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人物小傳:王秀雲:1960年出生,山東省沂南縣青駝鎮人。

從文盲到作家的農家婦女王秀雲,四十歲開始識字,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從認字到讀書,尤其是有了文學創作的夢想之後,把身邊的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小人物牽進小說,十年中,先後寫出了一百餘篇小說(其中長篇小說兩部,中篇5篇,短篇百餘篇)。並有作品發表於《芳草》《鹿鳴》《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當代文苑》《唐山文學》等文學期刊上。出版了《到山裡拾柴禾》《生產隊裡真快活》兩部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小城生活》在2016年山東省委宣傳部、省作協聯合舉辦的“我的中國夢”長篇文學徵文中榮獲三等獎。2017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從文盲到作家——沂蒙農民王秀雲的傳奇故事》為題,報道了其自學並創作的事蹟。央視網,《讀者》《知音》《家庭》等媒體都對其事蹟進行了報道。

其家庭被評為2017年度臨沂市十大最美家庭,2017年山東省最美家庭,2018年5月,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懷揣文學夢的沂蒙農民王秀雲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你要是能上清華,媽媽就當作家。”這是之前流傳很廣的一篇名為“母子間的豪賭”的人物報道。文中,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王秀云為了勸兒子上進,就打賭說,“你要是能上清華,媽媽就當作家。” 後來,兒子劉化楠考上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母親王秀雲也實現了她的文學夢。

報道寫得很傳奇,充滿正能量,許多媒體轉載,不少讀者在朋友圏轉發。可是,這個家庭故事的真實版本遠非如此。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北京,王秀雲的大兒子劉化楠接受文藝之聲記者王菲採訪

曾經叛逆的兒子如今已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留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理工科的嚴謹思維,修正了頗具傳奇色彩的家庭往事:母親如何識字、讀書,再到邁進文學的大門,完全和打賭無關。但劉化楠白描出的那段回憶,卻給母親王秀雲的文學之路,鋪上了一層真切而浪漫的薄紗。

上世紀90年代,大眾娛樂無處不在。當鄰居家看電視、打牌的時候,劉化楠記憶中的一家人卻在那間面積不大的職工宿舍裡,各看各的書。父親劉京科是能說會寫的“文化人”,自己和弟弟也先後學了知識。家裡只有王秀雲不識字,只能聽別人給她唸書,在知識這扇大門的外面,墊著腳,努力往裡看。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王秀雲:作為一個正常人來說,不識字很痛苦,但我的夢想從沒破滅。有天劉化楠和我說,您幹活不容易,我不用你操心,你安心學認字吧。

這次交心讓母親和兒子之間產生了神奇的魔力:正是這一年,18歲的兒子以高分考到了北京林業大學,42歲的王秀雲也正式開始認字讀書。

山東臨沂沂南,距離縣政府不遠的一幢老式住宅樓頂層,王秀雲的家。一晃,跟隨丈夫工作調動,舉家搬進縣城,已經過去20多年了。老房子裡陳設簡單、樸素,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暗漆色傢俱旁邊,一張貼在牆角的《最新幼兒漢語拼音圖》很醒目,那是當初小兒子劉志楠為了幫媽媽學拼音,特意從書店買來的。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王秀雲:我還怕我學不會呢,那時我想看書,認字,可是字典我不會查,劉志楠說你學會拼音,就可以查字典,到時就不用問別人了。我說,我學會嗎?我兒子說,你那麼聰明,你肯定能學會!每次兒子放學回來,我就說,先別吃飯!先教我認字!學拼音嘛,就是反正每次一有著閒空兒,哪怕是在做著飯呢,都想著練寫拼音。

有一件事讓兩個兒子至今印象深刻:有天放學回家,一向樂觀堅強的母親坐在床沿上抹眼淚,哭得簡直就像個“林妹妹”。

劉化楠:我回家以後,看我媽躺在床上,蓋著被子,在抹眼淚,我說怎麼回事兒啊,原來是把《紅樓夢》通篇讀下來以後,自己感動的。

王秀雲:我是過年春天把《紅樓夢》兩本讀完的,讀完以後,我坐在床上哭,一個是因為自己能讀書了,那麼多年都不識字,能讀書了激動得哭了,另外一個是因為,我覺得它是一個悲劇,很感人,很心酸……

丈夫劉京科收藏多年的經典書籍又有了新的讀者——可以說,這部上下兩冊半文半白的《紅樓夢》讀本,讓王秀雲的文學道路起步很高,用丈夫劉京科的話說,這個文學嬰兒的“第一口奶很重要”。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王秀雲和丈夫劉京科在沂南縣城的家中接受文藝之聲記者魏勝利的採訪

“嫁給當官的是官娘子,跟著殺豬的是捋腸子。”這句沂蒙的俏皮話指的是男女成親後的夫唱婦隨。這恰好也是從小想識字唸書的王秀雲嫁給不會農活只愛讀書寫文章的劉京科的真實寫照。

臨睡前肩並肩靠在床頭的閱讀交流,總能焐暖縣城裡寒冷的夜:不識字的時候,丈夫劉京科唸書給王秀雲聽;識字之後,王秀雲更願意給丈夫讀。《紅樓夢》,盧梭的《懺悔錄》、莫泊桑的《羊脂球》《項鍊》,還有各種文學期刊,她都愛反覆誦讀,仔細體味。

蒙山沂水是文學的故鄉,沂南自古盛產文人、詩人,當地人崇尚寫作,很多人業餘從事文學創作,王秀雲的丈夫劉京科就是其中的一位。劉京科、王秀雲喜歡在家中以文會友,因為這會讓他們淡忘生活的不易。

而正是文學打開了王秀雲多年來小心包裹的敏銳的心,也讓她生髮了新的夢想,她不再滿足只是認字看書,一種表達的本能讓王秀雲的文字像蒙河的水一樣,開始源源不斷地講述她所親歷的沂南往事。

西河崖頭,四寶哥在崖頭邊上放牛,我們鑽進莊稼地裡拔草。長莊稼的天,熱得真讓人受不了,汗珠子直往眼裡鑽,辣得睜不開眼。小慧從豆子地走進不遠的瓜地,我知道她想偷瓜吃,但看看在瓜屋裡抽菸的老莊頭,就沒敢下手,走回玉米地繼續薅草。

——《四寶》

這是2008年發表在《臨沂日報》的小說《四寶》片段,也是48歲的王秀雲公開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王秀雲越寫越發現,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文學裡繼續生活。很快,玉枝娘、五妮子、劉小錢、小彭、蘆花。。。成百上千個真實的人物走進了王秀雲的小說。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青駝鎮,王秀雲接受文藝之聲記者採訪

青駝鎮,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曆史的古鎮,青駝寺的銀杏樹歷經千年依然枝繁葉茂,王秀雲生於斯,長於斯,她的小說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原型。

在鎮上,很多人見到她都叫“嫂子”,大家喜歡和嫂子“拉呱”聊天。說著說著,他們也都跟著進了嫂子的小說裡。

站起沒有生意沒有買賣,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依賴在土地上。三年前,他見嶺前那片早已廢棄了的石頭塘,冬天窩雪夏天存水沒有人管沒有人要,就想花些力氣把它填起來,種莊稼或者栽樹。

——《嶺前那片石頭塘》

中篇小說《嶺前那片石頭塘》,講述了莊稼人站起將無人看管的石頭塘經營之後,遭遇一份假合同的威脅後不知如何應付,而跑到縣城找大哥大嫂商量對策的故事。故事裡的站起在青駝確有其人,大哥就是站起的同姓兄弟劉京科,大嫂自然就是王秀雲。

劉站起:

那件事多虧大哥大嫂的提醒。嫂子寫的小說我看了,她講的故事很樸實。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嶺前那片石頭塘》中站起原型劉京站和大哥劉京科

在青駝鎮,很多人讀過王秀雲的小說,她的故事不在單純複述生活經歷,而是通過文學化的手法講轉型中的社會生活,關注鄉土生活中的歡喜和矛盾,在每一個故事裡釋放人性中的善良和真誠。

祥雲飄過仙女墩。仙女墩下的村莊叫牛家河,牛家河莊前有一處荒涼的宅院,那是松枝的家。

大門上的鎖,鏽跡斑斑。門板子的底部讓風雪雨水侵蝕得已經朽爛,用手指輕輕一戳,腐朽的小塊就落下來。

東鄰石匠大嬸回家去拿鑰匙,松枝從大門縫往宅院裡一看,——還沒走進院子,涼氣從門縫裡鑽出來,直往她的眼裡心裡鑽,那涼氣像三九天的冰塊一樣,涼得她眼和心生疼。

——《牛家》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王秀雲和長篇小說《牛家》石匠大娘的原型

石匠家是王秀雲在青駝鎮上最近,也是最親的鄰居。也是長篇小說《牛家》裡石匠大叔和大嬸的原型。現如今,剛過七十的石匠大叔因患多年糖尿病和腦萎縮,行動不便,話也說不清了。石匠大嬸也一生操勞,比實際蒼老很多。握著大嬸的手,王秀雲的眼睛紅了。

每天都在和文學打交道的文學評論家張元珂在閱讀了王秀雲的作品之後說,相比於無懈可擊的精緻文字,更打動他的是王秀雲的淳樸表達。

張元珂: 感染力是文學,文學是以審美感動人,她感染你的部分就是文學,她的這種自信讓她邁進了文學的門檻。王秀雲的文學之路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文學寫作和消費的權利。每個家庭都是一部小說,每個人都是文學創作中的樣本。王秀雲說,在文學這扇大門,她不缺故事,我相信她具有可持續的寫作能力。

王秀雲:我是寫不完,寫不完的生活,社會在發展,生活每天都在發生,故事也在一個個地發生,我怎麼能不寫呢?是不是?

從第一篇小說出版至今,正好十年。十年間她寫了上百篇小說,發表在《時代文學》《鹿鳴》《山東文學》等文學期刊上,並結集出版了《到山裡拾柴禾》《生產隊裡真快活》兩本小說集。

去年,由山東省委宣傳部和山東省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夢”長篇文學作品徵文活動中,王秀雲的長篇小說《小城生活》獲得三等獎,農民業餘作家與專業作家一同獲獎,這無疑給王秀雲增強了創作信心,在文學路上停不下來的王秀雲又開始了下一個夢想:完成30萬字的小說《生產隊》。



臨沂市沂南王秀雲:只上過半天學的農民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