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扶持返鄉創業帶頭人,碧桂園積極打造“鄉親”扶貧工作隊

人,要像油餜餜一樣,從一粒麥子經過無數道工序,經歷油炸的高溫磨難,才會最終閃爍出耀眼的光芒。東鄉族第一個返鄉創業的女碩士馬娟梳了一頭“不安分”的幹練短髮,和未婚夫一起帶了10盒油餜餜,從山大溝深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來到了雨水豐潤的廣東參加碧桂園舉辦的貧困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培訓班。

為了改變當地陳舊的觀念,讓心靈手巧的婦女出門參加工作,馬娟沒少受鄉親們異樣的目光。從最初“藏”在家裡的小作坊,到縣委縣政府和中石化等企業的大力幫扶,馬娟如今已經成立了布楞溝流域巾幗扶貧車間等三個油餜餜生產基地,每月可生產油餜餜14萬斤,銷售額達到100多萬,可以帶動當地很多婦女加入製作油餜餜的環節,在家門口就業。然而,擴大規模缺乏資金,產品要打開潛在市場……公司越發展越捉襟見肘,馬娟懷揣著實現脫貧致富的“東鄉婦女夢想”,期待能夠找到答案或得到一點啟發。

全國各地有很多像馬娟這樣的青年返鄉創業者,他們放棄了大城市優渥的生活條件和高薪收入,回到了自然資源匱乏、經濟相對落後的貧困農村,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與此同時,碧桂園正在結對幫扶的全國9省14縣尋找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貧困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通過提高他們創富帶貧的能力,扶持貧困地區中小企業,鏈接更多貧困戶脫貧奔康。

扶持返鄉創業帶頭人,碧桂園積極打造“鄉親”扶貧工作隊

來自東鄉縣的返鄉創業女碩士馬娟

尋找有心為家鄉貢獻的有志之士

參加培訓的66名青年返鄉創業者自東西南北而來,有從事種植業的、有從事養殖業的,有幹加工的,也有幹手工的。在此之前,不少人已經參加過各級政府舉辦的培訓班,但參加企業舉辦的致富培訓班還是第一次,他們都有了新的稱號——貧困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我在2017年底即將碩士畢業之際,萌生了創業的念頭。”馬娟介紹自己的家鄉說,因為貧瘠、落後,觀念陳舊,導致很多女性勞動力無法外出務工,很多人15歲就結婚生子。可是,她們身上有著婦女特有的淳樸秉性,有著東鄉人民心靈手巧的零食加工技藝。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東鄉,油餜餜是傳統的飲食,幾乎所有婦女都會手工製作。馬娟回鄉調研發現,油餜餜的市場接受度和經濟效益非常好,然而沒有形成完整規範的生產產業鏈,在色澤、口感、規格和包裝上還沒有得到正規的引導挖掘,於是她萌生了打造全新“東鄉油餜餜”的念頭,一心想著把油餜餜產業做大做強,帶領東鄉婦女在家門口掙錢,徹底改變當地的貧困現象。

碧桂園在幫扶東鄉縣等9省14縣,同樣將產業扶貧作為幫扶貧困地區脫貧的關鍵模式。碧桂園在尋找一批青年致富帶頭人過程中,與馬娟一拍即合,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指導下達成協議,將在東鄉拱北灣村異地搬遷戶附近建立一個新的工廠。

據瞭解,碧桂園在幫扶的9省14縣,依託旗下順茵公司、鳳凰優選、現代農業公司、酒店集團等優勢力量,聯動全集團產業資源,形成產業資源項目庫,將優秀人才、先進技術因地制宜落地至幫扶縣。

參加培訓的東鄉縣扶貧辦扶貧開發股股長馬偉祥介紹,碧桂園從今年開始結對東鄉縣做了很多幫扶工作,特別是幫助貧困學生,通過教育扶貧“斷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近年來東鄉當地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達1.2萬人,留下的人也只能從事靠天吃飯的種養殖和服務業。他認為,碧桂園到東鄉扶貧,幫扶東鄉的企業發展,舉辦培訓班,能讓返鄉青年有機會學習更多國家政策, 以及創業管理知識。

投入資金技術扶植農村產業發展

馬偉祥、馬娟及其未婚夫馬述誠實地走訪了碧桂園幫扶的英德樹山村。據瞭解,碧桂園自2010年參加在廣東開展的“雙到”扶貧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指導下,派駐人員駐村扶貧,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項目成為第一個成功的產業扶貧樣板,形成了碧桂園獨具特色的苗木扶貧模式。

截止目前,英德市樹山村苗木產業的產出已超過2300萬元,村民累計收入約1200餘萬元,戶均增收達7萬元。馬偉祥認為,樹山村綜合開發項目能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值得東鄉學習。

借鑑樹山村的成功經驗,碧桂園目前在11個貧困縣挑選地理環境適合的地方推廣苗木產業扶貧,已落地1131畝,通過土地租金和用工累計幫扶貧困戶674人。其中,新河縣計劃發展花木小鎮共386畝,完成清表260畝。虞城縣採取200畝農場+庭院種植齊推進的方案,覆蓋107戶貧困戶。

而在東鄉,碧桂園建起了馬鈴薯試驗田。東鄉雖然土地貧瘠,卻是馬鈴薯生長的最佳之地。試驗田裡,不下幾十個品種的馬鈴薯苗整齊地排列著。碧桂園計劃通過實驗,挑選出最適合東鄉種植、量產最高的品種。

同時在試驗種植的還有花卉,馬偉祥說,在東鄉種植作物,最大的困難是水和技術支持,碧桂園種的有些花卉是東鄉從來沒有過的。碧桂園如果做成了,東鄉的居民就可以借鑑和推廣,找到一條新的致富路子。

攜手當地企業拓寬農特產品銷路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來自秦嶺大山的周世紅髮現了天藍地青水秀的家鄉就是一座“金山”,2013年從事了5年餐飲行業的她辭職回鄉,學習養蜂技術,成立了梨子園養蜂專業合作社,生產“瘋婆娘”系列生態蜜。因小有成就而不忘周邊村裡的貧困戶,如今周世紅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青年創業“紅人”。2016年,合作社投入資金30餘萬元,為51戶貧困戶每戶無償提供5-8箱蜂群作為股金入社,集中飼養管理吸納了當地53戶農民加入養蜂產業,每個社員年純收入2萬多元。

帶領貧困戶脫貧的初心,對周世紅來說是為了感恩。在周世紅16歲即將參加中考那一年,父親患癌症突然去世,母親聾啞,弟弟還在上小學,全家重擔都落在了她年幼的肩膀上。就在絕望的時刻,“村裡鄉親們主動來我家裡,幫忙辦理父親的喪事,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他們的恩情。”說到這段往事,倔強的周世紅眼眶泛紅。

目前,周世紅已經有4個標準化基地,1200箱蜂群,下一步要鏈接更多貧困戶,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拓寬蜂蜜的銷路,尋求合作也是她此次參加培訓班。碧桂園結對幫扶寧陝縣以後,經過前期磋商和項目打磨,最終與“瘋婆娘”合作社、寧陝縣政府達成共同投資“中蜂產業鏈”的合作,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幫助當地貧困戶真正的實現脫貧致富。

來自平山縣孿生兄弟姚文、姚武,一個學醫一個學武,去年決心改變“五代從醫”坐等病患上門的工作,他們盯上了家鄉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開辦了巨雄品牌生態農業企業。看多了病患,他們認為,只有企業做大,雄起來,才能改善貧困村民的身體狀況,並且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通過參加此次培訓班,他們成功與碧桂園達成合作協議,將通過資金、渠道合作擴大生產,以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帶領家鄉人民勤勞創業。

扶持返鄉創業帶頭人,碧桂園積極打造“鄉親”扶貧工作隊

碧桂園扶貧項目負責人(藍色上衣)與部分返鄉創業青年簽訂合作協議

扶持農村創新產業鏈接貧困人口

然而,在自然資源本身就相當匱乏的貧困山區,產業扶貧的路子就難上加難。興國縣的黃春明曾經是當地有名的物流貨運老闆,一次半夜跟車倒運農副產品出山,司機疲勞駕駛在盤山公路上側翻。大難不死之後,黃春明放棄經營多年收益可觀的物流運輸,賣掉了10多輛貨運車,傾其所有回鄉發展農業。

在礦山多、土地少的興國山村,黃春明5年間先後經歷了兩次創業失敗,成了鄉親們口中的“大傻子”,去年終於成功在寒冷的山區引進了竹鼠養殖產業,並向每個貧困戶免費發放5對竹鼠,包回購和銷售。目前他已有三個竹鼠養殖基地,存欄竹鼠7000餘隻。

黃春明印象最深刻的是72歲的留守老人吳永徵,吳老太前些年因事故摔傷了腰,被評定為殘疾人,只能靠吃低保度日。黃春明送了5對竹鼠到她家裡,給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如今吳老太的竹鼠已經延續了5代,拿到了數萬元的回購款,每次黃春明來探望,她總想殺雞請黃春明吃一頓飯。

據介紹,五六個月即可出欄的成年竹鼠可以賣到200元一隻,而成本不到50元,頗有經濟頭腦的黃春明讓農民變股民一起致富。他發現竹鼠市場在興國乃至江西是一片“藍海”,僅憑一己之力無法快速擴大養殖規模,希望通過與碧桂園合作,建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貧困戶的致富路徑。

扶持返鄉創業帶頭人,碧桂園積極打造“鄉親”扶貧工作隊

碧桂園向第一期培訓班優秀學員頒發證書

提供平臺打造“不走的扶貧隊伍”

據碧桂園產業扶貧項目負責人介紹,為推廣扶貧縣農特產品,助力扶貧縣農特產品銷售,碧桂園積極鏈接社企、村企黨建共建等社會各界資源,開拓扶貧產品市場,打造良性循環的產業鏈銷售模式。例如依託扶貧自有品牌碧鄉和社區服務品牌鳳凰優選在消費扶貧方面,助力打造“一村一品”,充分聯動碧桂園業主、員工等建立產銷對接平臺,能夠幫助青年致富帶頭人開拓產品市場。

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社會責任部總經理羅勁榮表示,碧桂園與青年致富帶頭人合作,要把他們打造成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希望這些紮根貧困地區的企業能夠鏈接更多當地建檔立卡戶。這次培訓班只是開始,碧桂園提供“設基金、建工廠、造品牌、送技術、拓市場”等全方位的服務,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創業平臺。同時,還將繼續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指導青年致富帶頭人結合現實條件,確立創業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創業規劃,並跟蹤指導其創業活動。

與之相對的是,青年致富帶頭人要按照約定,努力帶領當地貧困人口開展創業活動,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或註冊股份公司等方式,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及其他農民參加創業,帶動貧困戶通過就地就業、分紅、土地流轉、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