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稀世珍寶——九龍玉杯的故事

九龍玉杯乃稀世珍寶,由白玉做成,長為6公分,寬為4公分,高為3公分,屬長方形,四角各有商龍戲珠,把手也是一條龍,共有九條龍,故稱之為"九龍玉杯"。這件雕琢精細的九龍杯,如果內盛滿玉酒,立即可見有九條翻騰之蛟龍,其實是因為白玉是半透明之狀而顯現,使九條龍活靈活現。景陵的地宮同已開放的裕陵地宮一樣,為9券4門式結構,異常堅固,要想盜掘進去談何容易。但清陵地宮同明陵地宮相比,卻又顯得十分簡單,即地宮入口明顯,就在月牙城內,琉璃照壁下線正中處。

稀世珍寶——九龍玉杯的故事

康熙帝在位61年,活了69歲,開創了康乾盛世,為清王朝積攢了大量珍寶。而且,康熙帝首開皇帝不火化實行土葬的先河(棺葬可以隨葬大量珍寶以填補棺縫)。這就給那些貪心的盜墓賊留下了幻想,認為景陵地宮中一定葬有大量珍寶,於是,發生了景陵盜案。

在驚人動魄的1928年7月那場東陵大盜案期間,景陵地面建築就已殘缺不全,一些木件多有盜損。據後來負責重殮的宗室載澤等記憶,景陵小碑亭周圍柁雲均失,天花板丟失3塊,神廚庫門窗均失,枋檁柱有失落,東西朝房門窗坎框枋全失,東西班房木架全失,牆坍塌,隆恩門匾額失,門扇上門釘全失,枋子天花板全無,隆恩殿石欄有毀,隔扇、坎框、窗欞、天花板全失,神龕全失,佛樓隔扇丟失4件,琉璃門坎框全失,銅缸僅存有1件,寶城明樓的門窗隔扇天花板全失,枋子不全。儘管如此,由於當時的民風還比較純樸,景陵地宮還未發生像慈禧、乾隆那樣的發棺場屍大案。

稀世珍寶——九龍玉杯的故事

可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國共正處在開戰前夕,時局動盪,東陵一帶沉寂了多年的盜匪便又開始活躍起來。這樣,景陵地宮便遭到了滅頂之災。

景陵的地宮同已開放的裕陵地宮一樣,為9券4門式結構,異常堅固,要想盜掘進去談何容易!但清附地宮同明陵地宮相比,卻又顯得十分簡單,即地宮入口明顯,就在月牙城內,琉璃照壁下線正中處。

1945年8月,當地人張某帶許多人來到景陵,在陵院內拆了一大堆磚,也未能進入,於是派出不少人站崗,讓精明強幹的人整整刨了一夜,才得以進入地宮之中。由於正處雨季,地宮內積水很多,當盜匪們來到金券中時,看到許多棺槨。盜賊急切地用斧劈棺時,棺內突然冒出火來,當場燒傷了2個人,嚇得匪徒們四散而去。過了一會兒,看看沒什麼支靜,盜匪才再次進入地宮之中。

稀世珍寶——九龍玉杯的故事

從景陵盜走的珍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康熙帝的殉品“九龍玉杯”了。九龍玉杯為玉質,長方形,高3公分,寬4公分,長6公分,有蓋。玉杯4角各有二龍戲珠,共8條龍,把手為1條龍,合計9條龍。這件十分名貴的酒杯,只要盛滿灑,就可以從杯裡看到9條翻轉的蛟龍,似在翻騰的大海中追逐嬉鬧。傳說康熙年間,楊香武曾3盜九龍玉杯而未果。康熙帝死後,將這件名貴的酒杯帶入棺中。這件珍品後來落入當地一名盜墓者手中,經多方努力工作,這名盜墓者交出了九龍玉杯。可是,時光流轉,九龍玉杯現已不知下落。景陵這次被盜開後,由於一直未封住地宮入口,加之無人管理,以後又多次被“掃倉”,珍貴文物已蕩然無存。

為了打擊盜陵犯,震懾犯罪,我黨和政府極為重視這次盜陵事件,派出專門幹部處理此案。那些盜陵案犯紛紛落網,其中,有6名重犯被遊行於市之後,押往景陵大碑樓,執行槍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