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在沧州市,运河下面有个村庄名叫强家坟。河堤下面有一庙,叫观音庙,现在叫慈航宫。这个地方,我们曾经在身边走过,没有认真地去游览。今天有机会特去了一趟。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河边的巨杨树

从运河桥的东面过来,路南,沿着河岸向南有一条小公路。靠河的一侧生长着许多杨树,当你发现这棵巨大的杨树时,你就会发现右侧下坡的慈航宫了。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慈航宫正门所在

正门处有一个很大的香炉,门的两侧有两个石狮子。我们走近它,更好地去了解它。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慈航宫是燕赵大地、古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称观音庙,相传建于明朝嘉靖至万历 (公元1522年—1573年) 年间。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提到慈航宫,人们不得不想起明代历史人物——强珍。强珍,字廷贵,号重轩。生于明宣德庚戌年,卒于正德丙寅年(公元1430 年——1506年),生于河北沧州。于成化丙戌年中进士,初试政户部,后任安徽泾县知县,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左少卿、山东按察使副使、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中宪大夫,三品衔。逝世后葬于城南莲花池。其子孙守墓结庐世居,遂形成村落名曰强家坟。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缘起道教为明朝皇家官方推崇宗教,故立村之初便修此道场。从此五百年来与道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秋轮回,历尽沧桑,人们信仰不移。慈航宫善信云聚,香火鼎盛,钟声绵延。因其地处百舸争流的古运河畔,名声远播大江南北。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在1957年反封建迷信运动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毁坏。墓地碑石被砸,庙宇破败,一片凄凉。后经信士发心尽力修缮,取名慈航堂。终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曾有俗谚曰:远看是民房,近看是麦场,仔细一打听,原是慈航堂。就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欣逢改革盛世,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全面落实,思想解放,信仰自由,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依照广大信士的意愿,由村“两委班子”做坚强后盾,在各级政府和河北省道协的精心关怀指导下,于2008年1月民主改选了管委会,3月举全村老少和社会各界之力,投资400余万,占地面积8.3亩,出义工28000余人次,落架重修。规划布局分为三个区域:既教务活动区(广场、山门、钟鼓楼、三座主殿和四座配殿)、服务管理区(管委会、接待处、法物流通处)、生活学习区(教室、寮房、斋堂、盥洗间),历时两年,栉风沐雨,如今红墙碧瓦,辉煌庄严。既展现了道教宫观的风韵,又适应了宗教生活之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政协常委黄信阳会长欣笔更名,并题额为——慈航宫。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2010年4月2日举行了翻建竣工庆典。2011年3月22日举行了神像开光庆典。省、市、区、镇党政领导、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大师、河北省道教协会诸位领导、兄弟宗教界同仁大德应邀出席,气氛祥和,盛况空前。为慈航宫立足燕赵,走向全国翻开了新的一页。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黄老哲学,创教人张道陵,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它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修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道教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引导、关怀和教育世人的功能,通过长期潜移默化信仰浸染,宗教理念已深深地融入人们的血脉,让世人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熏陶之中享受生活、创造未来,现已成为广大信众自发追求的精神生活方式和促进心灵和谐的内在动力,且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着人生品味和乐趣,达到了“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慈航宫是政府批准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目前(2011年)发展道士3人,皈依弟子38人,居士116人。全体信士同仁将继续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沿着“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有序、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安全整洁、服务社会”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目标稳步迈进!

运河脚下,为明朝大臣护坟形成的村落里有沧州沉积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