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山東鄒平史話傳說――八仙橋

以前 從臨池鎮駐地順著鄒臨公路北行八里,在遛馬山半腰有一座弧形石橋,名叫八仙橋。橋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早以前,南北走向的長白山脈南段又向東橫出一些小山,山南山北來往行人趕集、串親,只得揀那平坦些的山埡子走,日久年深就在以遛馬山和珍珠山之間踩出來一條羊腸小道,這條羊腸小道,一遇到陰雨天氣,不是這兒塌,就是那兒陷,別說是老人孩子婦女,就是年輕小夥子也很難通行。這些塌陷的地方,歷經雨水沖刷竟硬衝出一條山溝,雖說不是什麼天塹,但它卻阻礙著南北交通,遛馬山東邊的遛馬村民們是大雨大修,小雨小修,除鋪沙墊石修修補補暫解難行之急外,光修石橋、木橋一年就達五次之多。某年某天,村民們修好橋,天已昏黑,正要收工回家,朦朧中,忽見遠處來了一幫人,七男一女,裝束奇異,形態不同。人們正在猜測是怎麼回事,這七男一女象旁若無人,大搖大擺地從眾人面前過去,徑直往橋上走去。說也奇怪,頭七個人到橋上都站一站,坐一坐,你脫下鞋來磕磕,他摘下帽子來拍拍,不管磕鞋拍帽,總有土嘩啦啦的灑落在橋面上,最後一人倒騎著毛驢走上橋來,毛驢尾巴往長裡一長,變成一把笤帚,刷刷啦著掃過,橋面上連個腳印也找不到了,再看那七男一女,沒走出多遠,一下子消失在夜幕中。“是八仙!”一個老人突然醒悟了似的大喊一聲,撲通一下跪倒在橋頭,幾十名村民齊唰唰地跟著望空跪拜。打那以後,不管山洪多大,這孔石橋再也沒塌過;雨水再大,人走過橋面留不下腳印,車輪碾過也沒轍痕,“八仙橋”的名字也就越叫越響,一直叫到今天。 隨著經濟的發展石橋也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