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胡錫進“選擇性複雜”vs賈樟柯“真話正能量”

月黑風高夜,高手對決時。

9月24日00:18,《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微博評價了賈樟柯的新片《江湖兒女》,稱電影“充滿了負能量,看得讓人難受。”“別被《江湖兒女》這個名字騙了,那是個用灰暗鏡頭講的好人不得好報的平庸故事。”這條微博已經刪掉。

9月25日23:48,賈樟柯髮長文微博回覆了胡錫進,針對胡錫進的觀點作了十二條解釋。

胡錫進“選擇性複雜”vs賈樟柯“真話正能量”


很快,今天下午13:18,胡錫進也發了一長段微博再作回覆,表達自己不該靠片名看電影,賈樟柯說的自己都接受。

胡錫進“選擇性複雜”vs賈樟柯“真話正能量”


《江湖兒女》自上映以來,口碑呈兩極分化,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也很正常。只是不喜歡的那波觀眾的理由,還是那麼常見。

第一波罵聲首先來自於對於廖凡飾演的“斌哥”是始亂終棄的渣男,趙濤飾演的“巧巧”不該當聖母的批判;對於賈樟柯拍不了黑幫電影的批判;對片子的“土”、壓抑、“笑不出來也哭不出來”的批判。

總結一下,一波是用道德的標準對藝術電影進行三觀審判,另一波則是用政治導向來對創作者做誅心之論。藝術電影在中國的輿論壓力莫過於此。


胡錫進“選擇性複雜”vs賈樟柯“真話正能量”


觀眾有沒有表達“不喜歡”的自由?有;導演有沒有回覆“不喜歡”的自由?有。

文藝片的待遇大多如此,可但凡對賈樟柯有一點了解,但凡在進電影院前看到了電影的海報,心裡會很清楚電影的調性。

一個專注於記錄時代變遷和小人物的導演,這麼多年來鏡頭一直對準自己的故鄉,強烈懷舊的人,難道會突然去拍一部熱鬧的黑幫愛情故事,再給你一個大團圓結局嗎?

不會的。

胡錫進的觀點可以說代表了一部分觀眾,這部分觀眾想要那種激烈的情緒、強烈的視覺衝擊,要奇觀、要心理補償、要治癒、要正能量、要大哭大笑、要發洩。

這是他們走進電影院的原因。


胡錫進“選擇性複雜”vs賈樟柯“真話正能量”


賈樟柯在回信中提到的“選擇性複雜”是對胡錫進一貫主張的“複雜中國”理論的揶揄:既然中國社會都是複雜多樣的,那麼憑什麼電影就要黑白分明,容不得些許複雜?光憑這一點,賈樟柯對胡錫進的瞭解遠遠大於胡錫進對於賈樟柯的瞭解,賈樟柯的時評功力也高於胡錫進的影評功力。

但平心而論,“選擇性複雜”多少也也可以理解。胡錫進報道“複雜的中國”,跟很多觀眾一樣,已經積累了太多的壓抑情緒,看電影的時候再也不想體會“灰暗鏡頭的複雜”了,不想再給自己添堵。

可情感一再被衝擊,便很難觸動。

賈樟柯的回信裡提到的兩個觀點,很有道理。

“真話是最大的正能量。”

“堵,其實是一種複雜的觀感,是一種極大的情緒波動……堵證明您還有知覺。”

我喜歡賈樟柯的這種回應方式,談吐裡留存了彷彿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氣息,這種說理辯論,能夠讓真理彰顯。不論這種回應夾雜了什麼樣的目的,是趁機宣傳一波電影為票房做貢獻還是維護口碑之舉,至少,他輸出了觀點。

胡錫進“選擇性複雜”vs賈樟柯“真話正能量”


說理辯論現在變得稀缺,粉圈掐架、網絡對罵的方式滲透到每一種爭辯之中,粉圈中積累了大量的“黑”與“反黑”經驗,遵循著“輿論的陣地,你不去佔領,別人就會佔領”的準則,要麼是簡單粗暴的惡語相向,要麼是帶節奏的一片祥和歲月靜好,總之都失去了理智。

越多越多的“懟”和“槓”體現了人們的不耐煩。只有態度,沒有觀點,說什麼並不重要,說到讓對方服氣比較重要,觀點被強烈的反對情緒所遮蓋。

真實、暴露真實、面對真實,變成了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真實對於很多人來說變成了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暴力行為,觀眾承受不了這份“暴力”,電視劇要看甜寵,電影要看喜劇。

“電影工作者,不僅想拍好電影,追求電影的藝術絕對值或滿足個人想象。事實上,電影是有機的媒體,電影也在經營觀眾,在經營電影與社會之間的反應。”

胡錫進“選擇性複雜”vs賈樟柯“真話正能量”


拍電影本身就是一種發言權,沒有人表達的東西,大家看不見的、不願意看見的東西,拍電影的人來表達,讓社會多一種聲音,人生多一種選擇,多元絕對是好事。

觀眾的發言權很大,在網絡這一工具的傳達下,還在繼續變大。近年來影視行業習慣於研究觀眾的喜好,用大數據聽觀眾的聲音,去服務去討好觀眾,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發言權,題材類型窄化。

觀眾越來越知道怎麼讓影視作品滿足自己的需求,在電視劇和電影裡,觀眾聽到了自己的聲音,通過影視製作這一聲音中介,自己輸出給自己,可同時,觀眾也感受到了這種無趣。

電影和社會不能產生好的反應了,原因很複雜,包含了藝術創作、意識形態、市場行為和社會學的諸多因素。

文藝片一出來,似乎總是面對輿論對電影道德價值觀的譴責,要解釋上半天:藝術和道德不是一回事,藝術和教育也不是一回事。

胡錫進“選擇性複雜”vs賈樟柯“真話正能量”


電影是電影,用喜劇或悲劇定義扼殺了它的豐富性,讓人笑和讓人哭不是它的本來功能,藝術是要“探討情感的多樣性、人性的弱點、情感悖論”,探討一些“非分”的東西。

法律不可以界定、道德劃清不了的,就交給藝術,交給電影來探索。

人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發言權,電影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