。現在劉氏復興,就是真主。我真想為此獻身,輔助劉氏成就帝業。”劉縯說:“如果事成,我豈敢獨享尊榮!”於是與王常深深結交。


劉縯不僅在綠林軍中威望極高,在天下也享有盛名,很得民心。當初綠林軍攻打某城,久攻不下。該城長官說:“我只要得到劉縯將軍的勸降信,我就投降。”其後劉縯來到,那人獻城投降。

南陽郡的諸多豪傑士大夫、以及綠林軍下江兵的首領王常,推舉劉縯當皇帝。

2.劉玄的簡介

劉玄也是漢室宗親,正好是劉秀的族兄。西漢末年,劉玄的家族和很多漢室宗族一樣,已經沒落了。劉玄曾經犯過罪,他假裝已死,因此就逃亡在外。後來劉玄投奔了平林兵,在首領陳牧帳下任職。

其他派系的將領沒有姓劉的,於是從軍中士兵搜尋,正好找到了劉玄,於是打算推舉劉玄為皇帝。

史書說劉玄性情膽小懦弱,但後來劉玄殺劉縯,除掉綠林軍各首領,足以證明他是扮豬吃虎。

新市兵、平林兵將領貪圖享樂,忌憚威嚴賢明的劉縯,所以堅決立懦弱的劉玄為皇帝。

3.皇位之爭

當時雙方為了選皇帝,激烈爭吵,互不相讓。新市兵、平林兵已經做了決定,立劉玄為帝,然後再派人召來劉縯說明情況。

劉縯很想當皇帝,他知道一旦立劉玄當了皇帝,自己就難有機會當皇帝了,於是他說:“諸位將軍想尊立劉氏宗室為帝,恩德深厚。然而以我之見,如今赤眉軍有幾十萬,聽說我們立了皇帝,恐怕赤眉軍也會立個劉氏皇帝。如此,必將引起兩方內鬥。如今王莽未滅,而義軍相攻,危害很大。況且誰能勝出,也很難確定,不如先稱王。”

多數將軍都同意劉縯的意見,而將軍張卬拔劍擊地威脅說:“猶豫不決就不能成事。今天立劉玄為帝的決定,不得反對。”眾人見狀,只得聽從。 劉縯為了大局,也無奈同意了。

劉玄當了皇帝,號稱更始帝。劉縯被任命為大司徒,封為漢信侯。豪傑對劉玄稱帝感到失望,多有不服,依舊擁護劉縯。更始帝君臣非常忌憚劉縯,日夜不安。其後,更始帝在大臣朱鮪、李軼的勸說下,除掉了劉縯。

綜上所述,同為漢室宗親,綠林軍立劉玄不立劉秀大哥劉縯,是因為這兩點:1.劉縯與其他綠林軍將領不和;2.綠林軍貪圖享樂,忌憚劉縯威嚴賢明,喜歡劉玄軟弱可欺。

史事參考《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劉秀的大哥是劉演,打敗王莽大軍劉演確實立了最大的功勞。

但是,那時候的王莽還沒有退位,北方還有聲勢浩蕩的赤眉軍。在劉演看來這時候不是立皇帝的最佳時機。

但是,在劉演的部隊裡就有人要提出來立個皇帝了,否則,沒有皇帝再去打仗師出無名呀。

要知道當時劉演是和綠林軍一起反抗王莽政權的,提出要立皇帝的人正是綠林軍裡的。綠林軍要立的人,當然不是劉演了。

他們覺的劉演這個人本事太大了,若是立劉演為皇帝以後不好控制呀。

於是,他們就從綠林軍裡找了一個有皇室血脈的劉玄來當皇帝,劉玄和劉秀他們一樣都是漢景帝的後代,算是一樣的皇室後裔。

立劉玄為皇帝,劉演當然不願意了,但是,他又不想和綠林軍鬧翻,畢竟那時候還有強大的敵人,萬一鬧翻了對誰都沒有好處。再說了劉玄畢竟也不是外人,是他們老劉家的人。

劉演只能退讓一步,他想的是,一般亂世稱帝稱早的沒有一個是好下場的,那就讓劉玄做一把皇帝的交椅吧。

就這樣劉玄被推舉為皇帝了,他就是史書上所說的更始帝。

令劉演沒想到的是,劉玄在當了皇帝后,沒過幾個月就找了一個理由把他給殺了。

這就是劉演沒有當上皇帝的全部經過。


史學達人


這件事其實是多方對弈的結果,當初義軍攻下南陽郡之後,起義已經漸漸走向正軌。於是義軍決定要推舉一個大漢宗室當皇帝,以圖壯大聲勢,和王莽分庭抗禮。

定下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劉玄,一個是劉演。

劉玄和劉演是堂兄弟關係。劉玄在起義之前,履歷一片空白。只知道他是因為躲仇人才參加的義軍。在整個起義過程中也沒有什麼功勞,平淡無奇。

至於劉演可以說是次此起義功勞最大的人,而且他好俠任,天下豪傑多聞其名。

劉演和劉玄皇帝的爭奪,其實也就是綠林勢力和舂陵勢力的爭奪。

其中舂陵氏和綠林頭目王常支持劉演,綠林頭目王鳳和王匡支持的是劉玄。無奈綠林軍勢力強大,雖然舂陵氏強烈反抗,但最終還是立劉玄當的皇帝。

那麼為何讓劉玄當皇帝?

王鳳王匡二人土匪出身,當義軍的目的是圖發財,求富貴。王鳳和王常非常瞭解劉演的性格,知道如果劉演當上皇帝,以劉演的能力和水平,自然不會用王鳳王常那樣的無恥之徒。反觀劉玄,平庸無能,正好拿來當傀儡。

就這樣,在綠林軍頭目的威勢下,劉玄當了皇帝。


守仁讀仁


劉玄即更始帝,他是被綠林軍扶持上去的,只因劉秀的哥哥劉演太優秀了,不好駕馭。很多綠林軍的領袖不喜歡他做皇帝,而劉玄沒有什麼才能,便於綠林軍控制。這好比秦國滅亡後,楚國貴族項梁扶持楚義帝做楚王一個道理,後來還不是被項羽殺了。綠林軍也想打著西漢皇族的旗號,兼併天下,當時除了綠林軍還有赤眉軍等地方武裝力量,所以必須立一個統一的領袖,便於領導。

更始帝劉玄做了皇帝以後,就把劉秀的哥哥劉演殺了。而劉秀當時在外東征西討,並沒有在劉玄身邊,所以逃過一劫。不過他知道哥哥被殺的消息,忍住悲痛,親自去給劉玄謝罪,劉玄認為劉秀服從管理,服皇威,所以原諒了他,還封他做了武信侯。後來,劉玄把他調往河北,劉秀就開始從河北起兵,一路攻城拔寨。

當時劉玄領導的集團,已經出現內訌。後來赤眉軍攻入長安,殺死了劉玄。長安當時已經殘破不堪,根本算不上是首都,所以赤眉軍把長安攻下來以後,沒有吃的。可以說是人飢馬疲,當時正好大雪紛飛,都沒有吃的。劉秀趁機派馮一面將其擊敗。赤眉軍後來撤出關中,但是過了兩年,赤眉軍的領袖樊崇投降,最後被殺,劉秀逐漸統一中原。


謀士說


劉秀大哥哪有打下天下了?真是胡扯!舂陵兵起,那還是革命初期,打下的大城市不過宛城一地,當時為了號召天下義軍,亮出劉家旗號,興復漢室,大家建議推舉一漢室劉氏子孫出來做招牌,劉玄血緣比劉縯更近漢景帝,所以出頭了,這在封建社會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沒啥好奇怪的。


覃仕勇說史


這個問題表述不當,劉秀的大哥劉縯雖然是柱天都部的首領,英勇善戰,是綠林軍的絕對主力,但是最大的業績也就是打下宛城而已,離打下天下還差得很遠。

劉縯,字伯升,長沙定王的後代,定居在南陽一帶,傳到他這一代爵位已經不高了,但劉縯是個心有大志的人物,一心學他祖上劉邦,仗義疏財,從少年時就聚集一幫無賴漢,搞些不法的勾當。等到王莽取代漢朝以後,劉縯就更加憤恨,每天咬牙切齒,思量著怎麼帶這幫人造反,推翻新莽,恢復漢朝。

王莽代漢,本來是天下人推舉上去的,大家對他給予厚望,孰料王莽當皇帝以後,施政過於理想化,反而帶來新的弊政,導致天下鼎沸,民不聊生。於是綠林、赤眉先後起事,席捲天下的豪族、流民起義比比皆是。

劉縯趁這個機會舉事,全家族跟隨,一些友好的豪族李通、李軼等也跟他幹,劉縯的部隊自稱柱天都部(就是擎天柱的意思),戰鬥力爆棚。雖然如此,劉縯畢竟是孤軍作戰,王莽勢大, 還是需要跟人合夥,南陽附近正好有綠林軍,於是劉縯與綠林軍聯合。

綠林軍是由幾支不同的部隊——平林兵、下江兵、新市兵組成,都是流民部隊,首領都是一些流民帥。綠林軍的戰鬥力比劉縯的柱天都部差的遠,眼看劉縯連戰連勝,都心懷妒忌,另外劉縯御下嚴明,他們害怕被劉縯管束,所以在推選皇帝的大會上推了比較弱的劉玄,而劉玄又不自信,最後把劉縯殺了。

等到綠林軍殺進長安,難以管束的惡果就呈現出來了。劉玄倒是想建立一個有秩序的王朝,但綠林將領根本不買他的帳,最後政權一片混亂,只能被赤眉軍消滅了。


文史宴


天下不僅僅是劉秀大哥劉演打下的,而是劉演、劉秀等聯合綠林農民起義軍一起打下來的。

在人數方面,劉演那邊都是劉氏宗族、親戚朋友、門客等,兵力只有幾千人,勢單力薄。而綠林軍那邊,人數有10萬之眾,比劉演實力強的多。

不過劉演是皇室子孫,他那邊的支持者也多是豪門大族、知識分子。劉演、劉秀這邊人的能力、眼光要遠高於綠林軍。綠林軍雖然人多,但是缺乏長遠規劃。劉演那邊缺乏實力,綠林軍這邊人多,但是沒有長遠戰略。雙方獨立發展,都成不了事。雙方之間合作,正好互相補充。

劉演威望高、能力強,是起義的發起人,又是皇族後代,按理應該由他當皇帝。但綠林軍掌握兵權,實力更強,話語權也更強。他們不希望劉演這樣能力強、威信高的人做皇帝,這樣的話,他們必然會遭到打擊。於是擁立了劉演的同族兄弟、比較軟弱無能、毫無實力的劉玄。劉演沒有對抗綠林軍的實力,只好接受。對於劉演背後的南陽劉氏宗族來說,劉玄也是自家人,完全可以被接受。於是,作為起義發起人的劉演就被拋棄了。


國史拾遺


先要搞清楚,劉秀打下的天下。沒有立劉玄做皇帝。更始帝劉玄能當上皇帝,不為別的,就因為他是劉邦的後裔,而且手中無兵權,便於控制,這樣,劉玄就被綠林軍擁立為帝。劉玄並沒有絲毫王者之氣質,在遷都長安時見朝臣時,還像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一般,不敢抬頭見那些朝賀的大臣。不過,這樣一個庸俗之輩倒是很能嫉賢妒能、吃喝玩樂,他殺掉了差點讓他當不了皇帝的劉繽,但沒有政治家一網打盡的心狠手辣,沒有把劉繽的弟弟,後來東漢的開國君主劉秀殺掉,使得劉秀在不久之後就迅速地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反過來與他爭奪天下。劉玄也註定不是一個開國君主,在滅掉王莽政權遷都長安後,劉玄並沒有消滅其他農民起義軍,鞏固自己的政權,反而迫不及待地享受起榮華富貴來,這樣的帝皇,不被殺才怪。更始帝劉玄在位時間:公元23年~公元25年。公元25年,劉玄被殺。更始政權覆亡。(劉秀收編赤眉軍,之後又花了10餘年的時間,統一了全國。)光武帝劉秀在位時間:公元25年~公元57年。公元57年,文治武功的劉秀終於病逝。


吾才是傻瓜


首先糾正一下,劉玄不是劉縯和劉秀推立為帝的,而是被當時綠林各路將領共同商討推立的。提這個問題可見受電視劇的影響太深。

劉玄,南陽舂陵人,自稱西漢皇族後裔,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這樣算的話,也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了。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但這個政權僅存在了15年(公元8年-公元23年)。王莽時期,大肆改革致使國家治理混亂、民不聊生。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尤赤眉和綠林兩支最勝。

地皇三年(22年),王常、成丹西入南郡,號為下江兵;王匡、王鳳、朱鮪、張卬等北入南陽,號為新市兵;劉縯、劉秀在舂陵起兵,號舂陵兵;陳牧、廖湛在平林起兵,號為平林兵,響應各路綠林。劉玄就在這個時候投奔了陳牧,擔任陳牧手下的安集掾。地皇四年(公元23年),因各路起義軍沒有統一的領導,所以大家經過商議共同推舉還算有一點戰績的皇室後裔劉玄為帝,改元更始,史稱更始帝。

劉玄的這個皇帝像是撿來的一樣,也許獲得的太容易,所以就不知道珍惜。這個人才輸平庸,膽小怕事,喜歡享受,猜疑心重,還不努力。獲得帝位之後,對劉縯頗為猜忌。劉縯與劉玄一樣同是西漢皇族後裔,如果按身份來稱帝的話,他也符合;但就戰功而言,劉玄根本不夠格,劉縯和劉秀又是舂陵兵領袖。昆陽之戰,劉縯、劉秀一戰成名,威望漸高,劉玄便起了殺心。殺了劉縯,引起劉秀及舂陵兵的不滿。此後,也因猜疑,殺掉了當年推舉他為帝的陳牧、成丹等人,迫使王匡、張卬等人投降了赤眉軍。於是兩軍合併進攻更始,當了兩年皇帝的更始劉玄生命也走到盡頭。赤眉攻下長安,原本赦免了劉玄,但在政治鬥爭中,最終還是被赤眉將領謝祿勒死在了長安郊外。劉秀念同是皇室後裔,又是族兄,便派人收了屍首,葬於霸陵。

那麼,綠林為什麼要立劉玄為帝呢?

其一,跟當年項羽等人推選熊心為楚懷王的一樣,為了贏得天下人的支持和擁護。西漢滅亡後,王莽的混亂統治使得老百姓又開始懷念劉姓天下了。這時候打著劉氏皇親血統,更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東漢末年,劉備也使用過這個招數。

其二,劉玄雖然也在跟著搞革命,但總體來說膽小怕事,易於控制,這也是各路將領希望看到的。比如眾人推舉其稱帝后,接受群臣朝拜,沒見過此種場面的劉玄羞愧流汗,舉著手連話都說不出來。

其三,漢武帝之後,受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已經有了正統觀念,這個在班固《漢書》中可以窺探一斑。劉玄再怎麼著也是劉姓子弟,合乎正統原則。


人文中國


其時這裡邊包含著各種力量的角逐,劉玄沒有傳說中那麼廢物,劉秀和他的哥哥當時力量好過於弱小,跟惡霸你沒有話語權。

當時的大致情況是這樣的,劉玄比劉秀兄弟參加起義還要早,而且在對抗甄阜的戰鬥中有突出表現,升任為更始將軍,而這時劉秀兄弟剛剛起兵,人很少力量也很薄弱,只能附在綠林軍較大的隊伍下。

在立劉玄的時候,劉秀和他哥哥劉縯還沒有獲得什麼大的勝利。而且劉秀一支本就是庶出遠族,歲數又比劉玄要小,按照道理應該立劉玄。這些還不是關鍵原因,當時的情況非常複雜,各起義隊伍之間並無從屬關係,誰也不願意屈服於誰,特別是劉縯和劉秀的舂陵軍,力量當時很弱小,更沒人願意臣服與他們腳下。但不聯合就無法有效對抗新莽政權的攻擊,於是為了平衡多方利益,不使任何一支起義軍壓制其他隊伍,就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各支隊為都不能立,立了一個沒有自己勢力的劉玄,這樣各支隊伍就可以站在同等的位置,誰也不吃虧。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劉玄本身能力有限,又沒有心腹死黨幫助,這樣更容易控制一些。他們立更始帝,原本就不是為了選出真有本事的人來帶領大家。只是作為凝聚人心和號令天下的幌子。與當年楚霸王項羽立楚懷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相近。這個皇帝只是個旗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