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親生骨肉弘時?

炒米視角


首先 ,雍正帝與他的老子康熙帝的心術是完全不一樣的。康熙帝在世的時候就因為一個太子問題爭的是你死我活 ,那是康熙帝的以“仁”治天下 ,沒有讓兄弟之間產生自相殘殺的發生。

所以在康熙帝臨終的最後一刻時候,一再叮囑四阿哥胤禛,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們,所以即使即位後的雍正帝,在廉親王允禩搞的八旗議政鬥爭那麼激烈,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馬上就想到了康熙的遺言,沒有弒殺自己的兄弟。
(圖片來自網絡)

在雍正帝即位後,對他的兒子弘時(皇三子,乾隆帝的同父異母哥哥)起初是相當信任的,雖然弘時年少輕狂、放縱,雍正帝的初衷還是非常喜歡這個兒子的。

由於受公開秘密建儲太子皇權傳承的影響,加上康熙晚年的儲位之爭,極大的吸引著弘時對皇權的嚮往。

第一次讓雍正帝對弘時失望的是祭奠宗廟的時候,弘時出言不遜的為八爺黨喊冤,側面的為八阿哥允禩說情,被雍正帝訓斥之後,其父子關係開始惡化。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另外,弘時還是在雍親王府的時候,已經成人,耳染目睹了康熙帝的廢太子過程的殘忍經歷,那時弘時就與八阿哥允禩就有一定的好感,所以在雍正帝清洗八爺黨的時候,無疑弘時受到了牽連。

據記載,雍正帝在登基之後的三個多月,雍正帝的秘密建儲就洩露了天機,原因是康熙帝的週年忌辰,雍正帝派了年僅十三歲的弘曆代替雍正帝前往,而不是已經成年的弘時,這個意味深長的舉動是在明白的告訴世人這個代替人即是未來的皇上。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民間的猜測及流傳甚廣的原因是“站隊”的錯誤,這就與其父親的矛盾加劇,對於弘時話裡話外直至父親不顧手足之情,迫害幾位皇叔,就此,雍正帝勃然大怒的說弘時是“言行不放縱不謹”的革去宗籍。

還有就是雍正帝初登帝位,科舉的考題洩露一事,既利用了張廷玉的弟弟,又想培養自己的私人勢力,最終沒有想到其父親的手段如此強硬,不但殺了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還讓雍正帝看透了弘時的野心。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弘時原本好好的一個前程,處處揣摩父親雍正帝的心意,使雍正帝最終以“才智不足、尚可教誨、然此子心懷異志、侍君不忠、對父不孝、則斷不可留”賜死。

雍正帝的這一舉動,恰恰與其父相反,當雍正帝在心裡默認了弘曆為儲君的時候,一定要為未來的皇帝掃清障礙, 免得最後禍起蕭牆,避免產生帝位之爭而兄弟殘殺,為弘曆既後來的乾隆帝做好了打算。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留言必回覆!如果喜歡請你抬起您的小手留下您的墨寶不勝感激。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


日堯居


先要糾正一點:弘時並不是雍正皇帝殺死的。準確說,他是被雍正逼死的。

弘時與雍正積怨已久,而且是父子之間互相怨恨。

弘時對雍正的怨恨,來自皇儲之爭。

弘時雖然是三阿哥,但實際上是雍正的長子——因為雍正的前兩個兒子都夭折了。再則,弘時的生母是雍正的側福晉。綜合這兩點,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弘時是很有資格競爭皇儲之位的。

可事實上,弘時很早就被取消了這個資格。原因是,他有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弟弟弘曆——也就是日後的乾隆皇帝。

弘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地位低下,只是一個侍妾,名號是“格格”。

不管是論長幼順序還是論生母地位,弘時都要勝弘曆一籌,按說,他應該是皇儲的首選。可是,弘曆自小就獲得了包括康熙和雍正的偏愛。連大臣們都知道,日後的皇帝肯定是弘曆。

如此一來,被排除在皇儲之外的弘時難免心中不平衡,對雍正產生怨恨。

當然,雍正對弘時也充滿怨恨。這怨恨,來自弘時的“胳膊肘往外拐”。

大家都知道,雍正和自己的兄弟們關係惡劣(十三爺除外)。雍正登基後,開始大肆報復、蹂躪這些親兄弟。

對於雍正的做法,弘時很不以為然,背地裡甚至公開批評。這讓雍正很不爽。

更過分的是,弘時與自己的八叔胤禩走得特別近,關係親密。而雍正最痛恨的兄弟,正是胤禩。

於是,雍正在惱怒之餘,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弘時過繼給胤禩。

雍正的潛臺詞是:你不是跟胤禩關係好嗎?那好,你去給他當兒子去吧。

之後,雍正還覺得餘憤難消,就加大了懲罰力度:把弘時從皇室的宗籍中清除了出去。

自古以來,“削籍”都是大事,這相當於被祖宗拋棄了。

被削籍後不久,弘時就病死了。


趣談國史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他在位期間非常勤勉,在改革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康熙讓清朝的國土穩固,而雍正則讓清朝在經濟上更加富足。

雍正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他對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們卻毫不手軟,甚至不惜痛下殺手。

雍正皇帝沒幾個子嗣,前兩個兒子早夭,弘時是第三個兒子,也是雍正當時的長子。但最終繼承雍正皇位的卻是第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為什麼雍正的長子弘時在24歲就神秘消失了呢?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對於弘時的記載只有簡短的十一個字:

“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

按常理來說,一般皇帝的長子史書上對他的記載會比較多,活了24歲也應該發生了不少故事,但弘時的紀錄在正史中卻很少出現,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以至於民間傳言是雍正殺死了自己的親骨肉弘時。

不過通過查閱史書我們還是能夠窺見一些端倪,乾隆念及與弘時的兄弟情義,他重新把弘時納入到玉牒中,而且還加上了弘時兒子永坤的名字。如此看來,弘時並不是早死無嗣,而是被雍正從皇家玉牒中剔除並殺害了。

在《清高宗實錄》中有乾隆對弘時的評論:

三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

按照乾隆的意思,那就是說雍正的第三子弘時年少無知,為人非常放縱。“行事不謹”乾隆說得很含糊,但可以判定,這是讓弘時最終被雍正殺的真正原因。

“行事不謹”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諸多歷史學者查閱史書推測,弘時被雍正除名殺害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在剷除八爺胤禩的時候站錯了隊。

雍正自己就曾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悲劇事件,所以他在立儲方面非常小心謹慎。在當時諸多皇子當中,小兒子弘晝身體太過於孱弱,讓他繼位不現實。所以最合適的繼承人選還得從弘時和弘曆當中產生。

由於在這兩個兒子當中,雍正更偏愛於弘曆,弘時作為長子肯定心慌,為了爭奪皇位,他選擇了和八爺胤禩站在一起,想借助胤禩的力量奪取皇位。

在臺北故宮意外發現的雍正聖旨中曾寫道:

已將允禩治罪,掣迴帶子,從玉牒除名。弘時既於其為子,不能不掣弘時之帶子。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把胤禩象徵皇族身份的黃帶子沒收,從玉牒中除名。既然弘時站在胤禩那邊,所以雍正把弘時過繼給胤禩,並沒收了弘時的黃帶子。

也就是說,弘時為了爭奪皇位,他不惜站在了和雍正作對的胤禩這邊,幫他做一些謀逆的事情。雍正當然不能容忍,一怒之下將弘時除名,既然胤禩謀逆必死,那弘時的結局也是一樣,所以弘時也就在24歲的時候銷聲匿跡了。

其實弘時只是帝王之爭當中的一個犧牲品,既然雍正更喜歡弘曆,就算弘時不選擇站隊,他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弘時的行為正好給了雍正一個廢立的理由和藉口,為了扶持弘曆,雍正不惜殺掉弘時也絕不手軟。因為雍正知道,在繼承人的廢立上必須要當機立斷!

我是醉愛談歷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創歷史知識和觀點,歡迎點評和關注。

醉愛侃足球


記得《雍正王朝》有個情節:

在十三爺臨終前,雍正傷心欲絕,而十三爺講到,“自己已無法再幫四哥,以後的江山社稷怎麼辦?”雍正說,“以後以後弘曆能延續自己的改革思路!”十三爺又說,“關鍵是能不能保證弘曆順利登基!”雍正大驚失色,問誰可能造成威脅!十三爺說,“弘晝基本上不會,但是弘時好像最近和八哥走的近,但願他不會!”雍正頓時冷汗直冒!


可以看出來,雍正內心最在意的是:他的新政能否繼續持續推行下去!

最得力助手十三爺積勞成疾,油盡燈枯,自己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他的新政必須要有一個執行者推行下去,才能保證江山穩固!而雍正心裡的這個繼承人早已世人皆知: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

幾個兒子裡面,弘晝最善於偽裝自己,裝瘋賣傻,不求皇位,只求明哲保身!而弘時剛開始也沒有這方面的心思,後來卻受到八爺的挑撥,導致他對皇位產生了一些幻想!最終,他就產生了一些極端的行為!

《雍正王朝》呈現的是弘時在弘曆辦差的路上對其進行刺殺,沒有成功,而被雍正發覺!最終,雍正在列祖列宗的牌位面前,逼得弘時自殺!


《雍正王朝》雖然精彩,但只是小說改編而來,畢竟有人為的藝術加工!實際歷史上,雍正到底有沒有處死弘時還是個謎!但是,弘時確實受到嚴厲的處罰!主要的原因有幾點:

第一,對皇位產生了幻想,甚至想謀奪皇位!這是雍正最忌憚的!

第二,和八爺胤禩有所勾結!導致被牽連!

第三,行為放縱,不聽管教!這是他的性格造成!

第四,和雍正的關係惡化,分歧越來越大!導致雍正對其非常失望!

所以,弘時有很多的不應該,最不應該就是和八爺有所勾結,因為八爺付雍正的感覺是如鯁在喉,而他和八爺交好必然導致雍正和他關係惡化,最終難以調和!

《清史稿》對弘時的死記載是一筆帶過,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很多!

《清史稿》“皇子世表”載:“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該書“列傳”中,對弘時的記述只是一筆帶過:“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實際上,雍正皇帝雖然急躁,猜疑心重,但他也是一代明君!他像所有帝王一樣,極其重視生前身後的聲譽與評價!像他極想置允禩、允禟等人於死地,但又要千方百計通過眾臣之口道出,他試圖扮演一個被動的角色,而不是主動除掉他們,這樣就是希望減少後人的議論詆譭!所以,殺掉自己的兒子,更是他所大忌,他怕世人的議論,所以避之唯恐不及!姑且不論父子親情,即使從他的聲譽名聲考慮,他也難以做出殺子的決定!更大的可能就是處罰或者圈禁,而如果在處罰的過程中死去,那又是意外的事件了!







忠肝義膽嶽老三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其實雍正殺子也是歷史上的傳說,並沒有正史證明。正史關於弘時的介紹很少,結局也只是說被他的父親雍正削去了宗籍貶為平民,攆出宮去早亡。雍正為什麼要如此對自己的兒子,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雍正也是一個可憐人,他非常的沒有安全感。高高在上的龍位是包括雍正在內的所有皇子都覬覦的東西,所以也就有了著名鼎鼎的“九子奪嫡”的故事,結局自然就是雍正成功的當上了皇帝。但他不是嫡子也沒有先皇的冊封書,登上這個皇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順,而且他的母親也不希望他登上皇位,一輩子沒有接受雍正的冊封一輩子沒有當太后也一輩子沒有住進慈寧宮。所以雍正對自己的皇位就變得格外小心,格外敏感,他不喜歡外界的議論,也總是想盡辦法除掉可能篡位的兄弟。


皇帝登基後一般都會立太子,而且太子的人選多是立長子,這時候三太子弘時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弘時是雍正在王府時的側妃,跟隨雍正多年而且母家也比較有地位,所以弘時也是一直是太子的熱門人選。 弘時自己也幹了很多荒唐事,他可能也是古代唯一一個通過賣考題來賺錢的皇子,貪圖一時的小利益也讓他吃了大虧,他被八王抓住了他透露考題的證據,然後只能成為八王逼宮的幫手。八王最後被抓到了宗人府,而雍正也對弘時有了更大的意見。雍正本就不太喜歡弘時,剛登基時久久不願意級太子也是因為不想讓名正言順的弘時上位,弘時在幼時便和八王關係走的近,他擔心以後會生出什麼事端,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所以看淡和八王一起逼宮的弘時,雍正已經徹底心涼涼,便直接把弘時劃到了八王的名下做兒子,八王因犯罪被貶斥的時候他的兒子自然有連坐之罪也就成了庶人。


關於弘時的後果眾說紛紜,有人說他被貶斥到民間以後雍正便找了個機會除掉了他,給了他一碗毒藥讓他自己瞭解了。但這種可能比較小,畢竟害自己的兒子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即使是高高在上的雍正也是人父,而且弘時已經十分的落魄,對他的影響也不會很大了。還有人說弘時得了抑鬱症,然後不久便身亡了,這個可能還是比較大的,畢竟從雲端跌落谷底的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而且古代也沒有現在這樣疏導緩解的機構,虎落平陽被犬欺,可能弘時也是受了不少委屈受了不少刺激。


弘時的故事給我們上的最大的一課便是隱忍,如果弘時當時對雍正抬舉弘曆甚至扶弘曆上位的消息忍了下來,也許還有轉機但不至於會落得被逐出宮門的後果。要知道他的父親當時也不是正統,最後堅持到最後不也成了天子麼。


尚武菌


慚愧!沒認真看過《雍正王朝》,但我看過甄嬛傳。

不管是《雍正王朝》還是《甄嬛傳》,弘時都是被革除黃帶子後自殺的。


《甄嬛傳》中,弘時是宜修皇后的義子,弘曆是甄嬛的義子,弘時和弘曆鬥爭,實際上容在皇后和甄嬛的鬥爭中。

《甄嬛傳》中,弘時被廢的原因有兩條。

1,弘時勾搭雍正的嬪妃,雍正為了保護弘時,忍痛殺了自己的女人,但對弘時已經心有芥蒂。

2,弘時在祭典中要求給八爺黨平反,觸及雍正的底線。雍正把他過繼給八爺允巽當兒子,後來直接革除黃帶子廢為庶人。


好無前途的弘時,只能用自殺讓自己的後半生不要太恥辱。

事實上,雍正一開始就不喜歡弘時,弘時根本沒有機會成為儲君!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宣佈秘密建儲的決定時,卻以“諸子尚幼”為理由,認為不可舉行(公開)建儲。當時弘時已20歲,絕非幼齡,況且其子,雍正帝的長孫永珅(生於康熙六十年七月,逝於雍正二年正月),也已3歲。雍正帝的上述話語,透露他在考慮皇嗣人選時,實際上已將弘時排除在外了。



這個問題應該很好理解,因為雍正繼位前已經成年的弘時,早已經卷入了九子奪嫡的鬥爭中。

九子奪嫡中,與雍正血緣最近的允題加入了八爺黨,因為八爺確實是最有希望的儲君。這是年紀上成年但政治上幼稚的弘時,肯定是隨大流加入八爺黨了!

這樣,就不難理解後來雍正的一系列行為了!

但是雍正也確實沒有殺自己的兒子,《大義覺迷錄》的曾靜羅列雍正罪名時,各種捕風捉影的罪名都進去了,唯獨沒說“殺子”這一項。



這麼說,雍正比起自己的祖爺爺努爾哈赤還是有一點人性的。老努殺兒子褚英時,可是一點都沒有手軟啊!


歷史知事


此事還沒有定論,不是出自正史。


雍正在位13年,工作上認真,甚至後宮都無暇去,或許是太操勞,把身體熬壞了,反正是他的兒子們不多,剛剛湊夠兩位數——10個。但是他的兒子們未長到成年就去世的就有6個,在歷史上記錄為“未齒序”。



此時,雍正健在的兒子有:

  1. 三子弘時,其生母齊妃。
  2. 四子弘曆,即清高宗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3. 五子弘晝,和恭親王,生母純愨皇貴妃。
  4. 六子弘曕,果恭郡王,生母謙妃。

雖然弘時是老三,但是由於上面的兩個哥哥已經早逝,這就給了他很多遐想,同樣也是瞎想的空間。因為他是實際上的老大了。

但實際上,弘時雖然是名義上實際的老大,在方方面面上他都而且遜色於弟弟弘曆。

在出身上,弘時是庶出,弘曆是嫡出,嫡出和庶出這身份上可是天壤之別。有嫡立嫡,這是必然的,除非嫡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從品行上,弘時放縱不羈,品行不端,而弘曆很討人喜,聰明,少年成熟,一十二歲起,就被爺爺接到身邊親自撫養。從這層面上說,弘時更是徹底輸了。



在人脈上,雍正元年,祭祀大事,雍正都沒有親自去,去的是弘曆,代表父親,就說明了弘曆是得到爺爺和父親兩輩人的喜愛的。

雍正帝繼位初始,雍正為弘時擇良師一事,說明了一個父親的用心良苦,雍正期望或許以後弘時會有所長進,向善向好,幡然醒悟,使父子關係得到改善。

而弘時呢,因為人太能作,又看不清形勢,不知道誰是真正的老大,不是努力去討父親的喜歡,而是一看父親不喜歡自己,轉而去抱別人的大腿,此人就是他的八叔允禩。

允禩是誰?那是弘時其父的眼中釘肉中刺,不共戴天的敵人,是“阿其那,塞斯黑”,豬狗不如的人。是和父親曾九王奪嫡的敵人之一,你說弘時這不是自找死不可活嗎?找誰不行,非找這位?

雍正二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弘曆第二次"祭景陵"。至此,弘時對儲位的幻想已完全破滅,在怨恨與嫉妒心理的作用下,更倒向了自己的八叔,彷彿他才是他的親爹,弘時真是傻的傻到了極致。

從實質上看,雍正帝與弘時的矛盾,具有維護或削弱皇權的性質,為皇權所不容。



雍正四年,康熙勒令弘時去做允禩之子,從此事可以看出,此時父子已經恩斷義絕了。不然,雍正怎麼會把兒子弘時推出去,送到敵人的懷中去?

《清史稿》記錄:弘時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雍正五年八月,弘時死了,時年二十四歲。而到了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後,又追復弘時的宗籍。

雍正四年(1726年)八九月間,允禩、允禟已先後故去,在一年以後,因為威脅已經過去,雍正還會對自己的兒子弘時不依不饒,下令將他處死嗎?不大可能。

在皇室中,父子反目,兄弟反目,甚至相互仇殺的血腥場面也是見怪不怪了。雍正先與兄弟們不睦,又與兒子弘時反目,心中的苦估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歷史漫談君


沒有任何清朝史料記載雍正殺了弘時,所以不能這樣說。

弘時本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的三位兄長弘暉、弘盼和弘昀,分別是八歲、三歲和十一歲時夭折了,其中老二弘盼因為太小就沒被列入兄弟序列,所以弘時排行第三,人稱三阿哥。實際上成為了雍正帝的長子。

但是,這麼一個重要的人物,在史籍上卻記載很少,特別是關於他的死亡,更是在正史裡面說的很簡略,比如《清史稿》 “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皇子世表》記了筆他的死:“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

只是在《清世宗實錄》有段話,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剛剛繼位,就下旨:從前三阿哥少年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做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正史史料提到他的死因。

還有個反證,雍正七年頒佈《大義覺迷錄》,那時弘時已經死了,但其中記載曾靜的指責:

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但卻沒有“殺子”。


歷史有妖氣


敢為社稷吞骨肉,最是無情帝王家。

寧背噬子千古名,免遭後世禍蕭牆。

從歷史文獻及電影電視劇中可以看出:

其一,弘時不識時務,種種跡象表明雍正不可能把社稷交付於他,已把弘曆作為繼承人,但是他時長爭寵,而且心術不正,勾結外人作亂。並且暗殺其兄弟弘曆,其行已觸及雍正底線。殺他才能保證弘曆性命,同時還能鎮住其他由此想法的人。從而為弘曆掃清統登大寶的障礙。

其二,雍正登基之後,除老十三忠心輔政,其他兄弟處處使拌,妄圖顛覆他統治,不得已對他們進行了處理,兄弟相殘誰能忍做,但是為了社稷不得不做。雍正明白不能讓後世之君重走他的老路。更為大清社稷的穩定。

其三,雍正想名流史冊。這是雍正內心之想,其父留千秋功業,自己也要有所作為。所以在政時誅殺兄弟,穩定時局,誅殺親子,為後世大清社稷 穩定,甘留罵名。

敢為社稷留罵名,勤政治國百世興。


鬱悶的白開水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在現存的所有史料中,都沒有雍正處死親生子弘時的記載,當然雍正皇帝做為大清一代帝王,即使親手處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斷不會讓史書記載流傳後世的!但我們基於歷史史實考慮,看看雍正皇帝到底處死弘時沒有。

雍正四年,弘時被雍正皇帝過繼給了已經獲罪被圈禁的廉親王胤禩,具體原因按照《清史稿》的記載,是“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具體原因就是弘時看不過雍正皇帝對待皇室兄弟的冷血手段,多說了幾句話才被雍正皇帝嚴厲懲處。

廉親王胤禩作為雍正皇帝昔日的政敵,雍正皇帝登基後,他更是帶領黨與成員處處和雍正皇帝作對,才落得一個被削爵、圈禁的下場。這樣一個處處掣肘、作對的親兄弟,雍正皇帝心涼,自己的親生兒子竟然替別人說,雍正皇帝的心更涼,所以弘時被處分也在情理之中。

雍正四年,胤禩死於禁所。而弘時是在雍正五年才去世的,既然胤禩已經去世,雍正皇帝還有必要動手處死親生子嗎?弘時去世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父皇嚴懲甚至失去皇子資格的弘時,抑鬱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