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現在有一些醫生問診三句半,立刻就讓病人做CT、造影、核磁,你知道為什麼嗎?

兩個指甲蓋兒


第一:假如一個醫生以每10分鐘接診一個患者的速度看病的話,你聽上去可能還算滿意,但是結果將是一天上班8個小時,僅僅接診了48個患者,而且後邊的很多患者因為沒時間去做檢查恐怕又要第二天再來。假如你是後邊幾個接診的或者沒有排上隊的患者,你一定更加憎恨醫生或醫院吧?而且更不符合現實的是,三級大醫院,一個門診大夫門前排隊的何止48個患者,2017年冬天流感流行期間,我國很多大醫院的呼吸科,兒科門診,一天的掛號量都在接近1000人次。而一個大夫一天門診量撐破天也就是百十個。你說不快能讓後邊的患者滿意嗎?

第二,不做檢查式的看病,不是醫生不會,但錯誤率絕對很高,而且耽誤時間。比如患者頻繁咳嗽,咳痰,不做檢查的話首先想到的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給予治療1周如果無效,再考慮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再用2周藥如果還沒作用就考慮肺癌。這種傳統大的,過時的診療方法如果用在你的身上,即省去了做檢查的麻煩,且省去了一大筆檢查費,但你敢採用嗎?

所以解決中國醫療問題的根源和癥結在於給醫生足夠高的社會地位和最基本的人格尊重,給予高薪酬,像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刺激更多的大學生,優等生不僅學醫,更要從醫,讓醫生的數量多起來,然後從中挑選優秀醫生。解決患者多,醫生少的問題。否則看病難,看病排長隊永遠無法解決!更重要的是,如果醫生數量不能保證,大家沒有從醫信心,尖端醫學難題由誰攻克,如果我們的醫學遠遠落後於美國,日本,難道日後中國人得了重病,罕見病都要辦護照,到美國,日本看病嗎,那時將不僅花錢,跑路,還要受日本人的氣,這將是人民悲哀呀!


逝去的經典文化


我父親是一名鄉鎮醫生,在那個年代,頗為吃香,頗受尊重。有半夜“打冷擺子”求診的,也有動了胎氣在家生了孩子,求父親剪臍帶的,更有老人家臨終前吊點“葡萄糖”以示安慰的。常常收到雞蛋,小菜。記得初中時,住父親單位宿舍,似乎隔三差五要搶救喝農藥的,搶救過來的回去了,未救活的最多放醫院一晚,第二天就拖回去入土為安。從未聽過“訛人”兩字。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賠償”的風颳遍大江南北,“檢查”清楚再對症下藥只能是醫生的唯一解藥了。“檢查”是科學,是診斷的依據,是明明瞭了。也是對病人負責。更是醫生保護自己的武器,沒有誰是火眼真金,可以看到五臟六腑。在缺乏設備的基層,只能多詢問病情,善於總結臨床經驗。更希望早日實現“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醫療目標,減少患者的就診治療成本,也減輕醫務工作者的工作負擔。


味精說說


過度依賴影像學,總不是一件好事情,患者花錢且不說,有的檢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一直都在提倡不要過度醫療,影像學檢查亦是如此,有的人腰椎間盤突出,重複短期做了很多的同部位檢查,實際沒什麼臨床意義!

不良的現象

個別差勁的醫院,對於科室是有要求的,如果都不做檢查,收入要減低不少,放射科也沒辦法運作,因此,醫生沒辦法必須要去開具報告單,可做可不做的也儘量要求去做檢查。

可能是緊急狀況

問診三句半,不知道這個有沒有誇張,真是這樣的話,除了急症(爭取時間),對於普通患者應該細節的問一下,幾句話顯然不夠,掛號的意思,不只是讓開具檢查,重點是根據症狀問診,觸診查體判斷可能是什麼問題,再開具相應的檢查。

不要排斥影像學

至於CT或者核磁,該必要做的時候必須做,因為很多疾病的症狀都有共同之處,影像學的檢查可以讓我們對於疾病的認識更加深刻,減少誤診和漏診,診斷也是我們後續做處理方案的前提。

選一個你信任的醫生

每個醫生都有各自看病的特點,如果你感覺這個醫生不值得信任,你完全可以拒絕交費做檢查,既然相信他,就按照他擅長的方法來是對的,應該積極配合,我相信多數醫生都還是按照本心在做事情。

結語

有時候,不要因為檢查沒出現問題,就認為是多花錢,你要換個角度想,沒問題總比有問題好,沒檢查出問題,至少說明這個部位在影像學上是健康的,錢可以花,花了可以再賺,願醫患之間多一些理解和信任!


喬棟談健康


(2018-09-12)小黑鍋的第161條回答,記得點贊關注【骨科小黑鍋】


病人:最近走路的時候,總會時不時的膝蓋就卡住了,又痛又動不了,活動一下又好了,啥事沒有,怎麼回事啊?

醫生:先去拍個磁共振吧!

磁共振結果出來看到膝關節內部遊離骨頭塊!

醫生:做個微創手術把它取出來就好了!

病人:................


反覆數了數,是三句半,嗯!沒錯!


當代醫學診斷一個疾病,是要將循證醫學證據的,所謂的證據就是抽血化驗檢查結果,只有實打實的看到結果,才有下診斷的依據。因此,即使是明顯看到骨頭都戳出來的骨折,醫生也得拍個X光片確認骨頭斷了才行!

有些人看到這裡就不開心了,我都知道我骨頭斷了,你就幫我接起來就行啦,還拍什麼片子浪費錢啊!

我想說,骨頭裡面碎成什麼樣子你知道嗎?你知道什麼叫表裡不如一嗎?手術不是病人做他們總會想當然,沒拍片子沒做檢查、術前醫生沒準備就上臺,心裡無數,手術能做好??


醫學可以勉強說成一種經驗科學,有經驗的醫生看的病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了去了,幾句關鍵的話,一般都能給出幾種可能的病,而做檢查的目的就是驗證自己的思考是不是正確,同時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最終給出一個診斷不至於誤診。


檢查既然必須要做了,為什麼不等檢查出來了再慢慢拿著證據解釋呢!

如題,對於大部分疾病來說,診斷一個病必須要有依據。腦海裡經驗中這種症狀見得最多的就是這幾個病,先把檢查做了,拿著檢查結果跟病人跟家屬好好解釋效果更好,而不是憑空在那裡講講講,疾病沒有確診之前,都是自己的猜想診斷,有時候醫生說的你可能聽著都怕。

你這個可能是結核、也可能是腫瘤,拍個片子可以幫助醫生診斷,但如果要100%明確腫物的性質可能要做手術送病理檢查,就是放到顯微鏡下放大來看!

怎麼樣?聽著怕不怕!可能?腫瘤?嚇個半死!

但如果檢查已經做了,醫生可以根據影像學的表現,給你更好的建設性意見:

你這個片子看起來像個良性的可能性大,做個小手術切下來送個病理,良性惡性一下子就知道了!

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


常規檢查能夠緩解門診醫生的壓力

既然檢查遲早要做,還不如簡單問一下病史,心中有個診斷和幾個排除診斷後,開了檢查讓病人去做!

一來可以證實醫生的推測,二來可以加快醫生看病人的速度,不至於後面的患者等太久!等到前面病人做完檢查回來,你其他的病人也看得差不多了,正好可以坐下來慢慢陪前面做檢查的患者好好談談病情。

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迴歸於文章開頭的故事,給大家講講診斷的思路:

有經驗的骨科醫生都知道,對於膝關節突然“卡壓”“絞索”最常見的診斷就是關節內的“遊離體”,可能是遊離的軟骨、也可能是半月板等組織,這些組織在關節腔內遊離,如果卡到關節內韌帶上,就可能引起關節的絞索,並表現出膝蓋的腫脹、疼痛。活動活動、抖抖腿,遊離體掉下來了,膝蓋也就能彎曲了,不痛了!


對於無法自己活動開的遊離體,可以完善X線片明確診斷,磁共振明確遊離體周圍解剖構造,在微創關節鏡下手術把它取出來,術後恢復一般都比較好的!


以上就是小黑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覺得有用的話,不要忘記點贊關注【骨科小黑鍋】


骨科小黑鍋



醫生不快捷問診,不“三句半“,難道還要陪你聊天兒嗎?

現在很多醫生每天看診幾十號甚至過百號,如果指望他跟患者每人聊上十分、八分鐘,那是不現實的。你在問這問那,外邊的患者恨不得闖破這個門,一齊湧到屋裡去。

題主所說的“三句半“,應該是一種誇張的說法。醫生不瞭解患者的情況,需要問的東西很多,應該不止三句半那麼少吧。

這種現象反映什麼?一是現在很多醫生資源分配不均,患者就醫盲目,小病也去大醫院扎堆兒。一是個別醫生口碑在外,大家就認他這個名兒,就想找他看病,導致有的診室門庭若市,有的診室很是冷清。


忙碌的只是自然要加快速度了,雖然醫生也在竭力的控制著這樣的速度,儘量“慢下來“,但不排除外面等待的患者過多,對他的問診速度還是造成一定的影響,會有提速的一個作用。即便如此,還有很多醫生看診看到中午都耽誤了午飯,吃飯的時候已經一點多了。這樣的醫生當然不會“三句半“。

至於醫生要患者做ct,磁共振和胸片等等,往往是對診斷的一個佐證和確定。

但是這裡面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同級互認,卻不認“的問題!!

按理來講,同等醫院、同樣檢查不用做第二次,但是在實際操作情況中,很多醫生會以患者情況每天都在變化為由,建議其再做一次檢查,那就意味著每次患者在不同醫院間“有病亂投醫“,就要重複做多次的ct或磁共振,這對患者而言是不利的。

有的醫生會堅持同級互認,認為沒必要,不再做檢查,這種問診的行為是值得推崇的,但不排除別的醫生會傾向於創收,或是以更加嚴謹的態度為出發點,讓患者再做一次檢查,這樣的醫療行為可能存在過度醫療的嫌疑。

結果是,患者看病別管看好看,手裡留下各家醫院的一堆片子。這樣的現象,您身邊有嗎?


遼瀋名醫


“快樂的小大夫”為您解答。歡喜關注

診斷疾病很重要的就是客觀指標,就是誰來大家公認都是這個病,而不是簡單憑藉經驗,你說這個病,他說那個病。

這就是中醫和西醫和很重要的區別,比如一個患者不同中醫醫生看病,說基本不同,治療方式不同,因為都是憑藉自己經驗,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客觀的指標。

但是西醫不同,西醫一般診斷疾病是通過患者病史、查體,還有患者的化驗和輔助檢查就是上面說什麼造影,CT,核磁還有彩超鏡子等。

特別是這些客觀指標越來越重要,甚至很多疾病的診斷就是根據這些客觀檢查來定的。

比如腎盂積水,比如肺炎,比如腦梗死,腦出血,胃潰瘍等就可以直接診斷了。

病情根據這樣客觀指標來診斷,不同的醫生看到這些客觀材料,診斷基本不會有大的出入。

這其實是醫療的進步,有的檢查可能查不出來啥,但是也能排除一些診斷。

其實質疑這種做法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費用問題,如果所有的檢查是免費的,這樣質疑一定會少很多,甚至沒有,甚至會出現都要做檢查的現象。

比如每年的體檢誰不想多做幾項,那時候就沒有人質疑檢查了。

面對健康和疾病先把錢放到後面,正確診斷是第一位的,再牛逼的大夫也又看不明白的情況,做檢查是客觀的,不要質疑這種。

“快樂的小大夫”每天為您推送健康醫學知識,分享病例,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呦!


快樂的小大夫


急救醫護人員特別擅長對時間上的管理。

醫生三句半就讓病人去檢查,其實有許多玄機。

有些走門診的,也來急診湊熱鬧。查個尿常規、血常規之類的健康體檢,作為急救醫生閉上眼睛都能開。有些經驗老道的還提前把申請單打印好備用,只要填上病人的姓名就好了。

病人多,對於老年人、傳染病病人,優先安排也是有道理的。一個肺結核傳染病病人就診,開單給其檢查也是避免候診一直咳。心臟病患者,優先處理也是避免突發心臟衰竭。

經驗豐富的醫生基本上都能判斷疾病。稍微一兩句話便能知道病人及其家屬來自哪裡做什麼工作,什麼疾病也同時確定下來。這是臨床經驗積累所收到神奇效果。比如黃姓患者,結合口音和衣著打扮,便可以推測出個一二來。開著粵B牌照車輛,一定與深圳某些關聯。

疾病上頭暈,臉色蒼白嚴格考慮消化道出血。外傷頭痛,警惕顱腦損傷腦出血之類的疾病,得緊急頭顱CT,判斷出血部位出血量,緊急手術救命治療。

另外一個特別玄的是:分流病人,緩解壓力。搶救一個心源性哮喘,來了一個車禍導致顱內出血,又來了一個上消化道出血。在醫生極其有限,醫護人員極其匱乏的關鍵時期,只能把無關緊要的健康體檢推開,先搶救顱內出血的,降顱內壓查CT請顱腦外科會診準備手術。對上消化道出血進行緊急止血,輸血等治療,根據病情需要請消化外科會診……心源性哮喘也很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搶救中。

一切胡攪蠻纏、無理取鬧都要為生命繞道!一切兇殘的醫鬧和或邪惡的醫賴都要為生命滾開!


六維魔咒


看病到大醫院去。不該做的大夫不給做,該做的大夫肯定讓做。大夫和教師一樣,多數是講職業道德的。普通患者不明白為啥各種檢查各類拍片,病情複雜的,就是有經驗的專家也得用數據影象資料說話,這樣才能確診。那一年陪父親上醫大折騰了幾次,半年後才折騰明白,我身邊一個女人二個多月在區醫院市三甲醫院不停的折騰,看不出什麼,後來上醫大,驗血,彩超,最後大夫建議做1萬塊的cT,(普通cT查不出來),終於弄明白,是癌症晚期。所以影象檢查,大夫也是迫不得已。


佳玉1184


看到這一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關於骨科踝關節損傷的Ottawa原則。

Ottawa原則

是說需踝關節損傷至少應滿足以下一點(1、外踝後緣或外踝表面壓痛。2、內踝後緣壓痛。3、損傷後至檢查期間,患肢無法負重。)才有必要接受影像學檢查。該規則排除無骨折的踝關節損傷準確率可以達到100%,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可以為患者減少不必要的輔助檢查。可是這種規則至今也沒有被臨床廣泛應用。


這是因為在實際工作中,很少會有病人聽從你的Ottawa原則,他們往往更相信拍片更直接可靠些。這也是臨床醫生過度依賴影像學檢查的原因吧。

而且在臨床工作中,僅僅通過查體,是很容易遺漏很多疾病的。醫生很少僅通過查體就明確診斷的。所以醫生寧可相信輔助檢查,也不會相信自己查體。

還有一點,目前法律在對待醫療糾紛上有一個法條叫“舉證倒置”。就是說患者告醫生,但醫生要提供證據。在這種情況下,影像學檢查往往比查體更有說服力。我想這也是醫生過度依賴輔助檢查的原因吧。



兒童骨科姚京輝主任


說到底是看病的錢有誰來負的問題。

1.像一些西歐國家,國家買單,免費看病,結果醫療效率非常低下,有錢人才有能力享受私人醫院的醫療服務,普通大眾去公立醫院慢慢排隊吧(排到你可能病已經好了)

2.像美國這樣由商業保險支付的,對不起,沒保險你看不起病,醫生地位非常高,收入非常高(骨科醫生50萬刀),還非常輕鬆,一下午最多看8個病人,每個病人跟你聊30分鐘。

3.像我們這種只有360萬醫務人員卻解決了14人口的看病問題,還能隨便去三甲醫院掛號,急性得到診治,已經是奇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