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希特勒是奧地利人,為什麼成為德國的元首?德國人不會有意見嗎?

和風漫談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布瑙鎮,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奧地利人,但是他也是個地地道道的日耳曼人,這為他加入德國籍提供了基礎。

大家都知道希特勒是個種族主義者,其實他並不是在從政後為了迎合民粹才成為種族主義者的,在他年輕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因此他痛恨民族複雜的奧匈帝國,嚮往以日耳曼為主體民族的德國,所以在1913年希特勒移居到德國慕尼黑,但是他沒有獲得德國國籍。

之後希特勒開始了他艱難的入籍之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向德國巴伐利亞國王寫信,請求加入巴伐利亞陸軍,國王同意了,隨後希特勒參加了伊普爾戰役和索姆河戰役等戰役,在索姆河戰役中希特勒受傷,之後被授予鐵十字勳章,這些經歷和這個勳章成為了希特勒以後從政的資本。

經過一戰後希特勒仍然沒有德國國籍,但是他被德國情報部門看中,讓他潛入當時的極右政黨德國工人黨,可是沒想到,希特勒以自己出色的口才被黨首看中,成為了工人黨的核心。之後希特勒借助德國工人黨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之後工人黨也改名為納粹黨。

1923年。希特勒因參與暴亂被判5年,一年後假釋,巴伐利亞政府想把驅逐回奧地利,但是奧地利不要這個麻煩製造者,希特勒則順勢宣佈自己放棄奧地利國籍,之後的7年希特勒以無國籍人士在德國生活,無國籍的身份並沒有妨礙他繼續從政,他反而名氣越來越大,但是沒有國籍,他無法在德國擔任公職,1932年在納粹黨人特拉格斯的幫助下,他取得布倫瑞克州議會議員身份,從而取得布倫瑞克州的公民身份,也正是取得德國公民的身份。

取得德國公民身份後,希特勒在德國任職的法律障礙被消除,他憑藉自己出色的演講和興登堡的信任最後在德國上位,興登堡死後成為德國元首,之後希特勒吞併奧地利,使自己德國元首的身份更加名正言順。希特勒一戰參戰的經歷和自己出色的演講而且是日耳曼人消除了德國人對他的意見。


司馬長史


普魯士軍官團(古代的條頓騎士團)對「奧地利下士」希特勒的確存在隔閡。因為奧地利雖然也是德意志地區的日耳曼人,但它類似一個「外藩」,總感覺不是自家兄弟。具體可以這麼說:

一,日耳曼的「諸夏」與中原

日耳曼人有二十餘部,其內部也存在小圈子,交替興衰。第一波興起的是法蘭克部,第二次興起的是薩克森部。薩克森周邊有一個緊密的小圈子,包括勃蘭登堡、巴伐利亞、黑森、美因茨等,這個小圈子可以類比為我們的「中原」,也就是【德意志地區】。

奧地利雖然也屬於日耳曼人的「諸夏」,但不屬於中原,因為它總是吃裡扒外,跟外人搞在一起,有時候還反過來壓制中原袍澤,類似我們古代的「秦、楚」這類受到夷狄影響的邦國。

二,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地區

普魯士公國是「條頓騎士團」在二三百年裡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成果,一般來說決不允許外人染指。雖然騎士團成員來源於日耳曼各部,但核心還是德意志地區。這就相當於中原各國的十八路諸侯雖然也有馬騰、韓遂,但終歸隔著一層。

希特勒作為出身奧地利的騎士,普魯士軍官團讚賞其勇氣和意志,但也覺得此人畢竟是外人。希特勒出任元首,就相當於奧地利小騎士做了條頓騎士團團長,大家出於團結,表面上尊敬而已。像龍德斯泰特、曼施坦因這些人,對希特勒就是這個態度。

普魯士軍官團在資本主義時代統一了德意志(中原),但還剩下一個奧地利外藩沒有搞定。希特勒真正確立其權威,就是搞定了奧地利。自此,普魯士軍官團才開始真正尊重這位團長。

搞定奧地利,是德意志最終造成統一的標誌,相當於我們這邊建立了中原王朝,剩下的事,就是統一「諸夏」,把日耳曼人整合為一體,再進一步想象,則是統一雅利安人。


歷史咖啡


題主對歐洲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沒有搞明白,一個奧地利人在德國當首相,相當於一個湖南人在湖北當省委書記,更何況古代的歐洲有著複雜的皇室聯姻關係,德國人去英國當國王,葡萄牙王子去巴西當皇帝,德國女人去俄國當女王,所以自古以來這種事情就不新鮮。

換個說法,你可能更明白一些,劉邦是沛縣人,跟著項羽打天下之後,項羽將他封道了漢中做王。在當時他們可沒有一個國家的概念,項羽心目中的天下與現在歐洲的各國情況差不多。

再舉個例子,拿破崙將他的哥哥弟弟兒子都封成各國國王,但他們都是法國人。拿破崙手底下的一個將軍,還被瑞典人請去當國王,子孫一直綿延至今。

更何況奧地利和德國本來都是日耳曼民族,一戰過後,奧匈帝國被分解成為很多個國家,而奧匈帝國的母體奧地利國力已不足以前的五分之一,這也會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奧合併創造了歷史條件。


大肥狼ing


“一個奧地利人最後竟成了德國的領袖,甚至還指揮德國人發起了一場目前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

相信很多人對於希特勒“反客為主”的人生軌跡都存有疑問:德國人怎麼會允許一個外國人成為自己的領袖並且還發動與世界為敵的戰爭呢?這裡我們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德國和奧地利的歷史淵源。


瞭解的朋友應該知道,奧地利自中世紀崛起後一直都是歐洲列強之一,直到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繼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實力才被逐漸削弱。

我們都知道,納粹德國曾使用過“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稱號,而這完全是為了尋找一個看上去順理成章的傳承,所以便沿襲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和第二帝國(普魯士)。

而所謂的“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在當時只能說是一個“架空皇帝,諸侯割據”的勢力聯盟,此時包括奧地利和普魯士在內的多個公國都被囊括在神聖羅馬帝國版圖裡,此時帝國中最強的則是奧地利。


但隨著奧地利等國在1805年組織起來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敗於拿破崙後,奧地利威信掃地,彼時的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於次年退位,神聖羅馬帝國也隨之宣佈解散。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德意志各個邦國實際都屬於法蘭西控制。

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後,各方商議後又組建成立了一個“德意志聯邦”(奧地利帝國),仍然由奧地利掌舵。但自此以後,聯邦內的普魯士和奧地利就開始了經久不衰的勢力紛爭,並在經歷了幾次戰爭後由普魯士控制北德意志聯邦,戰敗的奧地利和匈牙利形成了奧匈帝國。

緊接著,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依靠普丹戰爭、普奧戰爭以及普法戰爭完成了對北德意志聯邦和巴伐利亞的統一大業,德意志帝國正式形成,即德意志第二帝國。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奧地利和普魯士(德國統一前的主要國家)歷史上都曾屬於德意志聯邦,而此處的“德意志”主要定義的是民族構成,即德意志民族是奧地利和普魯士的民族主體,而這也是奧地利出生的希特勒能夠成為德國元首的主要原因。

其實就是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同宗同源同民族,只不過因為歷史原因分裂了。我們身邊最類似的例子可能就是緬甸的果敢自治區,雖說是果敢族,但其實同屬漢族。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不是這麼說的。

首先,希特勒出生於奧匈帝國,雖然不是德國國籍,但同屬德意志民族,語言風俗接近。

其次,希特勒在一戰爆發後沒有選擇加入奧匈帝國軍隊,而是上書德意志皇帝威廉並得到允許加入德軍,一直擔任下士。一戰結束後,希特勒輕鬆獲得永久居留權,1931年獲得德國國籍。

顯然,既有相同的文化,民族,血統,又有名正言順的德國國籍,德國老百姓為啥要質疑希特勒的領導資格?


四川達州


不論普魯士還是奧地利,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而神聖羅馬帝國又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後來說普魯士國王統一了德意志建立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但這說法嚴格來說不十分確切。因為奧地利和捷克也是大德意志的一部分,第二帝國並不包括他們。所以希特勒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後,首先的目標是真正統一大德意志。這才有了當德軍進入捷克和併吞奧地利時民眾夾道歡迎的場面。因為從廣義上來說,他們都是大德意志民族,再向上捯都是當年查裡曼大帝的子孫,都是日耳曼人。


揮劍決浮雲6


希特勒做為奧地利利人能成為德國元首是因為首先他是個德意志人,奧地利與德國曆史上同為德意志民族只不過因為宗教與貴族的歷史原因才分成了兩個民族。

希特勒在一次大戰中作為外藉志願兵在德軍中服役已經獲得了永久居留權但他獲得德國國藉卻是在1931年,因為他由政敵因為他的國藉問題已經在德國國會提出議案要求驅逐他。於是德國布倫瑞克地方納粹黨的政府官員聘請他為政府顧問並給與了他德國國藉,所以他才能在1933年成為了德國的總理。


用戶夏天的風


奧地利俗稱小德意志,因為佔其人口絕大多數的是德意志日爾曼人。當年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在統一德國的戰爭中曾把奧地利也納入計劃,後來因各種利益原因而沒有成功。奧地利人與德國人有天生的親近感,在文化語言方面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知道歐洲的古典音樂以德奧為代表,產生了很多大師級音樂家。即使是在二戰初期,德國併吞奧地利也沒有在奧地利產生多少牴觸情緒,相反當德軍出現在奧地利境內時奧地人夾道歡迎。相同的民族文化互相就不會產生排斥情緒,因此希特勒在德國當上元首也沒有什麼奇怪的😊


沙地人家


自古歐洲南人尚奢,北人尚儉。腓特烈大帝是北人南心,希特勒則是南人北心。雖說是南人北心,但希特勒可謂公關天才,以前的普魯士人沒有注意到宣傳的重要性。希特勒注意到了,將哈布斯堡那套奢侈的儀仗用在宣傳思想上,比如設計漂亮軍裝,舉行盛大集會遊行,建宏偉建築。而這些盛大奢華的宣傳很能迎合當時年輕人的心理


北漂叔叔


二戰就是一個格魯吉亞人帶領著蘇聯打敗了一個由奧地利人帶領著的德國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