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黨史人物:有一個人奮勇殺敵,為夏邑縣城解放作出突出貢獻

本期我們講述的是一位有勇有謀,在夏邑戰場奮勇殺敵的英雄——程貞恆!

党史人物:有一个人奋勇杀敌,为夏邑县城解放作出突出贡献

程貞恆,河南省光山縣程家窪人。1907年5月生於一個貧農家庭,世代以種田為生。家裡父母兄弟共六口人,每年種地的收入還不夠交地主的租金,勉強維持生活。1929年父親因勞累過度去世。又因國民黨的燒殺搶掠,一家人流落他鄉,大弟弟病死。從8歲起就打柴放牛的程貞恆,早早就挑起來家庭生活的重擔,直到12歲時,親眼看到地主不勞而獲,農民交不上租子就遭地主的打罵,他幼小的心裡就想要改變這吃人的舊社會。

跟著紅軍走

1927年黃安、麻城、商城等地農民暴動的消息傳遍了他的家鄉。共產黨為窮人做事,打倒有錢人,深受老百姓的擁護。程貞恆也積極參加了活動,拿起土槍長矛站崗放哨、參加暴動、打土豪。在共產黨的不斷教育下,認識到窮人只有組織起來才有力量,只有打倒了土豪劣紳才能解放自己。他下決心一定要跟共產黨走。1928年他加入了赤衛隊,成為一名戰士,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他拿起槍桿子,在河南新集(現新縣)一帶打土豪、分田地,保衛老百姓的糧食。

1930年春,他參加了紅軍主力,1931年編入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獨立團,不久,編入紅四方面軍。1931年8月,由陳繼仁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作戰勇敢,他先後擔任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一八團班長、排長、副指導員,經歷過4次反“圍剿”。在鬥爭中,由一位普通農民成長為一位有覺悟的革命武裝幹部。

1932年7月,蔣介石派來30萬人的兵力,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起第4次“圍剿”。程貞恆為二一八團一營指導員,被派去攻打麻城,走在路上就與敵人交火了。下午1時,師長命令要二一八團拿下江石崖山頭,這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戰鬥。程貞恆帶領一營二連衝鋒在最前面,只用了4分鐘就將敵人大部隊消滅,繳獲鋼炮7門。這是二一八團的一次大勝利,也是四方面軍的一次大勝利。總部授予二一八團一面獎旗,獎勵這次參戰的指戰員。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軍部和主力離開鄂豫皖根據地,轉移到位於四川、陝西邊界建立新的根據地。程貞恆率隊跟著大部隊越過平漢路穿過鄂西南,爬過許多險山,渡過不少急流險灘,全軍都沒有鞋子穿,個個腳上都流膿流血,但是仍然堅持著前進,到達四川通江、南江、巴中一帶,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曲折長征路

1933年,到達川陝革命根據地後,迅速建立各級蘇維埃政府,擴大紅軍力量,很快將部隊擴大了4個軍。程貞恆所在紅七十三師擴充為紅三十一軍。他一面帶領部隊作戰,一面擔任宣傳員,宣傳和組織群眾工作。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再次遭劉湘川軍180個團的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巧妙地突破了敵人的防線,把敵人大部殲滅,活捉敵人師旅團長數十名。

1935年1月22日,紅四方面軍接到中共中央來電,要求川北紅軍西渡嘉陵江,策應中央紅軍渡江北進。3月28日起紅四方面軍勝利強渡嘉陵江,連克9座城鎮,殲敵1萬多人。1935年7月 程貞恆擔任連長職務,隨紅一方面軍在金沙江喇山一帶戰鬥。

但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紅四方面軍的長征經歷了艱難曲折。1936年4月,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面軍南下。程貞恆隨隊又返回北川,第二次過草地,環境更加惡劣,沒有人煙,日夜在草地上行軍,掉隊、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紅四方面軍損失慘重,但是程貞恆意志堅定,一心為實現共產主義而革命到底。1936年10月 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最後勝利到達陝北。

到達陝北不久,發生了西安事變,部隊開往西安與張學良的部隊會合。西安事變結束,部隊撤回陝甘寧地區進行了批判張國燾的逃跑主義路線的鬥爭,確立了毛澤東領導的正確路線。

抗戰在淮北

1937年程貞恆先在隨營學校學習,同年春任一營副營長。8月,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在陝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程貞恆任三八五旅二團二營教導員。我軍堅持平原地的游擊戰爭,用反掃蕩來粉碎敵人的分進合擊,擴大根據地。1938年4月中旬,在晉東南太行山反擊日偽軍九路圍攻的戰鬥中,程貞恆英勇頑強,指揮能力,組織能力大大增強,被部隊公認為英勇善戰的骨幹力量。

1940年1月,程貞恆作為紅軍骨幹被派到豫皖蘇根據地,任新四軍第六支隊宿西縣獨立團營教導員,同年7月,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四縱。冬天他調任六旅旅部管理股股長。1941年1月, 任八路軍四縱蕭縣獨立旅二團-營教導員。1941年2月皖南事變後,部隊改編為新四軍四師。程貞恆參加了3個月的反頑鬥爭。

5月,程貞恆跟隨新四軍四師轉移到洪澤湖畔,6月,部隊精簡整編,程貞恆調一十二旅三十四團任三營副營長。不久一十二旅機關撤銷,改為淮北軍區機關。三十四團歸屬四師司令部直接指揮。

同年秋,三十四團各營編入淮北軍區地方武裝。一營編入地方武裝泗南縣獨立大隊,程貞恆任大隊長。大隊在泗南縣的管鎮、鮑集、雙溝、羅崗一帶活動。在淮北軍民1942年冬33天反“掃蕩”中,泗南大隊響應上級號召,“縣不離縣,區不離區,鄉不離鄉”,做到了“就地堅持,就地遊擊”。泗南大隊在兩年中大、小戰鬥約20次,有力地保障了泗南縣和有關縣的鞏固和發展。

洋河戰鬥。1942年8月的一天, 程貞恆大隊長率泗南大隊一、二連奉命夜襲洋河日偽軍據點。該據點防禦設施完備,水濠既寬又深,有的地段汪洋一片,堪稱易守難攻。這天下午,泗南大隊從泗南駐地出發,當夜抵達洋河。程貞恆大隊長命令一連在東門佯攻,二連在東南角主攻,堅決突破。程大隊長跟隨二連指揮整個戰鬥。

當時正值青紗帳季節,部隊隱蔽接敵順利。當夜零時,一、二連按時投人戰鬥。在機槍掩護下,指戰員們越過水深齊腰的外壕,英勇地攻入敵人據點。敵人在驚恐中負隅頑抗,戰士們以密集的手榴彈投入敵群,將敵人火力壓下去,又結合進行政治攻勢,10餘名偽軍舉手向我們投降,另一部分敵人驚慌四逃,其中大部分隱藏在蘆葦叢裡。我調整部署分別進行搜索逃敵和打掃戰場。天快亮時,大隊長命令撒出戰鬥。二連一排撤出戰鬥時,日軍一個指揮官已率隊控制了東門,他見我一排向東門走來,用半生不熟的漢語問:“哪部分的?”一排長陳東林見到這一情況,機智地打著手勢說:“自己人。”同時舉槍打死了這個日軍指揮官,並帶領全排安全撒離洋河據點。洋河戰鬥受到軍區首長的表揚。

1943年任泗南縣總隊大隊長兼參謀長。1943年6月,升編為一十一旅獨立大隊,任大隊長。1944年春,獨立大隊升編為一十一旅三十二團二營,程貞恆任營長。同年5月到新四軍第四師黨校學習。

1945年9月,程貞恆調夏邑縣。縣抗日自衛團、縣大隊各區武裝近千人合編為夏邑縣總隊,縣長彭龍橋兼總隊長,縣委書記高峰兼政委,程貞恆任副總隊長。10月,夏邑縣歸屬華中軍區第八地委和專署。

不久,程貞恆率縣總隊在八分區主力1個連和二區區隊配合下,在大靳莊與人侵的土頑丁狗部300人激戰,斃連長韓守信多人,俘虜30餘人。10月,楊莊寨反動會道門武裝叛亂,殺害我鄉長,程貞恆率縣總隊一營包圍該村,強攻入寨,斃7人,俘會道門頭子以下200餘人,平息了這場叛亂。

1946年1月初,駐防夏邑縣成的國民黨五十五師副師長、中共黨員王繼賢率部起義並撤出防區,夏邑縣總隊及分區部分主力部隊包圍了國民黨夏邑縣政府和縣保安團並逼迫其投降。夏邑縣城第一次解放。

2月,縣總隊配合八分區三十五團拔除敵沙崗店據點,殲滅據點守敵160餘人。

解放戰爭期間,1946年5月,到華中黨校學習。同年冬,任華中軍區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一支隊副支隊長。1947年5月,部隊改編為蘇北軍區第六分區獨立旅,程貞恆任一團團長。1949年2月,在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二團任團長,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程貞恆所在部隊是高橋鎮攻擊敵人的主力部隊。他率部以穿心戰術,周密部署,僅用20分鐘就全殲敵人精銳部隊。打掉了敵人的外圍,為徹底解放上海奠定了有力基礎。表現了他機智靈活的戰略戰術,敢打善拼的過硬本領。1949年9月 調華東軍區黨校學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任防空軍團長。1952年調任浙江省台州軍分區副司令。1953年調到浙江省舟山要塞代理司令員。1956年任金華軍分區副司令員。

1955年授上校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1966年12月離休。

1977年11月15日,程貞恆在上海病逝,享年7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