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17日,京东金融对外宣布改名为“京东数科”。京东金融表示:“我们认为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公司的定位,所以在新媒体端,尝试用‘京东数科’这个名字跟行业和用户进行交流。”

业界有观点认为,京东金融此举背后意味著公司未来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或已发生改变,正式由一家金融公司向科技公司转型,去资产化、去金融化转型已阶段性完成。

但也有人认为,和其他互联网巨头一样,京东金融之所以淡化金融色彩,只是适应互联网金融监管趋势,曲线救国,换汤不换药。

京东金融真的要去金融化吗?估值高达1500亿元人民币的京东金融盈利状况究竟如何?商评君将为你做出详细解读

放弃金融或是无奈的托辞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金融原属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京东白条业务的资产审核、资料保管、风险控制、催收等资产服务工作。

2012 年 9月,京东金融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2013 年 10 月开始独立运营,陈生强出任CEO;京东金融原名为北京京东尚博广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 6 月 20 日正式更名为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继续负责京东白条业务的日常管理工作。2017 年 6 月 30 日,京东金融重组完成交割,此后财务数据不再纳入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

公司股权结构方面,截至2017年末,公司共有4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为宿迁东泰锦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有限合伙),持股比例31.89%,实际控制人为刘强东。第二大股东为自然人刘强东,这也意味着,刘强东直接和间接持有京东金融45.26%的股份,为公司实控人。第二大股东为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持股6.38%。A轮及A+轮投资人持股48.36%。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截至目前,京东金融已建立起 11 大业务板块——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支付、众筹众创、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海外事业、城市计算。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今年之前,京东金融一直将自身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旨在通过大数据应用,建立起包括大数据体系、技术体系、风控体系、支付体系等在内的一整套互联网金融体系,打造“金融+互联网”的全新模式。

京东金融称,在B端公司构建了完整的金融生态圈,助力企业产业链各环节,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在C端,在信用消费领域提供白条、征信和租赁等产品,在账户管理领域提供钱包和多场景支付产品;在理财领域提供基金投资和保险等产品。

不过,2017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包括刘强东在内的京东金融开始越来越多的强调京东金融的科技公司色彩。在去年下半年京东白条ABS的发行说明书中,京东金融将自己定位为“服务金融机构的数字科技公司”。

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陈生强公开表示,“京东金融未来只做Tech(技术),不做Fin(金融)”。

2018年5月,在与中国银行高层的会面中,刘强东明确表态,京东金融是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人、货、场的数字化、线上线下全场景化服务,提升行业运营效率。

但是,京东金融高层表态也好,改名也好,强调科技色彩也好,其自身浓厚的金融属性是无法抹掉的,而金融业务的巨大盈利潜力也决定了京东不可能轻易舍弃。

早在去年中京东金融分拆重组之时,有业内人士就指出,京东金融重组目的就是为了在国内上市以及获取更多金融牌照。众所周知,限于国内日益严厉的金融监管政策,京东要从事金融业务必须拥有相关金融牌照。

截至目前,京东金融已获得保理、小贷、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保险经纪等牌照,今年7月份,京东向安联财险中国增资4.83亿元,持股30%,成功获得财险牌照。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虽然京东仍未拿到银行、证券、个人征信和消费金融等更为重要的牌照,但很显然,持牌金融业务已成为京东未来的战略重点之一。

此外,商评君发现,2017年京东金融消费金融、支付业务、供应链金融和财富管理四大业务板块中,消费金融板块收入占比51%,支付板块占比15%,财富管理占比11.91%。可见持牌金融业务已构成京东金融的主要收入来源。

刘强东对京东金融未来金融业务的潜力非常看好,期望值很高。2017年3月,刘强东曾公开表示,10年后京东70%的利润将来自于金融业务。京东商城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分别为70.2和19.6亿元人民币。

去年亏损20.84亿元

京东金融自去年从京东集团拆分重组后,就不再公开披露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不过,今年8月初,在上清所披露的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2018 年度第一期资产支持票据文件中,公开了京东金融去年和2018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京东金融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13亿元、16.52亿元和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68亿元、-20.84亿元和0.21亿元。

文件显示,京东金融2017年的营业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 7.60 亿元、5.04亿元与 28.31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46.04%、30.54%与 171.43%。

公司称,由于公司处于扩张期,人工成本和市场推广活动增加,导致其营业成本快速增加。

2017 年,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为8.1 亿元,由于公司大力投入开发系统和招募员工进行业务扩张,因此投资活动较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39.86亿元。此外,筹资活动现金流为131.32 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额为-4,334万元。

白条未偿还本金145亿

京东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17 年底,京东金融资产总额达268.68亿元,其中其他应收账款和长期股权投资占比较高,分别为48.76%和 47.15%。截至 2018 年 3 月末,京东金融的资产总额为 262.61 亿元。

截至2017年底,京东金融的其他应收款为 131 亿元,较 2016年末增幅 211.04%,主要由于京东金融购买 ABS次级资产和京东内部公司的应收往来款增加;京东金融 2017 年长期股权投资 126.69 亿元,相较 2016 年末增幅高达 93.47%,主要由于京东金融对于子公司增资。

京东金融2017 年末负债总额 182.08 亿,比 2016 年末上升 438.98%。以经营性负债为主,主要为流动负债中的其他应付款。由于京东金融对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持有1 年以内的其他应付款项,占比较大即存在不少流动负债,所以公司整体负债率较高。

截至2018 年 3 月末,京东金融的负债总额为 175.57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66.86%。

所有者权益方面,2016-2017年京东金融所有者权益小幅增长,主要来自实收资本。截至2017 年 12 月底,京东金融所有者权益合计为86.60 亿元,相较2016 年底增长 7.82%。截至 2018 年 3 月底,京东金融的所有者权益合计为87.04亿元,较 2017 年末上升 0.50%。

商评君注意到,依托京东白条发起的资产支持计划已成为京东主要融资手段之一。截至2018 年 3 月末,京东世纪贸易已发行 21 期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规模 298 亿元,发行 1 期京东白条资产支持票据,发行规模15 亿元。京东直接债务融资累积313亿元,截至2018年3月,未偿还余额为209.8亿元。

京东披露财务数据还显示,近几年,京东的整体债务水平居高不下。2015 年末、2016 年末、2017 年末,京东总债务规模分别为 122.68 亿元、207.23 亿元和 352.69 亿元,截至 2018 年 3 月末总债务为 299.77 亿元。

京东解释称,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日常运营资金需求不断上升,加之近年来仓储库存等多个项目陆续投建,公司债务规模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公司融资渠道主要为票据融资及京东白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

截至 2018 年 3 月末,京东白条资产支持证券未偿还本金为145.34 亿元,占同期末债务规模的48.48%,其余为银行及商业票据融资,债务规模为 154.43 亿元。从债务结构上看,公司以短期债务为主。

2015年至2018年3月末,京东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8.82%、90.21%、89.19%和87.28%,负债规模较高。

1330亿估值贵不贵?

虽然去年亏损20亿,但京东金融2018最新估值仍然达到了1330亿元人民币。

公开信息显示,京东金融成立以来,共有过三轮融资。2016年,京东金融获得来自红杉资本、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融资,融资金额为66.5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为466.5亿人民币。

2017年初,京东金融启动了总额为143亿元的A+轮融资,其中京东集团出售其持有的28.59%股份,开放给新投资人和以刘强东为主的管理层认购。A+融资完成后,京东金融估值接近600亿。

2018年7月,京东金融宣布签署B轮融资协议,融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此次融资后,京东金融的估值约为1330亿元人民币。

京东1330亿的估值贵不贵?一个可供参考的对象是蚂蚁金服。实际上,无论是在业务模式还是发展方向上,京东金融过去几年都在参考和追随蚂蚁金服。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完成140亿美元的融资,投后估值达1500亿美元。蚂蚁金服的高估值离不开其耀眼的业绩表现。2016年,蚂蚁金服净利润为30亿元,2017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达到131.89亿元,同比增长3倍多。

商评君注意到,对蚂蚁金服2017年净利润贡献最大的则是消费金融业务,其中的主力产品无疑是花呗与借呗。

据财新报道,截至2017年底,“蚂蚁系”小贷ABS在场内外发行规模已近3500亿元,其中,截至2017年底,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蚂蚁花呗ABS存量达1961亿元、借呗1346亿元,占中国消费类资产证券化市场的90%以上。

和蚂蚁金服相比,京东金融消费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仅有蚂蚁金服的1/10。因此,京东金融未来的估值要获得提升,利润实现爆发式增长,仍然有赖于消费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问题是,在去年监管部门加强互联网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京东金融,都不得不面对规模扩张受限、增速放缓的尴尬现实。

附:京东白条过去三年资产专项计划发行情况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去年巨亏20亿,估值1330亿,京东金融改名后路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