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歷史上的起義大多是由中小地主、官吏或知識分子領導的,為什麼教科書會稱之為「農民起義」?

Three-C


即使從階級的角度來看,我們歷史書上講的農民起義,往往容易混淆兩種不同的起義:

  • (1)地方官僚、地主等階層,和農民一起,反抗中央的殘暴統治。
  • (2)各地農民反抗當地官僚、地主等階層的壓迫。

顯然,這兩者是很不同的。尤其,從起義綱領、目標來看,前者是對抗中央、推翻王朝,後者才是反抗當地地主的壓迫。從起義隊伍構成來講,前者是不同階級的聯合;後者才是農民(或者其他社會底層力量)反抗剝削壓迫。

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應該是(2)。

1

我們編寫的歷史書,就常常把(1)、(2)混為一談。比如我們說秦末農民大起義,更多的是(1)。稱為農民起義就有些不妥。

就說在沛縣吧,一開始縣令也希望響應陳勝,這個過程中積極活動的是沛縣主吏蕭何、獄掾曹參;劉邦是泗水亭長,這我們都知道了。所以這支義軍,最大的特點,其實是一支沛縣人的隊伍——所以劉邦就稱沛公,旗幟就很鮮明瞭。在不同的地方,領導、參與起義的人員,來源非常廣:有秦帝國的既得利益者(劉邦),有六國貴族的後裔(項羽),還有各種遊俠、逃犯、士兵、農民。當然,然不同地方的義軍匯合起來,組成新的政治體。

這樣的運動,稱為農民起義不是很妥當。

2

雖然,我們歷史書中“農民起義”受到蘇聯很大的影響,但蘇聯學者其實更注重(1)、(2)的分野。俄國學者在研究黃巢起義的過程中,就指出這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

具體來講,黃巢起義其實是各種社會中下層的群體,聯合起來,反對門閥、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壓迫。所以他們要打到的對象首先不是長安的皇帝,而是各地壓迫底層人民的地主,甚至,到了廣州以後,也達到當地的大商人(很多都是胡人)。隨著隊伍不斷壯大,因緣際會才攻入長安。

雖然說這個說法帶有很強階級史觀的意味,但是還是很有洞見的。概言之,黃巢起義從階級性上講,要比秦末、漢末、隋末起義鮮明。


在野武將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首先,古代的“起義”確實主要並不是由農民發起的

拋開著名的“湯武革命“一類,古代大多數的起義、造反的確大都是由有一定社會地位、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人領導的。我們不妨看幾個著名的例子:

陳勝吳廣起義,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個農民起義。但陳勝、吳廣當時的身份是下級軍官,是軍人;

西漢末年的平林、新市兵,領導者劉演、劉秀兄弟和綠林的領導者劉玄都是西漢皇室的遠支,是沒落貴族或是小軍閥;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領導者是太平道的張角等人,可以看做民間宗教領導者。在古代,這些民間宗教的創始人往往是有一定文化甚至是醫學、化學知識的人;

隋末農民起義,著名的瓦崗軍,領導人李密等就是當時的一批地方豪傑,說是黑社會地頭蛇並不太為過;

唐末黃巢起義,黃巢是鹽商,販私鹽的,擱古代販私鹽就跟今天的毒販差不多一個意思,不僅錢多,而且需要很大膽的人才能幹。黃巢還會寫詩;

宋代沒有特別出名的農民起義,宋江水泊梁山那主要是小說家言,但即便是小說家言,也能看出宋江等人的身份也不是農民;

元末的朱元璋算是極為罕見的農民了,他不僅是農民,而且是農民中的流民;

明末起義的李自成是郵局下崗職工,張獻忠是犯了錯誤被開除出公安隊伍的基層刑警。

因此,的確古代的大規模的起義基本上並不是由農民領導的。

二、稱之為”農民起義“,直接原因是中國當代的馬列史觀

直接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中國的官方歷史敘述,是根據馬列史觀來執行的。按照馬列史觀,特別是列寧主義,中國古代也是存在階級矛盾、階級鬥爭的。

那麼,在漫長的古代,特別是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階段論,奴隸社會的階級鬥爭,那就是奴隸反抗奴隸主的鬥爭,比如”牧野之戰“,就會被描述為”奴隸倒戈“,而不是”農民起義“。

同理,所謂”封建社會“的階級鬥爭發生在農民和地主之間,那麼,皇帝才是地主的代表,反抗皇帝的當然只能是農民。”農民起義“的農民,並不是實指某個具體的人是不是農民,而是一種政治修辭,用來說明反抗皇帝的階級是農民階級。

只有把這些造反都看作是”農民起義“,才能確保在後面的歷史敘述中,造反的主體是工人。

三、即使拋開馬列史觀,這些起義也仍然可以看做農民起義

什麼是農民?什麼是地主?

說白了,一個農民,有了足夠多的地,就是地主(除了佔有極少土地的自耕農)。讀者裡有些對剛解放的日子有記憶的,一定能知道,很多地方的農村的地主,就是解放前買了地的農民、商人。換言之,地主和農民的本質區別就是土地,大地主佔有大量的土地。

因此,農民和地主在人性上,在觀念上,並沒有本質區別。一些小知識分子、下級軍官、下級官吏參加了造反,無非就是想成為大地主,想當皇帝,他們既不會走華盛頓的道路,也不會走斯大林的道路,他們只會重複當皇帝的道路。

從這一點來說,農民和地主本質的訴求是完全一樣的,同樣一個人,有了土地就是地主,失去土地就是農民,那麼,把一些所謂的地主領導的造反叫做農民起義,又有什麼區別呢?

朱元璋都當了皇帝了,當時還有很多人背地裡、心底裡嘲笑他是農民。古人尚且如此,今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danyboy


這個問題……靜夜史感覺很為難。

農民起義,很多時候發起者確實是農民,但是如果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商人或者底層士紳,那這個運動該怎麼算呢?還能算是農民起義嘛?

拿階級成分來區分一場運動的性質,靜夜史認為是一種很欠考慮的思維。

事實上,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參與者永遠不可能單單是農民階級。而且這場運動的本質就是兩個對立階級的激烈碰撞。只不過兩個對立的階級,分別以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為代表。

就好像你在網絡上看到杜嘉班納辱華事件後你會義憤填膺一樣。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是個中國人,杜嘉班納針對的是全體中國人,不管你是民工、老師還是公務員。

毫無疑問,農民起義是我國改朝換代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能夠領導農民起義的,甚至最後能夠帶領農民起義完成改朝換代的,往往不是農民階級自己,他們可能是底層士紳,也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軍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特的狀況呢?靜夜史認為這和我國古代的國情有密切關係,簡單說來有以下幾點:

1、農民階級自身有弱點

農民階級最大的弱點就是小富即安。

應該說這個特點在和平年代絕對不是缺點。在小農經濟的框架下,農民階級最大的理想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對於統治者而言,這也有利於社會穩定。

但是一旦將這種思想帶到創業階段,就非常危險了。以太平天國為例,洪秀全剛剛進入南京就開始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太平天國高層的進取之心瞬間被泯滅殆盡,這直接導致了太平天國不可避免的衰落。

之所以出現小富即安的情況,這和我國古代統治者長期以來奉行的愚民政策有直接關係。

為了社會的穩定,統治者用各種政策將農民階級固定在土地上,由於被固定在很小的圈子內,農民階級無法見識更廣闊的世界,這使他們的思想有很強的侷限性。

再加上長期以來統治者對農民階級的壓迫,使廣大農民階級長期掙扎在溫飽線上,即使被史書大書特書的盛世時期,農民階級的生活也無法得到較大的改善。

這些因素都使得當農民階級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時,他們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再加上沒有長遠的見識,無法制定長遠可行的革命綱領,農民階級成功改朝換代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但是因為身處社會底層,遭受的壓迫最為嚴重,因此農民階級往往是最先點起反抗的燎原之火的,所以搶了沙發的農民起義被寫入史書。

這就是農民起義名稱的由來。

2、中間階級有投機性

農民起義表面上是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鬥爭,實際上這是社會各階級重新洗牌的一個過程。在這一浩大的運動中,很多投機性的階級會選擇站隊,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一般在農民起義點燃第一把火的時候。就像前面提到的杜嘉班納辱華事件那樣,他得罪的是全體中國人,所以只要是中國人,都有理由向他開炮。農民階級針對的是整個地主階層,因此地主階級即使沒有皇帝的命令,他們也會自發的組織武裝,對抗農民階級的燎原之火。比較典型的是太平天國時期,以曾國藩、李鴻章等地主官僚組建的團練。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農民階級的起義星火燎原,沉重打擊了原有社會的統治秩序。所以即使農民起義被鎮壓,那麼由農民起義導致的封建王朝的搖搖欲墜卻也是必然的結果。

這就給了很多中間階層投機取巧的機會。於是在撲滅了農民起義的烽火之後,這些由地主士紳和知識分子領導的武裝會趁機擴大,並逐漸成為原有封建王朝的嚴重威脅。

當原有的封建王朝因為農民起義的打擊而搖搖欲墜,名存實亡時,這些投機分子組成的武裝力量就會開始爭奪地盤,發展自己的小王國。這是王朝後期農民起義之後,一般會出現軍閥混戰,中原地區四分五裂的原因所在。

而在農民階級完成第一波改朝換代的歷史使命後,他們的殘餘舊部會成為中間投機階級新勢力的附庸。比如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失敗後,很多部眾成為軍閥朱溫的部屬,最後推翻了唐朝的統治。

將古代掀起改朝換代烽火的運動歸結為農民起義是對古代民眾改變歷史、推動歷史發展的充分肯定。這也應了領袖的那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就是農民。任何一場起義,其主力軍都必然是農民。這是我國的最大國情,想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尊重這個國情。因此乃至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隊伍中佔絕大多數的也是農民。

但新民主主義革命顯然不是舊式的農民起義,原因是無產階級處於領導地位,革命的前途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同樣的,在古代,也存在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如果把所有以農民為主力的戰爭都稱之為農民起義,則安史之亂亦可稱為農民起義?

如何能夠判斷誰是領導者呢?

首先要看領導者。像我們平時所說的所謂秦末農民大起義,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六國貴族復辟。再說《水滸傳》中的所謂宋江起義,其核心領導層是清一色的地主階級,其餘好漢也並無半個農民。也許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是農民起義,但《水滸傳》書中所描繪的宋江起義絕對與農民起義是不沾邊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看其革命綱領,看其是否是代表了農民階級的利益。哪怕領導者不是農民,只要其代表了農民階級的利益,其就是農民起義。明末李自成打出的“闖王來了不納糧”口號、太平天國出臺的《天朝田畝制度》,都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願望,表示其路線是為農民謀利益,向地主階級開戰。而像李淵李世民舉事,雖然也可能提出一些比較好的政策,但絕不可能提出“唐王來了不納糧”這樣的口號,這是由其階級立場決定的。其舉事不是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反抗,而是地主階級內部的權力鬥爭。



這裡又要提一下宋江起義,其領導層都不是農民不說,其綱領“替天行道”和招安的路線,都說明了其本質上是一群底層地主階級為了謀求進入上層而走的一條曲線救國的道路。


攸揚拾羽


“農民起義”是馬克思唯物史觀下的術語。

時人評曰,二十世紀,有兩個禍害:厚黑和唯物論。之所以稱其為禍害,是因為這兩樣東西都把複雜的事物或事件簡單化了。

農民起義就是唯物史觀用“階級論”來簡單化的典型案例。而實際上,不管是秦末農民起義還是黃巾起義,都有著很大不同,秦末是“天下苦秦久矣”,發起者與參與者並不能簡單以“農民”論之。陳勝吳廣是軍隊長,劉邦蕭何是小吏,張良是韓國貴族,項羽項燕是前諸侯國楚國大將,樊噲成分稍好,殺狗的。正經的貧下中農出身的領導人一個也沒有。

黃巾起義更不是農民起義,太平道,宣揚蒼天死,黃天立。要改天換地,妥妥的邪教,是帶有宗教性質的暴動。

隋末起義就更復雜了,瓦崗軍可能接近“農民”一些,可第一代當家人翟讓當過法曹,知法犯法才跑去瓦崗聚夥當了強人。第二代領導李密,更不得了,四世三公,人稱蒲山公。什麼農民起義,說穿了就是軍閥混戰!

後邊就不必再一一例舉了,以階級成分論歷史事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範疇,事實上很多都是生搬硬套,把複雜的事件簡單化了。

再一個,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中國有奴隸制社會嗎?西方有農場主和農奴,西周有嗎?西周代商,據說以戰俘為奴,那做生意的“商人”算什麼?是奴隸嗎?孔子做了個夢,還說自己是商人的後代呢。

所以說,史觀史觀,以史論觀是為上,若摻以各種政治角度,難免簡單偏頗,不夠全面。


蔡員外1979


為誰服務是根本問題

起義的領導者 不在乎其出身。而是你領導的起義軍主力是礁。起義之初提出出的口號是什麼 為誰謀福利 也就是為誰服務。

在封建社會 農民受壓迫最深 且農村是反動統治薄弱的地方 而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使農村相對封閉。常一個大地主成了一方土皇帝 有識之士為什麼大多出身在中小地主或知識界人士呢。 首先他有受教育機會 能看清問題的關鍵。其次 在官僚大地主專政下 他們也受不同程度的欺凌。所以 提出類似耕者有其田或剷除不平 天下太 平等口號 符合窮苦農民的願望。所以紛紛搗竿而起 組成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 所以歷史教科書稱農民起義。農民是起義主力軍麼

那麼有的起義成功了。改朝換代了 為什麼不能長久呢?由興到衰 根本原國 就是忘本。不論用法家還是儒家思想。只要你為少數人服務 百姓依然過食窮生話 都逃不了滅亡的命運。歷史證明了這道理


雄哥14505


確實如此,但也是屬於很正常的現象。

古代的農民幾乎一生被捆綁在土地上,除了種地就是娶妻生子,也就是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

時常被各個階層壓迫和剝削,因為那些階層是靠農民養活,所以會想盡辦法讓農民無法反抗,弱化其鬥爭意識。

只有在無法生活的狀況下,農民才會奮起反抗,也就是所謂的:兔子急了也咬人。

奈何長期的壓迫和桎梏,農民的視野格局很小,無非就是掀翻直接壓迫和殘害自已的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罷了,只要這些壓力消失,很快就又嚮往過去的生活。

如果是小規模的,或許被招安,或許直接落草為寇,僅此而已。

但中小地主、知識分子就不同了,當時是沒有什麼新聞媒體能讓民眾瞭解天下大事,所以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掌握的信息比一輩子耕耘土地的農民要多得多,他們會審時度勢進行野心發展。

天下大亂導致失去生活依靠的農民成為了流民、亂民,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就利用這股力量為自已所用。

更有是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利用朝廷在對天下統治力被弱化的大勢環境下趁機坐大,成為一方豪強,軍閥。

招撫農民軍是必然途徑。

群龍無首或多龍治水是農民軍的悲哀,所以往往統治權傾向於落魄,懷有野心的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

但主體力量和根源是農民,所以教科書會稱之為農民起義。


鴻哥iouyh福小鋪


所謂的“農民起義”只是一個神話吧!

我們的教科書一般是怎麼描寫農民起義的呢?

中小學的教材,年代太久遠了,我早就不知道扔到那裡去了,一時找不到。找了半天,找到十多年前讀大學本科時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史》,舉一個書裡講到農民起義的吧:

就是這本書,18年前我大學時代的中國古代史教材


第十二章第二節第2小節叫“隋末農民大起義和隋朝的滅亡”,書中講了當時的起義軍主力有三支,一支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二支是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最後一支是杜伏威領導的江淮義軍。

小時候看的關於瓦崗軍的小人書


可是書裡接下來分析了三支義軍的情況,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瓦崗軍的翟讓,“出身於司法小吏”,李密更是貴族出身,竇建德,“是應徵入伍的小軍官”,至於杜伏威,“年少不治產業,家貧無以為生。”說白了,就是個鄉間的無賴小混混。說他們是農民起義,可見是多麼的自相矛盾!

當然有人會說,說他們是農民起義軍,是因為他們手下的士兵都是由過不了日子的農民組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起義軍當然是“農民軍”。可是要知道,中國古代,除了官僚地主大商人以外,其他人都是農民,官府朝廷的軍隊的士兵,其實也是農民啊。

還是以隋朝的官軍為例,隋朝的軍隊是所謂的“府兵”,教材也承認,“府兵主要是均田制下的農民”,府兵是在均田制下的民戶中徵集,平時種地,農閒操練。他們不打仗的時候,就是農民,打仗的時候才是士兵。

所以無論是所謂的“起義軍”也好,還是“官軍”也罷,非要說他的士兵來源,其實都是農民。不存在起義軍的主體是農民,所以起義軍就是農民起義是說不通的!

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


至於教科書為什麼要這麼講?


大概是因為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多次講過我們黨的革命事業和農民的關係最為密切,1940年毛主席在他的大作《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

《新民主主義論》 1946年版


所以,後來編教科書的人,就牽強附會的把毛主席講近代中國革命的理論,套到古代的起義裡去,搞出了個農民起義的概念。


只愛潘多拉


趙本山不說了嘛,沒農民你吃啥,沒農民你喝啥,沒吃沒喝你還臭美啥。單一經濟模式的古代中國,沒有互聯網,沒有鋼鐵機械,生產力落後,以種地為主要生產方式,農業稅為主要賦稅。這樣的農業國家,其基礎當然是農民。既然農民是根基,那麼能動搖一個朝代根基的同樣也應該是農民。這好比,近代西方工業國家,常常爆發工人運動並被隨之影響一樣。這麼說吧,假如沒有農民參與或者只有少數農民參與,中國大地上,沒有一次革命會成功。反之,假如沒有知識分子參與都是沒文化的農民,中國大地上,沒有一次革命會成功。

一種社會運動能成功或者有相當的影響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團結社會的主流群體作為革命的基本力量。就像民國期間的張勳復辟,幾個留辮子的舊時代遺老信誓旦旦要恢復帝制,最後,搞成一副光屁股推磨轉圈丟人的鬼樣子,讓人當笑話看。

所以,農民起義之所以被稱為農民起義不是依靠領導者的出身界定,而是依靠革命隊伍的主體力量界定的。毛主席地主家庭出身,我們不會說紅軍、八路軍、解放軍不是工農階級的軍隊吧。

中國歷史有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到一個朝代衰弱期時,農民起義便會一波接一波的湧現。看似這些起義軍的領導人都是不種地的知識分子、貴族、官吏,但其實他們大多數人的地位跟農民也差不多。比如:光武帝劉秀是漢朝劉氏後裔,實際上他在新朝的時候不過是個種地放牛的娃子,平日還得時不時接濟他混社會的哥哥劉縯,即便後來在太學讀過幾年書,但新朝對劉氏一脈的態度,沒斬盡殺絕就不錯了。陳勝、吳廣,表面看似是吃皇糧的官吏。但在秦朝,老百姓有戍邊的義務,且規定按時不到,會被殺頭。陳勝的角色不過是那些戍邊老百姓中的臨時小屯長。好比,監獄裡的牢頭。朱元璋要過飯,屬於弱勢群體,連農民都不算。黃巢是商人,但商人的社會地位還不如農民呢。

那麼,農民們為什麼會被這些地位跟他們差不多的人領導?因為有文化?

其實不是。主要因為,社會太黑暗,天災人禍,官逼民反,人們活不下去。箭在弦上,誰先射,誰就是領導。普遍情況,先射的一般是有文化的,見過世面的人、不計後果的豪傑莽夫。接受知識、力量、見識的領導,是人類擺脫群體愚昧的優勢。並且官僚知識分子通常不是第一個射箭的,因為,這類群體患得患失,顧前的時候又想顧後。一邊在忠君愛國徘徊,一邊又在活不下去不得不反中徘徊。知識分子一般在起義的第二階段才會有所選擇。第一階段,往往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為他們信念純粹。三國裡面荀彧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邊大漢,一邊曹操,糾結呀。當然,曹魏不算農民起義,是農民起義的鎮壓者。

還有一個原因,當禮崩樂壞後,人們急需新的信仰。於是大部分的農民起義伴隨宗教出現。

比如:陳勝、吳廣大半夜裝狐狸鬼叫陳勝王,劉邦的斬白蛇,東漢末年張角五斗米教促成的黃巾軍、朱元璋參加的宣傳彌勒降生的紅巾軍。清末的太平軍。都是以宗教、神學為由,吸納老百姓起義。而造就這些宗教的人,往往不是沒文化的農民兄弟。算卦的一般都識字。

舊時代的革命,少數人提供知識、精神、方向、技巧,多數人提供力量。百萬大軍,普通人當統帥可能一衝鋒就亂了,你踩我我踩你。要是換上韓信,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百萬大軍各種陣型變換,你不服不行。


王老先僧


農民起義是由於在王朝後期,農民被壓迫過甚從而要求對王朝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的運動。為什麼叫農民起義,我覺得主要由幾個原因決定的吧。

一、是農民起義的主體決定。農民起義的主體在於被壓迫的農民。在王朝後期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被迫向地主進行租賃耕種,但稅收的不斷增加導致了農民無法活下去,從而進行了起義,所以農民起義的主體是失地活不下去的農民。

二、是農民起義的性質決定的。農民起義是失地活不下去的農民求活求存的過程,是農民反對大官紳、大地主對於土地的兼併,對於生存資源的控制和壟斷,所以農民起義的性質是農民階層要求對土地關係進行重新分配。

但是單純農民的起義,最後都逃脫不了被中小地主、官紳以及知識分子取得果實的命運。

原因也有幾個:

一是農民階層的願望或者說是遠景或者說是慾望,其實都不高,都只是想要吃飽飯。因此在農民起義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起義具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就沒有更多的理想,而只是滿足於目前的狀態,也就失去了進取心。

二是中國歷史上知識的傳承基本上都不是在農民階層中進行,而失去知識傳承階層,就失去了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機會。實際上在古代知識代表了先進生產力,而知識的傳承基本不在農民階層而是在地主階級中傳承,所以農民階級雖然在起義中獲得了基本的經濟基礎,但是對於怎麼進行經濟生產,也就無法擴大根據地的實力,不能發展自己的實力,最終還是會被中小地主、官紳以及知識分子獲得果實。

(其中元末農民起義最後被農民朱元璋獲得了果實,但實際上是朱元璋結合了地主官紳以及知識分子階層實現了最後的成功,並不是最後農民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