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土鱉”就一定不如“海龜”嗎?英雄何時不再問出處?

扭曲的承認機制會帶來什麼後果

每位土博幾乎都有過這樣的困擾:要不要出國讀博後?

選擇出國,要面對文化差異和家庭選擇。博士畢業大都已到成家立業的年紀,個人選擇往往會影響整個家庭。

不具備海外經歷,即使順利畢業在日後的應聘上也不佔優勢,更別提今後職業生涯中的各類“帽子”也基本無緣。

何時能將國內培養的人才和國外引進的人才一視同仁,一直都是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前段時間,幾位年輕的本土學者做出了很多漂亮的科研工作,在面對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時,這些青年學者不約而同地考慮出國做博士後。後來,故事反轉,這些學者被各自單位挽留下來。

僅靠特事特辦是無法解決全局性問題的,如何讓這種想法在現實中更具有可操作性,這就是政策要解決的問題,因為政策是針對科技共同體所有受眾的。

要解決“英雄不問出處”的難題,回到政策制定層面就是如何保證承認機制不扭曲的問題。

一旦承認機制出現扭曲,就會出現鄭人買履式的人才政策:只相信預設標準,而不相信實際能力的荒唐行為。遺憾的是,國內現有的人才政策大多都陷入鄭人買履式的陷阱。

政策作為制度的產品,必須體現制度的最大美德:正義。

回到實踐層面,政策的內容安排必須體現公平,只有公平才能保證科技共同體所有成員的利益不受損。

筆者以前曾撰文指出:公平就是一個體面社會對於所有人無差異的饋贈與福利。在人才政策層面,人才的遴選與成果的認定恰恰是體現政策公平的主要靶標,通過對這些政策靶標的合理處置,確立承認機制正常運行的政策環境,以此起到對共同體成員的普遍激勵功能與導向作用。

道理不深奧,為了保證承認機制符合公平原則,我們不妨採用哲學家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假設,即我們在制定政策時,預先刨除與個人能力無關的各種社會、歷史與文化因素,如種族、性別、膚色、地位、出身與地域等因素,剩下的因素才是對科技發展至關重要的。

在這種背景下制定出來的政策才能保證每個人的利益不受損,也才能最大限度上符合正義原則。

對照這個標準,顯然我們的人才政策在設定之初,承認機制就是嚴重扭曲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很多無名英雄因為各種預設的標準被排除在外,從而造成整個社會的智力資源損失,以及引發共同體內部的分裂和對於國家認同的危機。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現在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千人計劃、青千計劃,在政策設定之初就預先把國內人才排除在外,專門針對海外人才,這種承認機制就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度扭曲的。

國家想大量吸引海外人才,這個政策初衷沒有錯,考慮到國內整體科技水平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在政策設定之初就去除這種地域性條件限制,讓所有夠條件的人都來申報,相信絕大多數入選者肯定還是海外人才,只有極少數的國內人才會入選,這個結果不會改變政策設定的初衷,但是這樣操作的風格就會消除科技共同體的憤怒,反而會極大地促進國內科技共同體的發展。

非常遺憾,我們的政策設計並沒有這樣的安排,以至於後來的青年千人計劃的設立仍然沿襲上一輪千人計劃的模式,這都是極大的政策敗筆。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出現國內優秀年輕科技工作者爭相出國的局面,因為這種選擇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可以延續自己的研究工作,否則,就會被政策迅速邊緣化。

這時就會出現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所謂的“自我實現預言”,即如果人們把情境當作是真實的,那麼其結果將成為真實的。

換言之,如果決策者認為國內科研水平與人員都是不行的,那麼,資源的投放也將隨之減少,由此,在時間的累積作用下這群人也就真的不行了。從而應驗了最初對情境的判斷。

在心理學上,蔑視可以毀掉一個人,同理,歧視也可以於無形中毀掉一個群體。

在大科學時代,科研作為一種建制化行為,同樣需要遵循“投入-產出”模式。

科研對於支撐條件是高度依賴的,沒有必要的科研條件支撐,你很少能做出重要的成果。科學的個人英雄主義時代早已經結束,這種局面大家都清楚。

因此,在當下的考評體制下,出國是延續事業以及被正常承認的必經之路,否則,你的未來發展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

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科技界也不能免俗。

為了展示這種情況,見下圖:

“土鳖”就一定不如“海龟”吗?英雄何时不再问出处?

圖中三條不同程度的承認強度線(C1、C2、C3),其設定對於個人學術生涯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按照人才結構來說,人才的總體結構應該收斂於頂點(能力最強的),由於承認強度不同造成的空白區就是被埋沒的人才總量(即空白區的面積)。

由於人才的創造期是短暫的,也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這個期限,這些潛在的創造力就成為沉沒智力。

不少國內優秀學者屬於黃色區域,只有極個別人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下脫穎而出,大多都淪為沉沒智力。正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當下中國科技界在承認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承認的廣度不足,承認的深度不精。

所謂承認的廣度不足,是指沒有通過承認機制最大限度上培養與挖掘人才,從而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所謂承認深度的不精,是指對人才核心能力認定缺少明確的範式與標準,導致對人才能力的精準劃分一直處於模糊狀態。

在承認的廣度方面,要實現兩個目標:

其一,全鏈條的人才儲備體系。

這一點對於當下的中國尤為重要,因為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具有全產業鏈條的國家,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資源來支撐全產業鏈條的發展。

其二,適當的人才冗餘機制有利於科技界競爭環境的培養。

至於承認的深度不精問題,近來在各類突發事件中,各類所謂的專家的表現實在欠佳,無法為決策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設意見,往往是餿主意一堆,成為社會的笑柄。

究其原因,就是對人才的承認深度不夠,導致面對核心問題時人才所展現出的核心能力嚴重不足的結果。

德國哲學家霍耐特早就指出:人類的行為與努力就是一場為了獲得承認而展開的鬥爭。一個正常發揮功能的承認機制可以讓整個社會擺脫叢林原則狀態,而回歸到秩序、文明與效率的有序狀態。

反之,承認機制扭曲,會造成共同體的普遍不滿(道德憤怒),以及激勵功能的喪失,這就出現了承認機制的失功能現象,更糟糕的是出現負功能現象,如坊間把專家稱為磚家,就是承認機制扭曲所展現出來的反向承認。

這時的承認已經不再被社會認可,反而成為一種具有合法性的社會諷刺。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承認機制扭曲帶來的後果,下面給出一幅簡圖:

“土鳖”就一定不如“海龟”吗?英雄何时不再问出处?

為了防止出現承認失靈現象,必須建立一個具有反饋功能的思想市場。

眾所周知,市場的最大功能就是基於公平原則的等價交換。那些扭曲的承認會被思想市場及時甄別並糾正,從而維持承認機制的正常功能。

反之,在沒有思想市場的情況下,被壟斷性授予的承認存在兩種弊端:其一,承認的合法性存疑。這種承認更多地是權力的認定,而非共同體認可;其二,由於無法形成真正的競爭以及市場出清原則,導致承認出現制度性貶值,並且肆意擴散,而又沒有辦法及時糾正與修復,承認機制不可避免地陷入失功能與負功能的逆向選擇狀態。

“土鳖”就一定不如“海龟”吗?英雄何时不再问出处?
“土鳖”就一定不如“海龟”吗?英雄何时不再问出处?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