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1892年2月4號,《紐約時報》報道了,一件讓世界關注的新聞: 中國光緒皇帝開始學習英語。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光緒皇帝

一、一則新聞的背後

新聞如下:

今年二十歲的大清國皇帝陛下(在大清國,人民稱他為天子),目前正由兩個受過英美教育的北京國子監學生負責教授英語,而這件事是由光緒皇帝頒佈詔書告知全國的。

皇帝陛下學習外語這一消息,真讓此間人士感到意外,他們甚至懷疑這是不是真的,美國人將其稱為大清國曆史上的最大變化,並欣喜地認為這種變化,將在今後若干年裡對整個帝國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可能進一步打開保守封閉的枷鎖,將大清帝國帶入人類歷史的前沿,總之,這種進步將超越過去五十年變化的總和。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律勞卑

二、“律勞卑事件”,引發的海戰

皇帝學英語,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頭一回。跨出這一步是多麼不容易,這可以從19世紀中國人對待英語的態度變遷中看出來。

在19世紀的頭40年,中國人對西方人和英語是極為鄙視的。當時中國人稱西方人為“番鬼”“紅毛鬼”,在譯名中常常故意將西方人醜化,以示蔑視。一件偶然發生的“律勞卑事件”,改變了歷史。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虎門海戰

1834年,英國政府委任的首任駐華商務監督LordNapier來華。按英方要求,LordNapier應翻譯成拿皮爾勳爵,但是中方將之譯成律勞卑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實際上,LordNapier在英國有高貴而顯赫的身份,他是蘇格蘭貴族,1823~1832年為英國上議院議員,是政治家和外交官。他被委任為駐華商務監督,擔負重要使命來華,加上在英國的高貴身份,使他到廣州後不能按以往英國商人在中國官方面前的卑微身份行事。特別是當他知道其名字被譯成帶有貶義性質的

“律勞卑”及這一譯名的中文內涵後,非常不高興。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LordNapier感到自己和大英帝國的尊嚴受到了傷害,與兩廣總督盧坤交涉未果,反被驅逐,於是派出三艘軍艦向天朝示威,與中方在虎門發生激烈炮戰。但他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非常鬱悶,加上天氣潮熱,染上瘧疾,於當年10月在澳門病逝,時年47歲。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律勞卑”

三、清朝派人學習外語

在外交中吃了虧,清廷才知道外語人才的重要性,須知外交無小事,保護國家利益就必須先準確掌握外語。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同文館

為此,1862年清廷決定在京師設立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但是,同文館招生很困難。基於固有的儒家傳統觀念,學洋文等於是向洋人投降,無疑是儒學敗類、名教罪人,所以漢人都不願學。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同文館學生

同文館招不到學生,只好從八旗官學中挑選了10名學生入同文館(其中便有給光緒皇帝當英語老師的張德彝),給予優厚待遇,但“許多人連公開承認他們是同文館學生的勇氣都沒有”。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翁同龢師傅

四、艱難的轉型

 直到1891年,20歲的光緒皇帝決定學習英語的時候,他的翁師傅仍用“傷哉”兩個字表明自己的態度,而這個態度在當時的士林是頗有代表性的。皇帝屈尊紆貴學洋文實在是對傳統的一種挑戰,對他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當然,支持者也有,如李鴻章等,但畢竟是少數。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對於光緒皇帝學英語,一些國外媒體評論:“皇帝屈尊學習外語,是因為他和他的政治顧問們都認為,死死保住三千年前就形成的‘老規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應對當今列強,必須改變國家制度。”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光緒皇帝非常用心地學英語,在1903年前後,皇帝的英文水平已經很不錯了,對西方文明也相當瞭解。

“律勞卑事件”與光緒皇帝學外語

同文館

從“律勞卑事件”到皇帝學英語,19世紀中國的轉型之艱難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