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亂睢陽保衛戰中,張巡死守睢陽,在此過程中吃掉三萬城中百姓?這段史料真實嗎?

用戶66034096


這是一個三千多字的長回答,我們除了會講到睢陽防守戰的過程,還會分析當時唐朝和安史叛軍的態勢,並以此說明張巡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貢獻。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討論歷史事件,如果脫離時代背景是沒有意義的,張巡苦守睢陽的戰役也是如此。

先來看當時的戰爭形勢,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政府昏招迭出。

從某種程度上說,安祿山有機會叩關而入佔領長安,還有賴李隆基的配合。玄宗幸蜀後,肅宗取而代之的消息傳到長安,一時間長安城內謠言四起,盛傳李亨召集西域大軍,欲重奪長安。再加上,李光弼在河北不斷擊敗史思明叛軍,收復了河北一帶。

在這種情況下,安祿山軍中一些部族軍隊首先出現了動搖,同羅(契丹)、突厥兵等率先逃離了長安。

長安百姓以京兆尹崔光遠、長安縣令蘇震為首,發動的“長安西市殺賊”事件。雖然,最終被殘酷鎮壓,但對叛軍造成了極大的心裡震懾。

在肅宗抽調西域唐軍勤王的過程中,叛軍核心也出現了裂隙。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父自立,繼皇帝位。幫助他弒父的謀臣嚴莊,雖人品卑劣,但頗有些戰略眼光。

他準確的判讀出,唐朝苦苦支撐全都有賴江南的賦稅和糧食。因此,他給安慶緒除了一條釜底抽薪的毒計,使其派遣大將尹子琦率十幾萬精銳兵力,延睢陽渠南下江淮。

時任睢陽太守許遠,深知睢陽座控睢陽渠要衝,為叛軍南下嚥喉,早晚必至,自己手下能者寥寥難以抵擋,便向周邊唐朝宗室親王求援,但臨淮節度賀蘭進明坐而不救,只有張巡帶領部將雷萬春、南霽雲及部卒二三千人,自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來援。

張巡與許遠匯合後,因許遠不識兵事,便將軍權盡數委託於張巡,自己則負責後勤保障。

公元757年正月末,睢陽保衛戰打響。當時城中只有五六千軍卒,張巡親自登城血戰,鏖戰十六晝夜,立擋叛軍於城下。

除困守孤城外,張巡趁黑夜濃霧,命南霽雲率領死士,夜襲叛軍大營。夜霧之中,叛軍目不視物,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及至天明,叛軍數座大營被焚,尹子琦無奈領兵退去,第一次睢陽保衛戰以唐軍獲勝收場。

但叛軍南下的戰爭策略,不會因一次受挫而改變。三月,在莊嚴的嚴令下,叛軍再度來襲。

這次,張巡一反上次困守的態勢,親率眾將與叛軍野戰,重挫叛軍先鋒。但睢陽畢竟兵卒稀少,大量叛軍到達後,睢陽保衛戰再次變成了血腥的城市攻防戰。

時近五月,睢陽城外麥熟,叛軍割麥收糧以充軍糧。張巡見狀,命人故佈疑陣,於城上擊鼓、搖旗,如是三次迷惑叛軍,當叛軍戒心鬆弛,專心收麥之時。

南霽雲領騎兵直衝尹子琦大營,攻破營門、斬將奪旗,縱火焚營。同時,雷萬春領部卒奪取叛軍收穫的新麥,不能運走的全部放火燒燬。

受此重挫後,叛軍士氣低落,再加軍中缺糧,不得不再次收兵。第二次睢陽保衛戰,又以唐軍獲勝告終。

此時,睢陽城中尚有餘糧,又收了城外新麥。但唐朝嗣虢王李巨命令睢陽分糧資軍,徐遠苦求無果,睢陽城中一半存糧被李巨運走。

是年七月,得到了補充的尹子琦第三次兵圍睢陽。這次,尹子琦親自督軍攻城,連斬數名攻城不利的手下後,叛軍無不震懾,拼死仰攻,睢陽城再度岌岌可危。

張巡暗中觀察,感覺必須用計除掉尹子琦。他命人用蘆杆做箭射向城下,叛軍撿到後大喜,報告尹子琦城中箭盡。

尹子琦聞報放鬆警惕,騎馬來到城下督戰。這時,張巡一聲斷喝,城上箭如雨下,也算尹子琦命大,只被射瞎了一隻眼睛,撿了一條命。

獨眼龍尹子琦,發誓不破睢陽誓不收兵,但叛軍攻城數十次,均不得寸進。久攻不下,尹子琦只能採取圍困之法,命人在城外深溝壁壘,將睢陽城團團圍住。

閏八月,城中糧盡,“士賦一勺米,齧木、煮紙而食,其後愈窘,羅雀掘鼠、煮凱弩以食”。

隨著饑饉的加劇,樹皮、紙張、麻雀、老鼠全被吃盡,就連士兵鎧甲上的皮繩和弓箭的弓弦都被吃光。這時候,城中已經有了人相食的情況。張巡和許遠無奈之下,將自己的愛妾、書童,“殺而烹之,與將士分食。”

困守至此,誰都知道如果沒有援軍,破城只在早晚之間。張巡每日都在城頭遙望,但援軍依舊杳如黃鶴。

為了能有一條活路,張巡命南霽雲領五十騎,突出重圍,去尋救兵。但當南霽雲趕到彭城,向御史大夫許叔冀求救時。許叔冀閉城不見,只從城上投下布匹等物,算作軍資。

氣的南霽雲在城下大罵,但許叔冀堅定的做了縮頭烏龜,就是不吭氣。

無可奈何的南霽雲,只能奔向臨淮(今江蘇睢寧西北)向賀蘭進明求救。

不成想,賀蘭進明還不如許叔冀呢。

他倒是接見了南霽雲,但救兵一個也沒有給,反倒愛惜起南霽雲的勇毅。忽悠他說:“睢陽城早晚必破,救之何益?不若將軍在我麾下,再立軍功。”

南霽雲苦苦哀求,並說明睢陽、臨淮唇齒相依,一旦睢陽城破,叛軍延運河南下,下一個目標必是臨淮。

但賀蘭進明油鹽不進,只是命人擺下宴席,邀請南霽雲一同飲酒。氣得南霽雲五內俱焚,厲聲說道:“睢陽城內,已糧盡多日,士煮草、紙為食,今大夫宴我,卻不發兵,何能下嚥?我受命求援而不得,今留一指以為信”。言畢,咬下左手尾指,縱馬出城。

周邊唐軍最盛的兩處求救未果,南霽雲只能從真源和寧陵倆處,徵集了一百多匹軍馬和三千士卒返回。等到衝破敵營歸至睢陽,只餘不到一千軍卒和少量糧食、牲畜。

當張巡的得知賀蘭進明嘴臉後,黯然長嘆,說道:“南八,何如留下一命”。

南霽雲聞聽二目圓睜,抗聲說:“大人休要戲言”。

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唐肅宗以張鎬兼任河南節度使、都統淮南等道諸軍事。

叛軍圍困睢陽的消息傳到,張鎬傳令周邊唐軍救援,但濠州刺史閭丘曉畏懼叛軍兵勢畏縮不前。

十月,睢陽城破,數萬人的大城,最後只餘不到千人。許遠、張巡、雷萬春、南霽雲等三十七人,盡數死節。其實自從城中糧斷,人人皆知必死,但“人之將死,莫有叛者”,可謂全城忠義。

張巡被俘後,罵不絕口。叛軍用刀撬開他的嘴,在經過十個月的饑饉和搏殺後,他口中只剩三顆牙齒。張巡旋即被殺,時年49歲。

睢陽城破三天後,張鎬率援軍趕到,將睢陽城士氣低落的叛軍擊潰。隨後,張鎬一路追擊,將叛將尹子琦擊殺。畏敵不前的閭丘曉,也被張鎬以貽誤軍機的之名仗殺。

仗殺閭丘曉雖然名義上是為張巡報仇,其實更多是為大詩人王昌齡報仇。當閭丘曉跪地求饒,以“尚有親人奉養”乞命時,張鎬冷冷說道:“王昌齡也有親人奉養!”

去歲,王昌齡路經亳州,閭丘曉妒其詩名而殺之。

在張巡困守睢陽的十個月裡,唐庭和叛軍間的態勢,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四月,第一次睢陽保衛戰期間,肅宗以廣平王李俶(唐肅宗長子,後繼位為唐代宗、改名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副之。

五月,唐軍在清渠(長安西)與叛軍交戰,受挫退保武功(今陝西武功)。孤注一擲的肅宗向回紇借兵,閏八月,回紇騎兵到達,命李俶、郭子儀帶兵十五萬,出鳳翔進攻叛軍。

九月二十七日,兩軍在香積寺(今陝西西安南)決戰,李嗣業率領的安西佰刀軍一戰成名。

唐史記:“李嗣業卸甲裸身,高呼‘今日不以身餌敵,軍無遺矣!’言畢,挺身向前,擋者人馬俱碎”。

此戰,唐軍大勝,殲敵六萬餘人。叛軍連夜逃出長安,二十八日,長安收復。

而後,郭子儀連克華陰(今陝西華縣)、弘農(今河南靈寶)二郡後,於十月十五日,與嚴莊率領的十五萬叛軍遭遇。

唐、回聯軍前後夾擊,大敗叛軍,嚴莊率殘部東逃,安慶緒得知大敗的消息,連夜逃出洛陽。十月十八日,洛陽收復。此時,離睢陽城破,僅僅過了十日。

隨著唐軍克復兩京,叛軍的流動的地域,被牢牢限制在河南、河北等地,敗落已成定局。

可以這麼說,張巡以自己和一城百姓的性命,堵住了叛軍南下的腳步,保存了大唐之後150年的根苗。

雖然,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亂讓唐朝損失了兩千多萬的人口,但叛軍塗炭的區域被控制在黃河流域。大量南逃的人口促成了,江南經濟的迅速發展,這都有賴於張巡的功績。

現在有很多人通過譁眾取寵來博眼球,片面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瑕疵。他們對張巡守睢陽的歷史功績避而不談,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一味站在道德的高點指責守睢陽時吃人肉的事件,甚至乾脆撰文推測張巡吃過多少人。

我就想問一句,要是旁邊放著滿漢全席,誰會去吃人肉?就你是受過教育文化人,別人都是禽獸?食人生番?!

要是沒有張巡,叛軍順利南下,且不說會有多少江南百姓生靈塗炭,就是叛軍獲得了迴旋餘地後,安史之亂再綿延幾年,又會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我當然不是說吃人肉正確,但一千多年後,拋開當時的歷史背景,把現代的人邏輯觀硬套在歷史人物身上,除了愚蠢,就是別有用心。

張巡在安史之亂中的功績早已蓋棺定論,《唐史》評論他“既足以挫賊之鋒,使不得席捲東下,又即以分賊之勢,使不得併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餘力,贍給諸軍,賊旋蕩覆。”

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一文中也寫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五百年後,宋末名臣文天祥在《正氣歌》寫到: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

張睢陽(張巡)、顏常山(顏杲卿)都是安史之亂中,抗擊叛軍英勇就義的豪傑,正是這些寧折不彎的英烈,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浩然之氣。讓我們這個歷經苦難的民族,篳路藍縷,薪火相傳。



下一篇,我們來講講與之並列的“顏常山舌”!感興趣的朋友請您移步——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寫,“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究竟有什麼典故?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支持張巡的人眾多。只問一句。如果是你。你願意為了所謂大唐的皇帝把全家父母老少貢獻出來當軍糧嗎?如果做不到,就別在那裝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樣子。

張巡為了守城把城中的老百姓充當軍糧,這件事是真的。那麼這是比安史叛軍更邪惡的行為!

後期為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向回紇乞援,報酬是收復長安時所有美女財產任憑回紇人姦淫燒殺和擄掠回國。後來由於害怕洗劫長安會引起東都洛陽恐慌而為安慶緒死守,改為洛陽,西曆757年洛陽被血洗一次。再後來李亨密謀殺掉降將史思明,史思明叛變,李亨兒子李豫相同條件向回紇乞援,西曆762年回紇收復洛陽,短短5年內洛陽漢族人民被“聖君”請回來的外族人蹂躪兩次。

兩件事情很明顯的說明了,這個你們心目中的大唐是何等的骯髒。百姓在他們心目中,只不過是案板上的肉。

國家軍隊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保護百姓,百姓平時納稅納糧。已經盡到百姓該做的。軍人只能為百姓死。不能讓百姓為軍隊死。

當一個國家靠殺百姓當軍糧來維護統治者利益的時候。對於百姓來說。這個國家這個皇帝這種將領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封建社會。王朝更替是統治者們的事。跟百姓何干?

就算安史叛軍真的佔領了天下,建立了王朝。整個世界還能變得有多麼差?

不過是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取代了唐朝而已。難道新的王朝建立會以吃人為統治基礎嗎?新王朝真的建立起來,戰爭會結束,和平就會到來。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不管王朝在更替,對於老百姓來說,生存大於一切。

結合到現在。敘利亞現狀就說明了一切。當那些野心家為了所謂的民主或者其他目的。鼓動社會動亂。最終受害的不是這些野心家,反而是那些只求生存的芸芸眾生。

這些野心家看著幾百萬流離失所的敘利亞難民一個個貓哭耗子假慈悲。這些人拿著美國的援助,吃著美國人的飯。生存沒有一點問題。可是這些難民呢?這些普通的民眾為什麼要承擔這些苦難?

居然有很多人認為大唐是漢民族王朝,那麼很可惜,歷史真相讓你們失望。大唐的李氏家族。是鮮卑西魏八柱國家族之一,是鮮卑族血統。否則在鮮卑人建立的西魏李氏家族根本就做不了八柱國。為什麼大唐的長安,出土的文物胡服盛行。 為什麼李氏皇族可以上娶母親兄嫂,下納兒媳。因為大唐本身就是一個胡人王朝。安史之亂不過是一個胡人集團對另外一個胡人集團發動戰爭。

有些人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來形容叛軍。安史之亂的參戰者都是原唐軍,他們不是異族,都是原來的大唐子民。同時人們要搞清楚。現代中華民族本身就是各胡族 蠻族融合而成的。中國的幾千年歷史就是民族融合史。安史之亂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場內戰。

再告訴你們一個歷史真相。大家一直認為元朝是異族統治,政治嚴酷。但是推翻元朝統治的漢民族英雄朱元璋。對元朝的評價。恰恰相反。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是因為政治太過寬鬆。


老九門177605940


是真實的,在當時追封的時候,也有人認為張巡的行為突破了道德的底線。與其吃人守睢陽,不如棄守以活人。

張巡的友人李翰為他寫傳記,上表皇帝為張巡辯護,大致意思: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等待援軍,援軍到後,巡戰死,功勞之大。而說他吃人,愚守的人,遏善揚惡,記錄瑕疵丟棄良玉。

張巡之所以固守,是為了等待救援,救援的兵馬沒到而糧食沒了,吃人,不是他的本意也違背了他的憑生志向。假設,當時張巡守城一開始就有吃人的計劃,損失數百人以全天下。臣也會認為張巡功過相抵,何況這不是他的生平志向。如今張巡死而不見如今安定局面,實在可悲。唯有他的英名是他的榮祿。如果不及時記錄,恐怕久遠而不傳,使得張巡生死不得其遇,實在可悲。臣敢撰傳記一卷獻上,乞編列史冊。

非議張巡的人由此平息。而程千里因為被活著俘虜到賊庭,死後也沾不到褒贈。


用戶6881995692


《那年的血色睢陽》



城牆下,堆積的屍體已經有三米高了, 沿著睢陽城的前門與左城門,繞了一個大圈。約百來人的叛軍正在清理屍體,他們用騾馬一車一車地往回拉,試圖清理出一條路,以便後續部隊繼續攻城。

叛軍身上的鎧甲,破了。頭盔,掉了。但是臉上的表情,此刻卻顯得有點輕鬆與淡定。因為,守軍的箭支已告罄盡。叛軍不時還抬起頭衝著城樓咧開嘴笑,一邊指手劃腳地說著聽不懂的胡語,一邊抬起那些屍身像扔垃圾一樣,隨手扔上馬車,包括他們自己戰友的屍身…….有些原就已殘缺的屍體,撞在馬車上,不時會掉下一兩塊肢體,有手、有腳,有頭…….還有不知名狀的內臟,幾聲狗吠聲自遠而近。

就在不遠處,敵軍的帳篷中,傳來陣陣吆喝聲,似乎有人在飲酒,偶爾還能聽到幾聲嬌俏的嗔罵聲。他們,似乎在提前慶祝勝利。城牆下幾株數月前未被挖掉的樹木長出了新枝,樹梢上扎著幾隻烏鴉,發出連串刺耳的嘶鳴——“哇——哇——哇”的聲音劃破了黃昏的天空,與烈火燃燒時的“噼哩啵囉”的聲音,合奏出一支幽怨的催魂曲,準備迎接黑夜,準備迎接死神…….殘陽如血西風烈,火光沖天山影斜。


將軍站在城頭,望著城下發生的一切,臉上滿灑男兒淚水,那些他曾生死與共的戰友,如今他再也無能為力為他們保全屍身,他知道他的身後也不會再有一個援兵一粒糧草。站在旁邊的“南八”(南霽雲)拖著一瘸一拐的左腿挪到將軍的身旁,他左手仍握著弓弦,右手按住劍柄,那裡有血,一滴一滴地望下跌,雖然形容枯憔,卻不失凜凜威儀。

將軍背對著南八,伸手在臉上來回擦拭了幾下,然後便回過頭,問道:

“餓嗎”?

“回將軍,不餓”,他氣若游絲。

將軍伸出那隻大手,愛憐地在南八微微顫抖著的肩膀上輕輕拍了幾下,隨即臉色一變,“你怎麼不止血”?將軍一邊怒罵道,一邊撕下身上被鮮血染紅的一塊戰袍給南八的手包紮起來。

南八想說點什麼,卻忽然眼前一黑,在倒下去、卻又被將軍攙扶住之前,他隱約聽到將軍淡淡地說了一句:“放心吧,好兄弟,我不會讓你們捱餓的…..”


是夜,城中靜如死域。

太守府中的一間房子,燭火一閃一閃地,屋裡溢出幾縷旃檀香味,一陣沉重又急促的腳步聲傳來,隨後是“咔哧”的一聲關門聲。

少頃,一聲“呀”!的淒厲女聲打破了穹夜的寂靜。

“不是吧”?女人的聲音驚恐地顫抖著。

“是的”,男人乾脆利索地答道。


女人呼吸開始急促、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她的一對酥胸起伏不定,朱唇開始打戰,寂靜的房間裡,她的呼吸聲與心跳聲如擂鼓般清晰。未幾,那水剪般的雙眸開始漣漣、梨花帶雨。眼前的男人,這個平時只要她稍有點不快就會坐立不安的男人,此刻卻沒有像往常那樣將她一擁入杯,而是冷冷地杵在那裡,猶如一尊冰冷的石像,面如死灰,顯得極端冷漠無情,只有那佈滿血絲的雙眼裡,似乎泛著一點點、僅僅只是一點點可察的漣漪……

“你愛我嗎”?男人的聲音同樣止不住抖動。

她微啟朱唇,旋又合上,眼淚便開始吧嗒吧嗒地流…..忽然,她雙手掩面,身子一軟、“撲嗵”一聲跪在地上,“哇”的一聲,她開始大哭嚎啕!她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哭到無力支撐自己的身體,只得斜靠在床邊,但是不管她如何放聲、甚至用那纖纖十指亂抓著自己嬌嫩的臉龐,眼前的男人依舊紋絲不動、一動不動、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

時間像靜止了似的,房間僅有的一支紅燭行將熄滅,屋外傳來一聲慘叫,有人倒下了,之後便是一個男人痛苦的低吟…….此時,女人突然停止了哭泣,她單手扶床,幾次想站起來,卻又頹然坐下。男人依舊站著一動不動,於是,她緩了緩氣,然後艱難地抬起了頭,使勁力氣地喊了一句——“愛”!“我愛你”!

在她還沒來得及喊第三句的時候,一個巨大的黑影已經壓了過來…..

驚魂未定之時,一股溫暖貼身而來,油然全身…..

那個男人,紋絲不動的男人,也跪下了。他抱著她,緊緊地、緊緊地抱住了她,抱得她幾乎喘不過氣來….

他,哭了。

這個女人,是那個男人最愛的小妾。


風罷枝寒,火光淒厲,四方呵斥不絕,馬蹄踏碎落葉。此時已是入秋,又是一個血色的黃昏。

“好酒”!“哈哈哈哈”!將軍仰天狂笑,他舉起將酒杯,又重重地砸在地上,然後抬起整個罈子,走到城樓邊沿,往下傾洩。

他沿著城樓來回地走著,嘴裡唸唸有詞:“

大唐的忠勇將士們,

朝廷會記得你們的犧牲!

歷史會感恩你們的英勇!

泱泱大國,豈容賊眾欺凌!

堂堂王朝,豈容亂臣禍害!

今日誓要取那賊首,給兒郎們當下酒菜…….

他身後的將士們已就食完畢,但是所有人都靜靜地流著淚,包括英武俊疏的南霽雲,他右手依舊按住刀柄,左手沒有了弓,但卻握緊拳頭。

只見將軍將酒罈拋向空中,一聲怒吼,“鏘”地拔出寶劍,指向雲天,轉過身來說道:“男兒當建功立業,戰死沙場是為榮!忠君報國,乃我平生夙願”!“我自真源起兵,便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雍丘一役,鏊戰一年,擊殺令狐潮數萬賊軍,後又經寧陵急赴此地,皆因形勢萬分危急,睢陽若失,江淮民眾必遭滅頂,故我已退無可退。今又將近一年,十萬餘賊軍已作刀下鬼,依我等之力,你們說,值不值”?

“值”!眾將高呼!

“聽聞皇上鑾駕已回長安,洛陽業已光復,安賊敗走河朔,大好河山重光,指日可待,今日,你等尚有何憾否”?

“否”!眾將高呼!

將軍降低聲調,顫抖地說道:“功過由人評說,我張巡今日不得已而戕害百姓,使之果腹,他日必留罵名……”說著,將軍放下高舉的利劍,轉過身去,黯然無語。

“將軍”,眾人悲悽地喊到,又哭聲一片.......

良久,“嗖”地一聲,將軍又高舉寶劍,並冷冷地說道:“今日有敵無我,有我無敵,聽我號令,全軍出戰”。

“咚”!城門大開,數百人喊殺奔出,無一匹馬,卻人人健勇,飛快地向著驚愕的敵陣衝去!

“殺死賊人”!!“剁其肉!碎其骨”……喊殺震天!



此時,城門樓上爬上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他懷裡抱著一個嬰兒,那嬰兒已奄奄一息,但是表情卻很安詳,像睡著了一樣,那老頭有氣無力地說道:

“大人啊~老朽與亡孫,今日亦請報國”。


無風即風


戰爭過程中的食人悲劇,只是迫不得已情況下的極端現象。無論強行將此舉崇高化、偉大化;還是以此行為瑕疵來否定英雄本身,都是不折不扣的以偏概全。定要將【張巡】和【吃人】緊緊聯繫在一起,進而探討“吃人應不應該、正不正義”,實為對這位千古英雄、無雙名將的汙名化。而這種情形自張巡壯烈殉國後,已延續了一千餘年,實在是歷史的無奈了。

睢陽之戰,張巡指揮由鄉兵和百姓精壯組成的兵馬萬餘人,多次以少勝多,兩年內大小戰四百餘次,累計殲滅安史叛軍十二萬,為唐朝保住東南半壁江山,終能平定叛亂,立下決定性功勞。

唐朝御史中丞,河南節度副使:張巡

張巡苦戰孤城,而唐朝援軍遲遲不至的原因很簡單,便是此前為了激勵人心,塑造典型,張巡已經被從戰前的一個小縣令,一路升到了“御史中丞,河南節度副使”,說句不好聽的,朝廷在官爵名位如此慷慨,就是把他當烈士來追封的。誰都不願意張巡真帶著這樣甚至必然進一步的加官進爵,以及護國英雄的光環,活著進入帝國朝堂。

絕大多數朝堂高官乃至平亂前線將領,其實都巴不得張巡趕快去死,去當烈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是其一;立下如此大功的英雄若是活了下來,難以安置,會給朝堂激烈的政治鬥爭增加變數,所謂“打亂朝局”,是其二。

所以唐朝各路援軍遲遲不至,偏生最後張巡城破身死僅僅三日後,援軍就到了。而且唐軍七日後就能收復睢陽,一個月後坐擁十餘萬大軍的叛將頭目尹子奇就兵敗身死。——真是之前的帝國軍隊沒有能力救睢陽麼?

正因為睢陽之戰意義太過重大,張巡一眾英雄表現太過傑出,所以反而印襯得朝堂上祿祿諸公何等無能,逗留不進勾心鬥角的前線將領又何等誤國,所以睢陽守衛戰最後時刻的不得已悲劇,才在這些掌握話語權的道貌岸然之輩的聲嘶力竭中,千百倍放大了。生生造出一個「張巡殺盡城內三萬人以飽餐」的超大氣球。

事實上,睢陽城幾萬民眾,絕大多數的都是在困餓交集中死去的,和古代任何一場大災荒或長久圍城戰中,民眾的死法一般無二。最後所剩的數百守軍是在茶紙、樹皮吃盡的情況下吃軍馬,馬吃完了羅雀掘鼠,雀鼠又盡時方有食人之舉,而那時苟延殘喘的寥寥數百民眾……其實也一樣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靠著如此“不忍言事”才撐下去的罷了。甚至唐朝朝堂當時公開爭論的,也僅是「損數百人以全天下」,是否該當。否則,難以服天下人心!

戰事糧食緊張時,首先肯定要保證有戰鬥力人員的供應,其餘只能聽憑天命。甚至直到20世紀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時也是如此:近三年圍城戰一共造成150萬民眾死於飢餓和炮火,後期一樣出現了人相食慘劇,這還是在遠比古代發達的現代生產力的維持下。

因此在這樣殘酷的生存競擇中,若主帥的小妾和僕役也在優先供應下得以維繫生存,必然會遭致守城將士的不滿。——所以張巡才會有殺妾以安軍心的極端舉動。張巡殺妾、許遠殺僕,從現代人道主義角度當可批評或嚴厲批評,但確實唐律奴婢等同於畜產。

何況【吃人】這個行為本身,其實在古代也遠沒有現代人想象得那麼嚴重,那麼反人類。廣大根本不會留下名字的災荒年“易子而食”的古代普通民眾,僅僅是努力掙扎著想要活下去罷了,難道那些不用吃人以充飢的魚肉百姓的達官貴人們,道德水準反而更高?

安史叛軍或者用不著自己吃人,那是因為他們早已經將所經之地民眾都掠奪殆盡,將百姓們的生活必須都摧毀無遺,他們攻到哪裡,便將戰火和災難都帶到那裡。到那時百姓們要麼去死,要麼吃人,還有別的選擇麼?

一些現代人享受著現代科技和工業文明的成果,一臉不屑和鄙夷「如果吃人才能延續下去的國家\\文明\\民族,就讓他滅亡好了」,何等輕鬆寫意,又何等——數典忘祖。

除了被過分誇大渲染的食人悲劇,《張巡傳》中有一個反不為人注意的關鍵點,張巡並不是和歷史上常見的某類人物那樣,覺得自己成就了忠臣義士美名,一死以報君王,欣慰死去的;而是憾恨自己終究沒有守住城池,沒有成功守護江淮千萬生靈,悲憤死去的。甚至因此苛責沒有守住自己防區,導致城池陷落的老搭檔許遠是“誤國家事”。三天後援軍終於來了,七天後睢陽便被收復,十天後東都洛陽也被攻克,數年後亂事終於被平息。可這些是困守孤城的張巡可能知道的麼?

【城陷,賊所入自遠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將校三十餘皆割心剖肌,慘毒備盡,而遠與麾下無傷。巡臨命嘆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賊曰:‘公恨我乎?’答曰:‘恨遠心不可得,誤國家事,若死有知,當不赦於地下。】

張巡所能想象的景象,是叛軍從此可以長驅直入,肆無忌憚在大唐一切疆土肆虐,每座城池都變為如睢陽一般的人間地獄,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代價,最後還是一場空,何其不甘啊!所以將張巡理解成為一己之功名、對封建君主效忠而不惜一切的愚忠之輩,沽名釣譽之徒,正是對這位千古英雄的最大誤讀。若說張巡有負於他的妾侍,理應受到懲罰,城破身死時那種徹底絕望的剮心之痛,早已殘酷懲加於其身心了。——後人又何必再多苛責?

似張巡這般大唐無雙之名將,聲雄百代之國士,可惜因為絕境之中一點無奈事,被當時後世各種非議。雖然唐朝朝廷終於還是給了身後褒獎,贈封大都督,繪像凌煙閣。卻被後世許多彬彬君子乃至今日網絡鍵盤俠們站在道德高度橫加批判,只能說鄉愿者國之大賊。

然而,張巡的犧牲和付出,保衛了千百萬江淮百姓,進而是整個大唐天下的廣大民眾,不至於落到睢陽這種地獄慘景,堪稱浩氣長存一代偉人,華夏民族偉大英雄,無數為他庇佑的百姓沒有沒有忘記他的功勳,千百年來代代耳口相傳下去,他被後人奉為神靈,祠堂遍佈神州大地許多角落,香火至今如昔。

睢陽張巡祠

鄱陽張王廟


狐狸晨曦


這段史料太過駭人聽聞,但如果理解了睢陽是大唐經濟最發達地區【淮南十四州】的門戶,具有生死攸關得戰略意義,就不難理解這個事件是真實的了。否則安史集團恐怕平定不了,大唐多半會煙消雲散。

安史之亂的戰略形勢是:叛軍集團分別在河西走廊甘涼四州切斷了陸上絲綢之路,回鶻人控制草原絲綢之路,郭子儀勉強守住了朔方而已。此時,大唐唯一的國際貿易區是淮南十四州,如果叛軍奪得揚州為中心的該地區,則可以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再看叛軍集團的用兵,一路10萬左右,從太行山著名的井剄通道攻打朔方,因為朔方有六胡州養馬場,太原也是草原絲路的節點。另一路20萬,拼命攻打睢陽,破了江淮防線就可以得到淮南十四州,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轉運區。

叛軍為什麼要對這兩個方向用兵,因為他們有很深的中亞背景。在波斯已經亡國,大唐受挫於怛羅斯之戰,河中地區很快就要伊斯蘭化的關鍵時刻。安史異族集團有強烈的復國衝動(復興波斯),也有足夠的國際性視野。他們的戰略非常致命,朔方、淮南,任意攻下一地,即足以長期割據,大燕國就會成為波斯第三帝國。

在此背景下,睢陽之戰堪稱生死存亡之鬥,也是千年命運之爭。他們吃了幾萬人,是因為他們確實認識到這個戰略意義。當然,這種做法我個人不贊同。


歷史咖啡


無論記載是多麼壯烈,我對這種混賬行為嗤之以鼻。

戰場上死人多了去了,不吃敵人,也不吃戰死的士兵,非要牽出自已的小老婆來一刀捅了,顯得自己是條漢子。

女人何罪,居然被無辜殺死分食,只是因為皮膚更乾淨些,肉更細嫩些,反抗更脆弱些。

當這些所謂的忠勇之士拿著叉勺刀鏟向一個弱女子圍攏過去的時候,我沒有辦法產生任何敬仰之情。如果我也是守城戰士,我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幹掉這群傢伙,和他們拼命。我不知道城外的敵人有多麼兇殘,但我知道,我的戰友們是吃人的魔鬼,我決不能與之同袍。

到底堅守的是什麼?當初不是為了城中老弱婦孺不受殺害凌辱,我們才戰鬥的嗎?現在,我們為什麼而戰?如果說是為了遙遠京城裡那張龍椅上的屁股姓李,我就呸他娘了!

因為他嘴裡有自己女人的血,他從來就不是我的英雄。


饞嘴肥貓鏟史官


應該是真實的。在唐朝藩鎮割據時期直到唐末,吃人文化特別流行,有些不受歡迎的將軍或節度使就被部下生生用嘴巴咬肉下來而死。

黃巢從長安被趕跑後也有以人肉為軍糧的記錄。

吃人文化在秦漢時期沒有特別的記錄,但在唐朝中後期就很流行,可能是胡人文化的一種影響吧!


歷史哨聲


張巡吃人,而非喜食人。首先這個吃人並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因為好吃才去吃的,而是有一些客觀的歷史原因的。

試想尹子奇率部十三萬餘攻睢陽,張巡僅率千餘士卒負隅頑抗。守將張巡如若出兵抗敵,無非是以卵擊石。那麼敵兵進城,勢必要燒殺劫掠。因為尹子奇所領的大部分是胡人。胡人進城後百姓未必會有糖豆吃。敵軍過了此城一路南下,直接威脅到江淮平原,甚至是江山不保、禍亂全國。所以在此處堅守等待援軍,或為後方軍事戰略部署爭取時間,也是有勇有謀的表現。但是最終,援軍未到,城中糧草殆盡。

“羅雀掘鼠,煮鎧弩以食”。這句話還不能形容當時的糧草緊張,可當時睢陽城可能連觀音土都吃完了。已然到了如此地步,張巡也未放棄睢陽城,為穩住軍心,殺妾膳軍,慰的是軍。可以裹軍腹,也可以振軍心。軍是誰的軍?大唐的國軍,睢陽城的百姓。

張巡是守將,於理在守城一方。張巡如此便屬於弱勢群體,自古國人便有同情弱勢群體,如岳飛、關羽、屈原,這些人雖然都很勇猛,但是最終都不算成功。古代人崇拜這些人,奉為英雄。更何況張巡守城合乎情理,是正派。所以安史之流視為賊軍。

如若安史之流得勝,那麼可能在歷史上就不會成為安史之亂,應被篡改為安史起義。所以說歷史書上記錄的未必便是評定正邪的標準。誰是誰非,皆在民心所向。民心倒向哪一方,是可以由當權者用一些政治行為,政治手段來調控的。幸運的是,安史之亂不久便被平息了,領軍人物自然也要揹負上禍國殃民的罵名。

守將張巡因為大義獻身,為保衛大唐國土的完整統一,為大唐軍事力量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所以後世將張巡奉入祠堂,受萬人敬仰。可惜的是這個妾是何許人也無從得知,張巡殺她的之前她是否知情?有沒有做過思想鬥爭?但由於當時的妾的身份地位低下,沒有任何資料線索可以查詢到妾的身份信息,所以如果這個被食的妾如果是自願犧牲,其精神與烈士捨身炸碉堡也相差無幾。更何況這個妾做了好事一不留名,二不留影照相,三也不當正面教育典型。如此好人好事卻不曾被人提起,而眼球都集中在張巡的人性、道德問題上。

只是史書都是片面的,皇家可以操控的。時至今日,已經無法還原當時的場景,也不願再見到當時慘絕人寰的景象。說到底,在當時當權者的眼中,睢陽城的一城百姓,與整個江淮平原相比,這些犧牲怕也會被認作理所當然。所以大部分人在敬仰英雄的同時,還是要感謝這些“小角色”、“炮灰”的。

至於這些人物的人性道德,沒有他們的犧牲如何保得住當權者的江山永固,如何讓當權者衣食無憂,沒有他們的犧牲當權者又如何能做得黃粱美夢。他們的道德又豈是我們能評判的起的。


啊哩浪哩個浪


張巡死守睢陽,韓愈曾經專門作文記敘,守將南霽雲最後與張巡從容赴死,可歌可泣。守城過程中缺糧斷草,盼援兵而不得,城破盡忠,天地可鑑。至於問題中所說人相食,或許有,還是以史為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