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普寧山中轉悠記

作者 | 彭妙豔

普寧市區四周皆山,西為南陽,中多古蹟,若馬嘶巖、盤龍閣者,已久負盛名。此外還有盤古橋、白水磜等,也是我魂牽夢繞之處。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以應邀往惠來鑑定傳統建築之便,途經流沙,小作停留,約了友人去看馬嘶巖和盤古橋。馬嘶巖在池尾境內烏山上,與流沙咫尺之遙。到達之後,去看了巖的部分,以及巖口內外的那些碑刻。這裡兩個故事對我有著吸引力,一是唐代潮州刺史韓愈於此拜會大顛的傳說;一是清初普寧文士林景拔、黃大卿等人於此結廬論學的史事。這是一個早於崑山的文化道場,是普寧文風的發祥之所,現在已盡為釋家獨佔,留連久之,悵然而去。朋友說巖的左近,有不少橄欖樹,他們時常來這採摘,我沒有響應,因為心裡明白,這裡的橄欖,一定只能讓我嚼出滿口的苦澀。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就去了雲落古安的盤古橋。梅林溪流至於此,分為二支,盤古橋就建於這岔口上,構成7字型,一邊九洲,一邊十三洲。橋柱做成八字形,橋面是三板石樑。在其下方,相應地各建有石拱橋以適車行,構成雙重的格局,一古一新,相互映襯,勾勒出“山鄉鉅變”的輪廓。中洲有小廟,也許就是古庵的延續。庵是否舊稱盤古,村民也不得而知。行走在湍流上的這座古橋上,一幅農耕文明的圖幅在腦際徐徐展開。知道它不是桃花源,但是桃花源式的開發潛力,似乎比之桃花源還要強勁,只是兩岸今尚未有栽種桃花,洲中那個盤古廟也還另作別用。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從惠來回來,想到白水磜山村看看。車經裡湖時,左轉入了一條省道,以為電子導的航,不會有錯,儘管坑坑窪窪,奄然前行,經過少許村子,名稱都有些可供聯想的空間,如七賢,如牛徑頭,如桃仔。看了一下手機地圖,七賢的附近,居然還有竹村一村。“竹林七賢”不是魏晉時代那幾位以清談知名學者的並稱,怎麼就變成南陽山內村落的地名了呢。我是很有些好奇。抑或是宋潮州七賢,他們的後代集結於此,為紀念自己的先人而做的村名。當然,也可以作為這村出過七個賢能的解釋。在還理不出頭緒的時候,發現道旁很多梅林的路標。這不是南轅北轍了麼?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幸好,白水磜只是閒中想去看看,並非什麼目的地,既然被導的是梅林——距離盤龍洞、盤古橋不遠之處,而畢竟沒有來過,無妨就順手牽羊,到了附近的西林寺看看。寺在群峰環拱的一個山坳裡,規模不是很大,而且已經修葺一新,有趣的是右側碑廊中,收集自康熙以降幾十方捐資芳名碑,這個規模,是其他地方難得一見的,就去拍了幾張照片,表示“××到此一遊”,後即往鎮區吃包菜粿去。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上次來盤龍閣的時候,曾到雲落鎮裡去吃炒粿條;到了梅林,則應以品嚐粿條包菜——也就是包菜粿為正事了。開車的L君說,流沙平時都有許多人跑幾十里路來這裡一過其癮的。果然一條長街,掛著包菜粿招牌的小食店比比皆是。選了一家坐下來,配套各種蔬菜的一盤包菜粿上來,外加一大碗益母草豬肉湯,是有些土,但真的滿有鄉野風味。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山就有山的風情,與海邊有異,與城市不同。久住城市,接觸到山區別一樣的生活形態、風物景觀,感受除了新奇之外,還是新奇。於是雖是隨意轉悠,卻也留下將被銘記的印象。



妙豔遊記|普寧山中轉悠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