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感人!“鉛衣人”負重20斤救人 手術一天輻射量等於拍上千次X光


在被人們尊稱為“白衣天使”的醫護人員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特殊群體,為了解除患者病痛,他們在手術時,長時間暴露在X射線下,射線成為他們每天都躲不過去的健康威脅,承受著隨之帶來的免疫力下降、癌變概率增大等風險。他們在手術服裡必須多穿一件20斤左右重的防輻射套裝。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醫護人員長時間負重工作,汗流浹背,手術一天的輻射量相當於拍上千次X光片,他們就是醫院裡的“鉛衣人”。

DSA,即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通俗來說就是進行介入手術,介入手術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的一種微創性治療——就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將特製的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病態進行診斷和局部治療。介入中心這片沉靜的“救命之地”是鉛衣人的戰場,一個個“鉛衣人”守護於此,他們身穿20多斤的防輻射鉛衣,和時間與死神賽跑。與此同時,他們的健康也正被一點點消耗。 圖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

按照約定時間,記者在護士歐美玉的帶領下進入介入手術室。記者注意到,手術室的門口貼著醒目的“小心輻射”標識。歐美玉解釋說,介入手術室充滿X射線,這裡的牆、玻璃都是特製的,含鉛可防輻射。在更衣室,記者看到一個特製衣架,上邊掛著一件件藍色或紅色衣樣的衣服,另有鉛帽、鉛圍脖及特製眼罩,這些便是他們戰鬥的盔甲。 圖為“鉛衣人”正在進行手術。


手術前,醫生先要穿一套短袖手術服,然後穿鉛衣,另外還要戴上鉛圍脖來保護甲狀腺,甚至還要穿上鉛三角褲來保護性腺,外面再套一層消毒的手術服,一共是3層。一套防輻射服主要由鉛帽、鉛眼鏡、鉛圍脖、鉛背心、鉛圍裙組成,重達20斤以上。為了保護自己,每次進行介入手術,醫生們都必須“全副武裝”,將防輻射服一件件穿上。

早上7:30,湖南省永州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向上來到更衣室,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熟練的換衣服,做著術前的準備工作。據瞭解,向上平均每週要做40多臺手術,時間最長的一次從早上七點半一直到晚上十點半,做完一臺接著做一臺沒有停歇,期間一直穿著20斤的鉛衣。因此,頸椎病、腰間盤突出、下肢靜脈曲張幾乎成為了“鉛衣人”的“標配”。 圖為重達20多斤的鉛衣。

記者試穿了一下,鉛衣密不透風,壓得人喘不上氣,致行動遲緩,很快就滲出一身汗。體重器上一稱,體重增加了19公斤。在25℃的手術室待了不到5分鐘,記者便感覺很難受,肩膀和腰都痠痛。這裡的醫生和護士通常一穿就是1天,不得不讓人深深感嘆:那些身材嬌小的護士們,每天還要穿著鉛衣跑著拿導管、遞藥物、為病人進行日常治療,居然還能健步如飛;那些爭分奪秒的醫生們,穿著鉛衣居然還能精準操控直徑小於1毫米的救命導絲。


記者在手術室發現佔據手術室中央位置的就是DSA的主角——“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 它是患者的福音,卻是操作醫生的“魔鬼”。當儀器黃燈亮起時,造影機就開始不斷地發射X射線,像“放大鏡”一樣把患者的病變部位清晰地顯現出來。介入手術與普通開放式手術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人體組織器官無形態破壞、並保留正常功能,創傷小,皮膚創口僅為2毫米左右,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圖為醫生在分析討論患者病情。

“介入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非常嚴格,它沒有敞開的刀口,在影像設備引導下,導管、導絲的走向全憑醫生的雙手力度的把控,需要豐富的經驗。”醫生何上洪說道。上午9:30分,一位大爺從介入室裡被推出來。2個多小時前,他因心肌梗塞,被家屬緊急送到醫院時,意識已經模糊,隨時有生命危險。醫院立即開通綠色通道,“鉛衣人”動作迅速而有條不紊地進行搶救,1小時手術後他終於轉危為安。 圖為手術完成後,“鉛衣人”汗流浹背。

走出手術室後,蔣健醫生脫下了鉛衣,裡面的手術服幾乎全部溼透。不管冬天還是夏天,只要做手術衣服都能擰出水來。一天的手術做完已是夜裡8點,護士歐美玉還在忙碌,她告訴記者:雖然累,但是每當看到患者和家屬喜悅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成就感油然而生。就是眼前這群穿“盔甲”的生命衛士,在用自己的生命換病人的生命。正因為這樣,有人把介入手術室的醫生比作蠟燭,照亮患者生命的同時,慢慢地耗盡自己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