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保康繃鼓第一人,已繃鼓800面,連武當山都用他的鼓!

保康大山深處有一繃鼓人家

巧手匠心的祝師傅

從18歲拜師開始繃鼓

如今已整整46個年頭

他繃的鼓有800多面了

武當山道觀裡有一面鼓就是他精心繃制的

為了讓這個傳統技藝得以延續與傳承

他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來一起看看繃鼓人如何繃鼓?

堅守繃鼓傳技藝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保康縣馬橋鎮橫溪村七組,茅山深處的一個農家小院裡,20餘面大小不同的鼓被精心捆綁在一塊塊兩寸厚的木板上,在陽光溫暖的撫摸下,像一幅古老遙遠的藝術畫卷,令人歎為觀止。

一對老年夫妻聞聲而出,笑呵呵地介紹:“這叫曬鼓,它是傳統繃鼓製作的一道程序。”說話間,老人分別拿起鼓槌,渾厚響亮的鼓聲激越而出,在風景如畫的山巒間迴盪。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18歲拜師承技藝

男主人叫祝天成,女主人叫李友蓮,兩人今年都是64歲。

談起幾經失傳的手工繃鼓的傳統技藝,祝天成打開了話匣子。他回憶到,村裡原來有個叫姜大嶺的人,能唱花鼓能說笑,多才多藝會繃鼓,當地人尊稱“姜三爺”。因為兩家交情好,祝天成10歲左右,就常到姜家玩,遇到姜家繃鼓時,他就守在旁邊看得如痴如醉,後來慢慢入了道,還不時的搭手幫忙。

山裡人愛熱鬧,經常打火炮唱花鼓,祝天成童年時不知不覺掌握了這些“民間文化”,小學畢業後就進入了大隊的文藝宣傳隊。1972年,宣傳隊的幾面老鼓都破了,大隊幹部商量他製作繃鼓,集體出原材料,一面鼓記工30分。

這一次,祝天成的心裡打起了鼓:雖說在姜家接觸過繃鼓,但真正獨立操作還是有些發怵。好在繃鼓有講究,正式拜師後的頭三年裡,每次繃鼓都要請師傅現場指導。

於是,祝天成正式向姜家拜師。當時他18歲,“姜三爺”已經70多歲了,行動不便,就讓兒子姜昌華到他家指導繃鼓製作,成了祝天成的師傅。

據當地老年人回憶,繃鼓技藝在當地傳承不息,追源溯古,“姜三爺”的師傅是相鄰白竹頭村的石蘭亭。如此計算,祝天成是當地繃鼓的第四代傳人了。

鼓繃好後,材質優良、做工精細、聲音洪亮,周邊大隊陸續找上門來請他繃鼓,大隊書記們商議後定價:18塊錢一面。祝天成勤學愛幹,聲名漸漸傳播開來,神農架、遠安、興山、宜昌等地也登門定製,不到兩年時間就做了40多面鼓。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夫唱婦隨樂陶陶

1976年,時任大隊民兵副連長的祝天成迎娶了神農架林區的李友蓮。兩人同年同月,生日相差十天,興趣十分相投,常在集體出工勞作之餘,堅持用簡單的工具和勤勞的雙手,嚴格按照傳統技藝,繃製出一面麵皮鼓。

可有人對他們幸福美滿的生活紅了眼,舉報說繃鼓掙錢是“搞資本主義”。這樣,大隊出面管理制止,一是辦了祝天成的學習班,二是按一面鼓5塊錢的標準退款。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段時間裡,祝天成再不敢繃鼓了。儘管家裡添了小孩,日子過得緊巴,但只能咬著牙堅持。

1979年,國家政策鬆動後,陸續有人上門纏著定製,才開始悄悄接活製作。老人們回憶說,儘管山裡人戶稀少,白天裡還是不敢做,都是悄悄“打晚工”弄,即使做好的鼓也是夜裡摸著黑拿走。

改革開放後,政策明朗了,繃鼓的定製也多了起來,價格更是從300元攀升到700元。祝天成與李友蓮夫唱婦隨外,三個孩子也逐漸長大了,自覺加入了繃鼓的陣營。

由於全家勤勞,加上繃鼓的技藝,一家人生活富裕,其樂融融。祝天成家裡不僅繃鼓,還置有成套的鑼鼓火炮傢什,閒暇時光裡,一班“玩友”喜歡聚在他家打火炮、唱花鼓,他的三個孩子早在記事時都會敲鑼打鼓了。大女兒祝師榮出嫁在神農架,去年林區組織火炮鑼鼓表演比賽榮膺“金鑼槌”獎,獎金9800元。

老三是兒子,叫祝師雄,今年28歲,現在一家磷礦企業操作機械,工作之餘常常幫著父母繃鼓。按照“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兒子祝師雄師承其父,算是第五代傳人了。

談到一家人對繃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李友蓮笑呵呵地說:“現在每年基本只接20套的活兒,保證好質量,留個好名聲,圖個老來樂!”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傳承技藝鼓聲響

祝天成介紹,繃鼓需經選木材、做鼓腔、削皮、蒙皮、繃皮、摧皮、踩皮、試音、晾曬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得手工精心製作。說話間,他和老伴逐一敲打著正在“晾曬”的鼓面,繃鼓發出的聲音清亮、通透而又溫暖,在蒼翠的青山之間久久迴旋。

製作鼓腔的木材,最好是夜薅木、黃荊木、椿木和楸木,先是手工刨削成大小適中的坯條,自然風乾後拼做成圓形的鼓桶。而皮料有豬皮、羊皮和牛皮等,不同材質有不同的講究,硝制方法和時間也不盡相同。

就像任何手工傳統技藝一樣,製作技巧很是關鍵,如摧皮要乾淨、蒙皮要平滑、繃皮要悠勁。“悠勁”主要體現在“晾曬”的環節上。“你們看,這一道道麻繩拉著皮料固定在木板上,中間加有木楔,每天要不時敲打鼓面和慢慢緊楔,一個鼓有陰陽兩個面,每面都要三個月才能定型,然後釘釘鉚實。”

“鼓兒圓圓三路釘,鑼兒圓圓打中心”,響亮通透、鼓聲不悶的是檢驗繃鼓好壞的唯一標準。作為一項傳統的民間技藝,繃鼓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祝天成一一道來,如數家珍:傳授講究傳男不傳女、鼓腔木坯塊數用雙不用單、鼓身高矮大小不離半,等等。

屈指而算,從18歲開始,祝天成繃鼓整整46個年頭了。他引以為豪地說,這輩子繃的鼓有800多面了,武當山道觀裡的一面鼓就是他精心繃制的。

為了讓繃鼓技藝發揚光大,去年他又收了個徒弟叫吳志新,兩人在繃鼓傳承上是師徒,在敲鑼打鼓上是搭檔,經常在山村文化演出和民間紅白喜事上擔當主角,為民間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人間重晚晴,最美夕陽紅。這一切,老伴李友蓮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一輩子相濡以沫,一輩子堅守技藝,還有什麼比這顯得榮耀、值得珍惜呢!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