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槍炮、病菌與鋼鐵》之七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用兩篇文章,解讀一下這本書的最後一節內容:日本人是怎麼來的。

在現代世界列強中,就文化和環境而言,最與眾不同的當數日本人。特別是它的語言起源也最富爭議,因為世界主要語言中沒有任何一種其他的語言與其沾親帶故。

日本民族究竟有何來歷?他們來自何方?於何時來到日本?他們獨特的言語又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諸如此類的問題,事關日本人的自身形象,也決定了其他民族對它的看法。

作者總結說,至今共有四種互相沖突的理論,每種都在有的國家受歡迎,而在有的國家受冷落。

在日本最受歡迎的理論認為,公元前2萬年以前,遠古冰河期人類佔領了日本,並漸漸演化成了日本人。

另一種在日本流傳甚廣的理論認為,日本人是公元4世紀穿越朝鮮征服日本的中亞遊牧騎手的後代,但又絕非朝鮮人。

而受到眾多西方考古學家和朝鮮人追捧,在日本不受待見的一種理論認為,日本人是公元前400年左右,帶著稻米技術從朝鮮過來的移民後代。

最後一種理論認為,上面三種理論中提及的民族在融合中產生了現代日本民族。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一、歷史焦慮感

直到1946年,日本學校還在教授神話史學,腳本是公元712年和720年寫成的,日本最古老的編年史。

按照這些編年史的描述,太陽女神“天照”(Amaterasu)從造物主“伊邪那歧”(Izanagi)的左眼中誕生,派遣孫子“邇邇藝命”(Ninigi)降臨日本九州大地,迎娶了一位地祇。這位“邇邇藝命”的曾孫“神武”(Jimmu),在一隻神鳥的幫助下,擊敗敵人,於公元前660年成為日本的首位天皇。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為填補公元前660年至日本信史記載的最早君主之間的空隙,編年史又創造了13位虛構的天皇。

日本的考古事業有天文數字經費做支撐,公眾矚目程度也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每年,日本考古學家都僱傭5萬名實地勘探者進行上萬項挖掘。因此,日本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發掘的20倍之多(本書出版時的數據)。

電視上、報紙上,人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關挖掘的報道。

日本的考古學家下定決心要證明現代日本人的祖先上古時期就來到了日本,媒體報道挖掘時也著意強調日本的遠古居民與同期其他地方的人種如何迥異,又與今天的日本人如何相近。

江雨感言: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日本跟朝鮮一樣,對自身的歷史充滿了焦慮感,他們都迫切需要通過歷史的擴張,來增強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進一步說,是超越東方大帝國對於他們的影響,從而進一步促進其現代性轉型。

理解這種迫不及待,可以參考施展的《樞紐:三千年的中國》。這本書我即將讀完,擇機解讀。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二、文化優越感

東亞民族中,是誰把文化帶給了誰,誰在文化上更優越,誰又是蠻夷?誰又對誰的土地在歷史上行使過主權?

多項考古證據表明,在公元300年到700年之間,日本和朝鮮存在過人員和物資交流。

日本人的解釋:日本徵服了朝鮮,並將朝鮮的奴隸和工匠帶回日本;

朝鮮人的解釋:朝鮮征服了日本,並且日本皇室的始祖就是朝鮮人。

江雨:讀到此處,微微一笑。

在日本出現史料之前,最出名的考古遺蹟,是公元5世紀江田船山古墳鐵劍,目前存於東京國家博物館。

鐵劍上用銀質鑲嵌著中國漢字銘文,是日本留存下來的最古老的文字樣本之一,內容涉及一位帝王及其侍從,以及一位名叫張安(Choan)的朝鮮書吏。

因為缺損、生鏽,其中有幾個漢字只能猜測。

日本學者的解釋:帝王指日本反正天皇,也就是8世紀日本史料中的瑞齒別尊。

朝鮮學者的解釋:,帝王指朝鮮國王蓋滷(Kaero),有名字的那位侍從是當時佔領部分日本的朝鮮諸侯。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三、孤立的地理位置

乍一看,日本好像和英國具有高度的地理相似性:兩國都是大列島,一東一西從歐亞大陸游離開來。

但是,兩國在細節上的差異卻不可小覷。

日本比英國更大也更偏離。

日本國土面積14.6萬平方英里,是英國的一倍半,差不多和加利福尼亞州同樣大。

英國距對岸的法國僅有22英里,而日本距亞洲大陸的最近點(韓國)卻有110英里,距俄羅斯180英里,距中國大陸460英里。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這也許是造成英國在歷史上與歐陸有著更多牽絆,而日本與亞洲大陸卻較少瓜葛的原因。

例如,自基督問世,英國總共遭遇了4次來自歐陸的成功入侵,而日本卻安然無恙(除非朝鮮確實征服過史料記載之前的日本)。

反過來,英國軍隊從公元1066年的諾曼底征服後,每個世紀都殺入歐洲大陸,而在19世紀晚期之前,日本一直未染指亞洲大陸,除了在史料記載之前和16世紀的最後10年出兵朝鮮。

因此,地理上的細節使得日本更為孤立,也造就了比英國更為與眾不同的文化特徵。

江雨:不記得是哪本書了,看待日本,不應該把它看作亞洲的幾個島嶼,而是一個單獨的洲,這樣很多情況就好解釋了。它雖然有很多文化與中華相近,但骨子裡卻有著極為深刻的不同。

三、祖先到底是誰?

作者從生物學、語言、早期雕塑和歷史記錄來探究日本的起源。

先看生物學上的人種。

從西南到東北,日本的四個主要島嶼分別是九州、四國、本州和北海道。

直到19世紀末日本大規模移民北海道之前,那裡(加上北方的本州)一直都居住著阿伊努人,他們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日本人則佔據著其他三個島嶼。

從基因、頭骨和外貌特徵來看,日本人與其他東亞人非常接近,而阿伊努人則常常被歸入高加索人種(白人)。

阿伊努人獨特的外形和採集涉獵的生活方式,日本人並不出眾的外形和精耕細作的生活方式,常常被用作證據來證明:阿伊努人是原住民後代,而日本人則是晚近從亞洲大陸而來的入侵者。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但是,這種生物學觀點與日語的獨特性難以吻合。

日語與世界上的其他語言沒有密切關聯(不似法語和西班牙語)。

眾多學者說日語是亞洲阿爾泰語系的孤立語種,該語系還包括突厥語、蒙古語和東西伯利亞的通古斯語族。

繼生物性和語言之後,有關日本起源的第三類證據來自古代雕塑。

留存下來年代最久的日本先人的象形物,是約1500年前被稱為“埴輪”(haniwa)的雕像。其外形尤其是眼部形狀,和現代日本人或朝鮮人別無二致。

這就說明,如果日本人的確取代了北海道以南的阿伊努人,那麼這一事件肯定發生在公元500年以前。

1615年,當日本人在北海道設立通商口岸之後,他們對待島上阿伊努人的方式,就和美國人對待美洲土著差不多。

1869年日本吞併北海道後,日本的學校教師開始對阿伊努文化和語言展開斬草除根的行動。今天,這種語言已經幾乎滅絕,純種的阿伊努人也很可能絕種了。

由於中國發明文字的年代遠早於漢字向日韓傳播的年代,我們可獲得的關於日本的最早文字信息來自中國編年史。

在公元前108年和公元313年之間,中國在北朝鮮佔領了一塊定居地,並與日本互換使節。

由此產生的中國史料,將各種民族稱之為“東夷”,而日本則被冠名為“倭”,其居民被分割在上百個頻頻爭鬥的小型邦國內。

公元700年之前,保存下來的日文碑銘中有關朝鮮人的記述很少,但是在公元712年和720年,先後在日本和朝鮮出現了大量編年史。

這些日本和朝鮮的編年史想把自己的歷史拉得更遠,所以滿紙的憑空捏造——譬如日文典籍中關於其帝王乃天照大神的後代,這些只不過是為統治家族正名和貼金的做法。

日本的一個時代,被專家稱為“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不過,這些編年史也說明了,日本曾經受到大量來自朝鮮,以及中國經由朝鮮的影響,包括佛教、書寫、冶金、各種工藝和官僚組織等。

編年史中還有眾多關於朝鮮人在日本和日本人在朝鮮的記錄,這些都被日本和朝鮮的史學家分別解釋為日本徵服朝鮮或朝鮮征服日本的證據。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日本民族的祖先是在掌握書寫之前就到達日本了。

日本的發展史也很奇怪。

日本的史前一萬年(陶器發明開始算)被稱為“繩紋”時代。

這個時代,他們沒有集約化農業,僅有的那丁點農業也經不起考證。除了狗之外(有沒有豬尚不確定),也沒有家畜,沒有食具,沒有文字,不會編織。

停滯的社會。

戴蒙德的評價也很有意思:這是一個保守的微縮宇宙,在10000年的時間長廊裡維持著孤立的姿態和少得驚人的變化——是脆弱而瞬息萬變的當代世界中一朵淡定的奇葩。

接下來的時代,篇幅所限,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