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安徽省,位於我國華東內陸地區,襟江帶淮、沿江通海,是我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因境內有古皖國而簡稱“皖”,取設省時省內“安慶府”“徽州府”兩府首字而得名。安徽自古為我國經濟、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我國共13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就有5座,其中安徽首批入選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分別為歙縣、壽縣及亳州,兩縣一地級市。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區,現為黃山市轄縣,是徽州府六縣之一,為古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縣歷史文化底蘊格外厚重,徽州文化、京劇等與其均密不可分,歙縣古城為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1986年入選了第二批3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錄。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歙縣歷史悠久,古屬百越,春秋戰國先後隸屬於吳、越、楚等國,秦時就置歙縣,屬會稽郡,為兩千多年古縣,而“歙”就來源於古越語。三國吳時,為加強對周邊地區的控制設新安郡,隋時改稱歙州,但州治到唐時才遷到歙縣,自此歙縣成為古徽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北宋時,歙州方臘起義,宋徽宗在平定方臘後改歙州為徽州,企望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自此以徽州為名,元時稱徽州路,明清時為徽州府,均以歙縣為治所。民國初,廢府存縣,歙縣失去中心地位,至建國後,歙縣屬徽州專區,現在屬黃山市。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舊稱壽春、壽州,為歷史名城,在我國曆史上曾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現在為安徽省淮南市轄縣。壽縣歷史悠久,曾為楚都,為三國名城,是安徽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座城市之一。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壽縣,古屬揚州,春秋時屬楚,戰國末期楚國遷都於此,改稱“郢”,公元前223年秦破郢楚國滅亡,秦於此設立郡縣,為九江郡壽春縣,縣為郡治。西漢時,壽春為淮南國國都,可能淮南王劉安就是於此發明了豆腐。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壽春為南北要衝、戰略重地,曾為揚州、豫州兩州治所。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隋時,於壽春設壽州,北宋時升為壽春府,元時稱安豐路,至明時降為壽州,屬鳳陽府,清襲明制。民國初,廢州存縣,壽州廢為壽縣,自此以壽縣為名。建國後,壽縣屬六安,2015年改屬淮南市。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亳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豫皖兩省交界處,為安徽省地級市。亳州,舊稱亳縣,後稱亳州,1986年底入選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亳州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剛剛由亳縣改為縣級亳州市,所以安徽省首批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均為縣,後亳州升為地級市,現為兩縣一地級市。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亳州為歷史名城,西周時屬焦國,春秋屬陳後屬楚稱焦城,秦時設譙縣,東漢時為豫州刺史部治所,漢末設譙郡,三國魏時為陪都。北魏時,譙縣為南兗州治所,北周時改稱亳州,歷史第一次以亳州為名。隋時,複稱譙郡,唐時又改稱亳州。元時,亳州屬汴梁路,明時屬鳳陽府,清初亳州曾升為直隸州,不久復降為散州。民國初,亳州廢為亳縣,自此以亳縣為名。建國後,亳縣屬阜陽,1986年升格為縣級亳州市,2000年地級亳州市成立。

安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三座,入選時都為縣,現兩縣一地級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