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周天子分封天下,累計肯定超過一百多國,那些春秋戰國有名的諸侯國都是些什麼爵位?

第九區春蟲蟲


首先得說明一下,齊桓公鄭莊公秦莊公什麼的並不代表都是公爵,文侯穆侯什麼的並不代表就是侯爵,不是這樣的,但凡是國君都可以稱某公。

周天子滅商,大封諸侯,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多不知名,後人比較熟知的也就十幾二十幾個,按照五等爵位分列:

有確鑿證據的就是宋國,商朝後裔,爵位是公爵。前318年自己稱王,前286年被齊楚魏聯軍滅國。

虞國,公爵,前655年被晉國滅。

姜齊,侯爵,前349被田齊取代。

徐國,侯爵,徐偃王自己稱王,挑戰周穆王戰敗身死,子孫被降為子爵。

陳國,侯爵,前478年被楚國滅。

魯國,侯爵,前249年被楚國滅。

燕國,初封侯爵,前323年五國相王,前222被秦國滅。

蔡國,侯爵,前447年被楚國滅。

田齊,初封侯爵,前334年徐州相王,前221被秦國滅。

趙國,初封侯爵,前323年五國相王,前222被秦國滅。

魏國,初封侯爵,前334年徐州相王,前225被秦國滅。

韓國,初封侯爵,前323年五國相王,前230被秦國滅。

衛國,初封伯爵,衛頃侯賄賂周夷王得以晉封侯爵,前770勤王有功晉封公爵,前320年被秦國貶為君,前208年被秦滅。

晉國,初封侯爵,前770勤王有功晉封公爵,前376被三卿瓜分。

吳國,初封伯爵,前585稱王,前473被越國滅。

曹國,伯爵,前487年宋國滅。

秦國,初為附屬國,前770封伯爵,始列諸侯,前325稱王,前220年統一六國,前206年,被西楚滅。

杞國,伯爵,前445年被楚國滅。

鄭國,伯爵,前375年,被韓國滅。

楚國,子爵,前740年自己稱王,前223被秦國滅。

許國,男爵,被鄭國滅國,楚國幫忙復國,又被楚國滅。

其他

越國、中山國都不是周朝封國,越國前505年自己稱王,中山國前323參加五國相王。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爵位制是有問題的,矛盾實在太多。個人認為五等爵其實不存在。

根據《春秋左傳》的相關記載,公爵國大概有虢國、虞國、宋國、州國等;侯國大概有齊國、魯國、晉國、衛國、陳國、蔡國等;伯國大概有曹國、燕國、鄭國等;子國大概有楚國、吳國、越國、郯國、萊國等;男國大概有許國、宿國、驪戎等。

不過,按照傳統說法,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級,但齊國、魯國、晉國、衛國這些周初重要諸侯,為什麼都只是二級侯而不是一級公呢?另外,最早說到爵位制度的《孟子》,說的也是“其詳不可得聞也……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看見沒有,孟子也只是道聽途說,而且他的五等爵算入了天子、子男同級,和後代《周禮》《禮記》所謂“公侯伯子男”並不相同。

民國時期其實就有不少學者對五等爵制提出質疑,比如傅斯年、顧頡剛、郭沫若、楊樹達等大師級人物,紛紛根據金文論證根本不存在五等爵。根據他們的研究,雖然“公侯伯子男”的稱謂都有,但不代表固定的爵位。具體來說,“公”“伯”“子”是不同親屬稱謂引申出的族長稱號,而“侯”“甸”“男”代表的三個級別的軍事長官。互相之間可以重合,所以“齊侯小白”又叫“齊桓公”等等。


林屋公子


周朝確實超過100個封國,號稱八百諸侯。如果說爵位的話,是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一般來說公侯伯是大國,而男是小國,子則一般是不屬於周朝統治範圍之內的夷狄。

但是爵位和國家的強弱沒有嚴格的對應關係。因為這些爵位什麼當初是根據和周天子的遠近親疏來分封的,經過幾百年的演化,強弱已經和當初有很大不同了。比如成語“假道伐虢”裡面的虢國就是周王室的至親,身份尊貴為公爵,但是依然個小國。


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所在的齊國和晉國都和周王室關係親密,所以封為大國,為周天子鎮守邊疆,是為侯爵。

而老好人宋襄公因為是商人之後,是周朝的前輩,地位超然,被周王室封為最榮寵的公爵。

而吳和楚遠在江南,當時屬於蠻夷地區,人甚至於還處在披髮文身的階段,故而雖然也曾經稱霸一時,但是其實都是子爵而已。其中楚國自認蠻夷,所以乾脆拋開了周朝這一套系統,自己稱自己為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我們在書中看到的“楚莊王”就是出國自封的。

至於到了戰國時期,禮樂徹底崩潰,戰國七雄都紛紛稱王,已經沒有爵位可言了。


經史通義


春秋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這五等諸侯只是大小之別而無隸屬關係,上頭都是周天子。

隸屬於諸侯的稱為附庸。



春秋主要諸侯國如下:

宋,公爵,子姓。

武王滅商以後,並不能將舊殷勢力完全剷除。所以先是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設三監(管叔、蔡叔、霍叔)監視武庚。

武王死後,三監聯合武庚叛亂。周公東征,殺三霍叔、武庚。又封紂王庶兄微子啟於盤庚遷殷以前的商湯故地,稱宋。

虢,公爵,姬姓。

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叔封西虢,虢仲封東虢。

虞,公爵,姬姓。

始封君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孫虞仲(排行第二,受封於虞,故曰虞仲)。

虢國與虞國,先後為晉所滅,為中國貢獻了一個成語 - 唇亡齒寒。

魯,侯爵,姬姓。

魯國始祖是周公之子伯禽。



齊,侯爵,姜姓。

齊國始祖是姜太公之子齊丁公。

燕,侯爵,姬姓

燕國始祖是召公奭。

衛,侯爵,姬姓。

周公封微子啟於宋後,將殷都封給弟弟康叔封。

晉,侯爵,姬姓。

晉國始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

陳,侯爵,媯姓。

陳國始祖衛胡公滿,帝舜後裔。

鄭,伯爵,姬姓。

鄭國是西周封建最後的封國,始祖鄭伯友是周宣王異母弟。

曹,伯爵,姬姓。

曹國始祖是周文王地溜子曹叔振鐸。

蔡,侯爵,姬姓。

蔡叔度為周文王第五子,三監之一,三監叛亂,蔡叔度被放逐。周公封其子蔡仲胡於蔡。

楚,子爵,羋姓。

楚族領袖在武王滅商時投靠武王,被封“子”。

秦,嬴姓。

秦先祖非子善養馬,被周天子封於秦,一開始只是附庸。



其他,

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夏禹之後於杞。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根據周禮規定,國格有王,公,侯,伯,君五等,再往下則是附庸,不能成為諸侯。



1,王爵。天下只有一王,那就是周天子。春秋時楚國自立為王,戰國後期周禮崩潰,各國都稱王。

2,公爵。晉國,齊國,魯國,燕國,衛國,宋國,鄭國,蔡國,陳國,薛國,梁國等等。秦國在西周時是附庸,東周立國為公爵。

3,侯爵。韓國,趙國,魏國等

4,伯爵。

5,君爵。衛國在秦統一後降公爵為君爵。

巴國,蜀國,吳國,越國四國跟楚國一樣,自立為王,周天子封的爵位很低,比如楚國的子爵!

諸侯國多數是公爵或侯爵,其他爵位的少得很。


大秦鐵鷹劍士


春秋時期的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至於有名的諸侯看怎麼說。以《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列諸侯,宋國是殷商後裔,子姓;陳是虞舜後裔,媯姓,這兩國的爵位都是公爵。其它諸侯國中,姬姓的燕國,魯國,衛國,晉國,蔡國,鄭國,姜姓的齊國,都是侯爵,姬姓的曹國是伯爵,嬴姓的秦國是子爵,羋姓的楚國可能是子爵,也可能是男爵。


周公吐哺沐發


周天子分封的國家不止幾百個,有人認為有三千多個。主要包括周王室宗室封國、功臣封國、古代帝王后裔封國和主要部落封國四大類。現存的資料不多,所以很多封國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得通過考古發現、出土實物進行確認。


關於這些諸侯都是什麼爵位,一般採信的是儒家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孟子》中首先提出來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人對於這種爵位制度表示懷疑。而且很多地方互相混用,讓後人很疑惑。當然也可能是當時人不斷混用爵位,讓我們後人產生了疑惑。


比如當時的幾個大國:晉國,在《左轉 晉侯及楚人戰於城濮 》中這麼記載:“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於衛。”在這裡面,晉國是侯爵。按照《左傳》的記載,魯國、齊國應該全部都是侯爵國,而非我們習慣上認為的公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