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開學了,早操時學校操場上廣播播放著熟悉的旋律。

聽著這熟悉而又令人亢奮的音樂,我們一邊沉思,一邊歡呼。

沉思,今天是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紀念日。

歡呼,也是因為今天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紀念日。

這首1949年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被每一位中國人所熟悉,每當音樂響起,人們習慣站直了身子,隨著節拍大聲跟唱。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這首歌最早是電影《風雲兒女》的插曲,誕生於1935年。

陰雲密佈、危難當頭的革命低潮時期,詞曲作者田漢和聶耳非常想創作出一首像法國《馬賽曲》那樣提振士氣的進行曲。在民族危機的大時代背景下,這個作品在創作之初就蘊含著反抗和鬥爭的基因。

它是抗戰時期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雖然我們不再需要冒著敵人的炮火,也不再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但萬眾一心呼喊“起來”的場面,始終是關於反抗、關於團結的最好註解。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聯合國:硝煙中孕育的期望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3週年,聯合國成立也快73週年了。

1945年8月21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下名字,正式批准《聯合國憲章》。那正好是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後的第6天。憲章的序言裡第一行就寫著: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欲免後世再遭近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1945年4月參加聯合國會議的董必武

73年過去,我們已經習慣了“聯合國”這個詞出現在重要的國際新聞裡,出現在慈善活動中,甚至是出現在明星們呼籲民眾關注弱勢群體的廣告中——只是,在很難有哪個星期看不到關於“聯合國”消息的如今,多少人還記得,它是孕育於反法西斯硝煙中的國際組織?

誰還記得它最初的願望?

1941年夏天,正是軸心國看上去強盛得勢,而同盟國身陷四面楚歌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約著在大西洋上的某處碰面,談及未來。“在納粹暴政被消滅之後”,後來公佈的《大西洋憲章》寫道,“他們希望能建立和平,使所有國家能夠在它們境內安然生存,並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於恐懼和不虞匱乏的自由中,安度他們的一生。”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丘吉爾、羅斯福及其代表團成員在戰艦上

第二年元旦,秉承這一宗旨,中國的宋子文、蘇聯的馬克西姆·李維諾夫與他們倆一塊兒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當看似不可戰勝的“軸心國”在戰場上節節推進時,從“建立和平”的這個願望出發,聯合國的骨架與血肉也在一次次討論中被不斷完善。最終,在1945年6月,在舊金山,包括5大常任理事國在內的50個國家遞交了《聯合國憲章》的最後草案——這份草案由44國法學家委員會起草,憲章中的每一部分都得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各成員國代表的表決通過,為此舊金山會議持續了兩個多月,大大小小的會開了400多個。

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聯合。

張自忠路:如今只道是平常

每一場歷史洪流過後,總能留下一些印記,地名便是其中最讓人可感可知的一種。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1936年11月14日,張自忠在天津檢閱保安隊

北京、天津、上海、武漢、襄陽和聊城等地,都有“張自忠路”或“自忠路”,它讓人們想起抗日名將張自忠。也許在你老家,也有這麼一條“張自忠路”。在抗戰勝利73年後的今天,你在“張自忠路”上能做的事,稀鬆平常:與家人逛街,約好友吃飯,看一場電影……這個人名已融入地名,成為一個代號。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蔣介石、馮玉祥、孫科、于右任、孔祥熙等祭奠張自忠將軍

但1940年5月,當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戰死之時,舉國悲慟。他的遺體送至宜昌,日本轟炸機在上空盤旋,仍有十萬市民上街送殯。

多年後,宏大的歷史已經遠去,時間也已沖淡鮮血,融入了路牌的“英雄”沉默不語。但此時此刻,走在“張自忠路”上的這份平常快樂,是否正是英雄最大的心願?

抗戰博物館:“沉睡”地活著

國內有多少個抗戰博物館?在百度地圖上,能看到密集的紅點點。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國內目前所有的抗戰博物館

抗戰博物館是物態化的歷史,讓後人觸碰,感知戰爭與人性的溫度。它同時也是戰爭的證詞,言之鑿鑿。可真正“活得好”的抗戰博物館不多。很多抗日博物館人氣冷清,近乎於“沉睡”。江西德安萬家嶺大捷紀念館,展廳空曠,碑刻雕塑大面積生鏽,部分圖片嚴重褪色;遼寧撫順某舊址紀念館的建築群已被居民樓“掩蓋”,違章搭建幾乎延伸到了展館的院子。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江西德安萬家嶺大捷紀念館

難道,人們已經忘卻了這段歷史? 並非如此。一箇中學生網友一語道破其中尷尬:都是四四方方的大房子,外面是英雄群像雕塑,裡面是白牆黑字灰圖片。文字圖片多,身臨其境少;教條背書多,情感講述少;恥辱災難多,民族抗爭少。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建川博物館

其實,在四川大邑縣的建川博物館,依然有人被抗戰老兵的手印震撼,久久不願離去。在民間,一位雕塑家甚至願意自己出資百萬,跋山涉水為遠征軍老兵雕塑群像……

時代在變,紀念的方式也該轉變。畢竟,抗戰博物館裝載的是與人性有關的歷史,它們需要更有溫度的呈現。

抗日老電影:英雄的啟蒙

抗日老電影中的戰士,幾乎是最早出現在中國大屏幕上的英雄。小學時的我們,戴著紅領巾,排著隊去電影院看電影。我們為《地道戰》中老鄉們的機智叫好、為直面鬼子的《小兵張嘎》捏一把汗,直直盯著屏幕,甚至忘了吃手裡的零食。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地道戰

▼小兵張嘎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八路軍打鬼子,作為最早區分“好人”“壞人”的標準,那些電影中的故事,糅在跳皮筋的歌謠、平時的遊戲裡,也成了戰後幾代人童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老電影,第一次讓我們見識到犧牲。大屏幕上,狼牙山五壯士飛身縱下山崖,每每恐懼伴著鬼子進村的音樂出現,都會有戰士高喊:“不要管我,我掩護!”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河北易縣狼牙山

屏幕前的我們,儘管早就知道結局是“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仍然不禁揪著心。而70年前戰火中的他們,餓著肚子,拿著遠不如敵人的武器,毫不猶豫地撲上敵陣,而這,並不是電影。

你、我、我們,都是在他們的掩護下走到今天的。熒幕上的英雄,把英姿定格在黑白膠片上。通過這些老電影,那些為了你我能過上平凡生活而不得不成為英雄的人們,永不落幕。

汽車靠右行駛:不遠萬里而來的人

這好像是再平淡不過的事情了:大街上,所有的機動車、行人都沿著道路右側行駛。

然而,如果你把時光倒流回73年前乃至更早的時候,會發現中國的車輛都是靠左側行駛的——這是清光緒三十二年,巡警部制定《交通暫行規則》時就定下的老規矩。但在二戰末期,平衡被大批來自大洋彼岸的小夥子打破了:前來援華的美國軍人,開著他們的軍車,帶著海量的物資,跌跌撞撞地上了左行的中國路。在自己的國家,他們早已習慣了右行。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川藏線上的第一代軍車,是二戰時期著名的CA10B卡車

很難想象那是怎樣的場面。1946年的《申報》回憶說,抗戰前夕,“軍用汽車雲集”,常有行車秩序混亂髮生,有時甚至“肇禍傷人”。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此給行政院發了一封電文,建議全國一律靠右行走,這樣可以“節省改裝,減少肇事”。之所以“節省改裝”,是因為那時中國大量進口美式汽車,改裝一部車可能會增加五分之一的成本。

終於,自1946年起,中國大街上的汽車都開始靠右行駛,這一習慣延續至今。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重慶上個世紀60年代的大街

雖然並沒有什麼人會想到,這大街上司空見慣的景象,來自73年前不遠萬里而來的美國年輕人。而他們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給戰後的中國帶來了改變。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抗日戰爭已經離我們遠去,現在是和平的年代,對於恥辱我們不會忘記,過於過去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文章內容源自中國青年報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