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團長政委偵查敵情,警衛員:小心狙擊手!話剛說完,一聲槍響....

江蘇省啟東縣王鮑鎮是以王澄、鮑志椿兩位烈士的英名命名。王澄、鮑志椿兩位抗日英雄,有著令人驚奇相似的經歷。同樣出生於1914年,於1932年高中畢業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於1938年投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於1943年起擔任東南警衛團的指揮員,又同時於1944年12月26日犧牲。

  王澄,祖籍鎮江,生於上海,父親是個小職員。1932年高中畢業後,便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他參加了軍事防空訓練,同年被派往啟東久隆鎮防空監視哨所工作。1938年春,日本侵略軍蹂躪啟東,王澄目睹慘狀,憤然離開哨所,參加了由瞿犢、王進等領導的啟東抗日義勇軍。1939年,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王澄所在的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新五團,王澄任團長。1941年1月,王澄所在的團改為新四軍一師三旅八團。8月,王澄率團會同南通縣警衛團,在劉橋、林梓、豐利、石港、潮橋等地,與日偽軍作戰20餘次,有力地粉碎了敵偽軍的“掃蕩”。12月8日,王澄率部在民兵的配合下,於雙灰山、花市街一線伏擊日偽軍,殲滅日軍分隊長、偽團長以下200餘人,俘敵近200人,繳獲輕重機槍、迫擊炮、步槍等甚多,重創入侵的日偽軍。1943年初,王澄任東南警衛團團長。12月,兼任東南行署主任。

團長政委偵查敵情,警衛員:小心狙擊手!話剛說完,一聲槍響....

  鮑志椿,常熟王莊鄉人,從小喪父,由寡母養大。學生時代勤奮讀書,高中畢業後就為祖國前途憂慮,毅然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在無錫當了民眾夜校教師,向工人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組織領導人力車伕進行罷工鬥爭。1936年3月,鮑志椿在上海暨南大學秘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鮑志椿按照黨組織的指示,回到家鄉,和幾個同學共同發起成立了王莊抗敵後援會,開展抗日宣傳,募集慰勞物品,支援前方將士。1940年2月,鮑志椿到國民黨魯蘇皖邊區遊擊指揮部二縱隊政工人員訓練班任政治教官,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喚起了許多軍官的愛國熱情。不久,鮑志椿奉命回新四軍,任挺進縱隊政治秘書。1941年初,鮑志椿任新四軍一師三旅八團政治處主任,開始和王澄並肩作戰。1943年3月,鮑志椿任東南縣委副書記兼東南警衛團副政委。1944年6月,升任東南縣委書記兼東南警衛團政委的他,與王澄一起,領導和指揮了東南地區軍民的抗日反“清鄉”等鬥爭。

團長政委偵查敵情,警衛員:小心狙擊手!話剛說完,一聲槍響....

  王澄、鮑志椿是抗日戰爭的驍將。他們倆到東南警衛團後,面對日偽軍在蘇北地區策劃實施大規模“掃蕩”、“清鄉”的嚴峻形勢,率部堅持原地鬥爭,與虎視眈眈的日偽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們把縣團、區隊、鄉游擊隊“三結合”的武裝體制建立起來,在敵人“清鄉”圈內展開了公開的武裝鬥爭。1943年9月,他們以東南人民抗日自衛總隊的名義,發佈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九一八”遊擊運動的命令。在半個月內,包圍敵人據點10處,作戰81次,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清鄉”鬥爭的高潮。他們在指揮作戰中善於抓住戰機,從戰略上贏得主動。1944年的夏季攻勢開始後,根據豎河鎮的地理位置和日偽軍佈防情況,他們決定攻打豎河鎮敵人據點,造成敵人戰略上的被動。5月22日,王澄、鮑志椿指揮部隊,在民兵的配合下,發起了攻擊豎河鎮據點的戰鬥。他們運用政治攻勢和武力進攻相結合的辦法,迫使敵人撤出據點,取得了戰鬥的完全勝利,吹響了全東南乃至整個蘇中四分區反據點鬥爭的號角。接著,他們又發動了對日偽軍的秋季攻勢,先後拔除敵人據點12處,繳獲“九六”式機槍6挺,佔全分區繳獲數的一半,贏得了反“清鄉”鬥爭的重大勝利。王澄、鮑志椿領導的東南警衛團,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名震東南,敵人聞之喪膽。

團長政委偵查敵情,警衛員:小心狙擊手!話剛說完,一聲槍響....

  1944年12月26日早晨,東南警衛團團部、東南縣委和東南行署機關駐紮在巴掌鎮。在被敵人秘密偵察後,日偽軍出動了大批人馬,分三路奔襲我駐地,團團包圍。王澄和鮑志椿,臨危不懼,一面迅速佈置部隊迎接戰鬥,一面親自到野外去察看敵情和地形。因為在此之前已經得到情報,日軍已經派遣狙擊手進入該地,警衛員提醒他們儘量隱蔽,但是團長和政委不相信會有什麼狙擊手,沒有隱蔽觀察陣地情況,就在他們兩人拿著望遠鏡一邊觀察、一邊商議時,不幸被日軍特等射手一槍擊中,不幸同時犧牲,時年均僅3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