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惜“土”如金 遍“地”生花

客家新聞網 葉功富 袁榮德 申昌慈 見習記者李明水

探索用地節約集約新模式,推行標準廠房建設;用活低丘緩坡試點政策,減少耕地佔用;加大批而未用土地處置力度,清理閒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對2017年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激勵,大餘縣因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計劃執行好而獲得通報表揚和進一步獎勵支持。

寸土寸金,精耕細作。近年來,大餘縣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土地管理政策,積極探索土地開發新模式,強化土地管理,節約集約用地,走出了一條高效利用土地的新路子。

科學高效“用”地

近日,記者來到大餘縣新華工業小區的江西天盛金屬新材料有限公司,只見公司大門右側的辦公大樓已封頂,室內正在裝修。生產車間內,100多位工人頭戴安全帽,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該公司的綜合部主任王聞豔正在瞭解生產情況。

“公司原規劃用地70畝,2012年經審核先供應一期用地50畝,投產達標後,2014年供應了二期用地20畝,用於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和新增一個生產車間。”王聞豔介紹說,經過短短几年的發展,公司2017年生產總值達1億多元,稅收3千多萬元。

地要“用”得好,先要“供”得巧。“對投資大、用地多、不是一次性投資的項目,我們實行規劃控制,分期供地,並根據一期項目投資建設情況,決定後期是否繼續供地,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土地浪費。”大餘縣國土資源局土地利用股股長薛振乾說。

惜“土”如金 遍“地”生花

圖為大餘縣城。

對於已批覆的土地,大餘縣全程監管,跟蹤服務,確保土地高效利用。去年11月落地的瀚盛雅園項目,動工之初,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瞭解到情況後,大餘縣項目跟蹤服務小組快速跟進,及時幫助企業排憂解難,現已全面開工建設。

“以前我們在外地的項目從拿地到動工要9個月左右,而在大餘只花了4個月,項目的快速推進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一切都得益於大餘縣提供的優質配套服務。”瀚盛雅園項目經理吳露龍深有感觸地說道。

分期供地、主動服務固然重要,但還須堅持規劃引領。大餘縣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全縣招商引資項目進行“會商會審”,對禁止類項目堅決不予供地。近年來,大餘縣拒絕禁止類項目23個,涉及工業用地面積2750畝。同時,大餘縣還建立了項目節約集約用地評估制度,每年組織相關部門對項目投入情況進行評價考核,並按照既定的獎懲體系一一兌現。

通過規劃引領、“會商會審”、主動服務、分期供地、有效獎懲等手段,既能滿足企業的用地需求,又能加強日常監管,有效防範新的土地閒置和違法違規用地現象。

向低丘緩坡“要”地

工業發展需要不斷增加土地供應,但基本農田紅線堅決不能動,如何找到新的土地來保障經濟發展?

“大餘縣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名,山地丘陵綿延分佈,低丘緩坡土地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低丘緩坡土地前景十分可觀。”薛振乾向記者介紹道。

在323國道旁的大餘新城工業小區,挖掘機在低丘緩坡項目區忙個不停,運土車來回穿梭。隨著一座座低矮的小山包漸漸被夷為平地,一幢幢亮麗的新廠房也悄悄拔地而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要屬工業小區內的餘商創業園。

“新城工業小區是大餘縣低丘緩坡開發利用的典型項目之一,總規劃面積2800多畝,將全部利用山上荒坡地,目前已開發徵用1500畝,大量減少了佔用耕地用於工業建設,而建成的餘商創業園佔地200畝,現已有16家企業入駐。”新城工業服務中心主任鄒錦峰站在新城工業小區展示沙盤旁介紹道。

惜“土”如金 遍“地”生花

圖為大餘新城工業小區內的餘商創業園。

在用地需求旺盛的形勢下,大餘縣充分利用贛南蘇區振興政策,大力實施低丘緩坡開發用於工業建設,向山地緩坡丘陵要空間,讓工業“上山”,摸索出了一條破解建設用地瓶頸之路。近年來,大餘縣共利用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試點規模2672.6畝,解決了新華工業小區、食品藥品產業園、新城工業小區建設用地。推進工業“上山”戰略不僅減少耕地佔用,避免了與民爭地,還盤活了山上荒坡地,村民投工投勞,可謂是一舉多得。

“在低丘緩坡荒灘開發的同時,我們還要算好生態保護賬。”近年來,大餘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建保並重”的理念,在低丘緩坡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地質災害、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統一之路。

盤活存量“增”地

在大餘縣高新電子產業園,記者看到,幾輛大卡車正在清運建築垃圾,三棟廠房都已封頂,與一般工業園不同的是,這裡的廠房多為4至7層樓房。

產業園項目總經理劉付澤介紹說:“高新電子產業園佔地30.5畝,總投資約5000萬元,產業園構築標準化廠房平臺,立足建立電子產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引進了7家高精尖電子廠業企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待廠房裝修完畢就可進駐生產。”

“原來這裡是一家礦泉水企業,因其品牌影響力不夠,加上市場的衝擊,生產效益低下,成了低效用地。縣政府對該宗地進行了收回再利用,建設多層標準廠房,用於高新電子產業園,容積率也由原來的0.8提升到現在2.04。”薛振乾說,“如果這7家企業按常規單獨建廠,30.5畝用地根本辦不到。”

為盤活低效工業用地,不斷提升工業用地承載力,大餘縣對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土地利用總體水平不高或汙染環境大的企業實施“騰籠換鳥”。對適合多層廠房生產的工業項目,大力推行高標準廠房建設,擴大生產性用房面積,提高容積率。

惜“土”如金 遍“地”生花

圖為即將裝修完工投產的大餘縣高新電子產業園。

同時,大餘縣將批而未用土地處置工作列為縣重點調度工作,每宗土地均由縣領導及相關責任單位牽頭處置。2017年,該縣批而未用土地面積總量為3764畝,通過一年來大力處置,共消化批而未用土地1807.59畝,消化週期從5.2年下降至2.7年,目前為2.3年,處置工作在贛州全市排名第一。此外,大餘縣加大對閒置土地的處置力度,收回閒置土地5宗,涉及用地面積266.63畝,涉及企業3家。

在新城鎮水南鄉村振興示範區,幾位老人坐在忠武廣場上的亭子里拉起了家常,美麗的牆體畫隨處可見,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也正在室內裝修。

“以前這裡是20多棟危舊‘空心房’和一些牛欄、茅廁,我們統一拆除後做起了遊客服務中心、公共衛生間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以此來滿足鄉村旅遊的需要。”駐村第一書記龔偉告訴記者,近年來,大餘縣大力挖掘農村建設用地潛力,創新土地利用開發新模式,將“空心房”整治和鄉村旅遊、農村公益設施打造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山高愈攀登,任重愈前行。大餘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葉衛東表示,今後將進一步深做土地文章,堅持把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放在首要位置,強化管理,創新土地利用模式,讓更多的發展之花、富民之花在庾嶺大地上璀璨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