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互粉運動竟暗藏深意---觀杜子建老師作品有感

信息爆炸一詞由來已久,然而如今卻愈演愈烈。

在那個主要依靠新聞聯播和各地早,晚報傳遞信息的年代,我們找尋信息只能不斷翻看某類報紙的某個版面,例如找工作,租房,都要看報紙背面的那很有限的小版塊。然而隨著信息市場管制的逐漸開放以及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使得一批門戶網站和各類細分化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於是,我們漸漸的放棄了對傳統媒體寡頭的依賴,轉而走向網絡去滿足我們更加具體化的信息需求。從此,新聞的來源不再單單是新聞聯播,而且還有各類數字化的新聞媒體,例如搜狐,鳳凰,網易,今日頭條等。而對於其他信息的需求,例如租房可以去鏈家和58同城,NBA信息可以NAB官網,軍事信息可以去鐵血網...

人們需求的增加以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信息容量也井噴似增長。

可是人們低估了信息爆炸的威力,也萬萬沒想到曾經的那個所謂“信息爆炸的時代”竟然只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小小開始。

自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爆炸時代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類公眾號和微博大V的不斷湧現,以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在各大網站之外為人們源源不斷的提供著更豐富的信息。

時下今日,各大網站開始鼓勵各類草根抒寫屬於自己的新聞和觀點。於是,無法估量的信息量在未來幾年又將會成倍的增長。

鄙人接觸頭條的時間兩月有餘,加入頭條寫作的時間不足一個月。 對於信息爆炸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的感悟源於頭條的大V 杜子建老師發起的頭條用戶互粉運動。

杜老師發起互粉運動的時候,我恰好剛剛接觸到今日頭條(新買的手機自帶頭條APP)。對於杜老師發起的互粉運動,我起初抱以一種嗤之以鼻的態度,因為那時我覺得互粉運動沒有任何意義。互粉運動中的人都是為了互粉而粉,所以關注你的人不一定是接受你觀點的人,即使互粉了也沒有意義,和微博所謂的殭屍粉沒有任何區別。所以,在杜老師發起互粉運動的初期,我不幸的錯過了。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雖然我沒有參與其中,但是我關注了杜老師的頭條號。關注他的原因很簡單。 互粉運動是一個需要大量用戶互動的活動。而如今社會中,大家對待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的態度,無非就兩種 ① 關我屁事②關你屁事。所以 發起這項活動除了需要莫大的勇氣外 ,還需要很大的影響力。什麼樣的人可以讓彼此冷漠的陌生人之間參與到看似與己無關的活動中來?雖然我那時並不知道杜老師為何人(當時並不曉得杜老師很早之前就在微博做過類似的互粉活動),但是我想杜老師應該是一個很不簡單的人,單憑他的這項活動創意,我覺得很有必要關注下。如今我頭條關注的除了各大官方媒體和幾個影視明星外,只關注了杜老師和其他幾個區塊鏈的自媒體。

年前因為在家照料生病的父親,,所以有了更多時間去關注杜老師的作品。 邊學習邊思考,突然意識到了自己做頭條寫作的一個錯誤思維---沒有看清自己的現實處境而本末倒置了經營頭條的思路。

正所謂“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頭條小白為何要互粉?

首先,頭條如今的新規則是,頭條指數已經不再是衡量頭條號的重要標準,粉絲量直接決定著你的作品是否可以得到頭條機器人的推薦。能不能被推薦是你作品曝光量的第一前提,即使你作品再好,如果得不到推薦,那麼閱讀和轉發量就上不去,作品的心血也算是白費了;其次,頭條互粉的粉絲和微博的殭屍粉是不同的,因為頭條互粉的人都是有作品的人,大家雖然不會時刻關注頭條,但是會定期查看。而且互粉的人都是頭條的真正用戶,或者說都是頭條的讀者。大家都是因為興趣 ,因為喜歡所以才用頭條的。這和只有在做任務的時候才會登陸微博的殭屍粉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大家頭條互粉後,除了能有更大的可能性被頭條機器人推薦以外,和你互粉的人也有可能會閱讀並轉發你的作品,而這一點微博的殭屍粉是做不到的。

前幾天在頭條上讀到一片文章,介紹的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她很厲害,除了努力學習作畫,還在努力增加自己人脈和社交,她說只有學會營銷自己才能有更多的選擇和出路,而如今她成為了年收入過千萬的著名插畫師。她通過一開始給媒體投稿以及學校老師的推薦,出席了很多社交場合,使更多人瞭解到了自己的作品並得到了認可,最終做出瞭如今的成績。出席社交場合是她前期營銷自己作品的重要方式;而頭條互粉也是頭條小白營銷自己作品的方式。

4月2號,頭條搜索發佈了入選頭條搜索的頭條號,前三名都是三農類型的自媒體,其中第一名媒體的作品內容大部分都是在農村家裡拍攝家人做飯的一些視頻,內容簡單。但是就是因為簡單,才更接近日常生活,讓大家都能學會,而不需要太多稀奇古怪的調料或者器皿廚具。

他是怎麼進入頭條搜索的? 首先有好作品,其次有粉絲的播放和轉發,然後慢慢不斷累積,隨著大量曝光而入選了頭條搜索第一名。所以這和互粉運動有什麼關係?關係很大,

好作品和高關注度是他進入頭條搜索的關鍵。 這點大家都清楚,但重點是,你是否清楚,好作品和高關注度這個兩個關鍵點,哪個更重要?

通過學習杜老師的作品,我突然想清楚了這個問題。也清楚了杜老師發起的互粉運動的良苦用心...

起初我覺得,首先作品要好,然後才能被關注,所以好作品是第一關鍵點。但是,通過對互粉這項活動的思考我發現我錯了。 你有好的作品,不一定會被關注,不一定會被推薦,因為現在有作品的人太多了,所以先有作品再增粉這條路,雖正確,但卻低效。 而杜老師顛覆傳統思維的互粉運動可以為苦於沒粉絲的好作品作者提高作品傳播效率,節省大量時間。

對於我們這些小白來講,粉絲量和高關注度才是第一關鍵,其次才是好作品。

從營銷的角度講

假如我先做出了好的產品,然後在街邊慢慢賣,賣多少年才能賣品牌效應?這是一個未知數! 而當你先做好宣傳和營銷,召集到一定數量的潛在顧客(互粉同理),在顧客集中的地方拿出你的作品,那麼作品自然會被關注,會被買走。 大家仔細看看頭條旗下的“抖音” , 抖音做紅了多少默默無聞的“小作坊”。 那個西安的摔碗酒;唱歌的連音社;南門說;以及土耳其冰淇淋等等 。


你還不明白這個思路?舉例說明...

A是一個有一定粉絲的人,A拍了一個土耳其冰淇淋,他的粉絲 E, F ,G看到後,然後E和G選擇買個土耳其冰淇淋嚐嚐,然後他倆也拍了抖音視頻,E和G的粉絲和朋友也看到了這個視頻,然後他倆的粉絲和朋友也有人會去買土耳其冰淇淋並且拍成抖音視頻,以此類推不斷循環…這就是所謂的效乘積應。不要忘記,這是一個信息二次爆炸的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以中國的人口基數為基礎,使得任何一個產品,只要有傳播,就能火一下。類似的還有《舌尖上的中國》帶火的那些街頭巷尾的食品,詩詞大會帶火的那些小眾的詩詞,我是歌手帶火的那些民謠,以及一些網紅產品等。

同理,互粉活動,互粉後除了自己的粉絲量直接增長外,互粉你的人也有可能成為你作品的傳播者(當然,前提是你的作品足夠好),因為互粉你的人本身就是今日頭條的讀者,而且杜老師發起的這項互粉活動,若日後不斷延續並擴大的話,或許會使今日頭條除了作為一個新聞媒體平臺以外,也會添加一份社交平臺的屬性,這一點杜老師自己的作品裡有提到過(杜老師稱其為鯰魚效應)。而且今日頭條與微博相比,對所謂的小號(殭屍號)似乎抓的挺嚴,所以頭條以後也許還會多出一個微博的類似屬性(杜老師視頻中也有提到這一點),但是又會比微博做的更加有效。


杜老師顛覆傳統自媒體營銷的互粉運動,讓我豁然開朗。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首先要有好的作品,然後靠作品再去慢慢增粉絲。 就好像應聘一樣,首先你要有好的學歷和簡歷(好作品),然後面試成功並得到施展才能的舞臺,最後才能慢慢的去被老闆(即粉絲)認可。這就是所謂的循規蹈矩,按部就班。

但是,如今各大媒體都在鼓勵草根創作,而現在頭條又取消的頭條號的新手期,規則一直不斷在變,所以我們不能再按部就班,或者說我們要換一種按部就班的方式。

曾經的應聘 ,學歷和背景是敲門磚,一年只有兩三個新人能進入公司,你不必擔心競爭太大。 如今的應聘,公司人事說,我們不注重學歷,我們注重能力。所有人都有機會進入公司,一天進入300個人,競爭這麼大,你如何脫穎而出? 規則變了,我們的思路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杜老師的互粉運動恰好為新規則中的我們這些小白提供了一個好的思路,給我們指明瞭一個方向,讓我們可以少走些彎路。

困惑了幾天的問題,終於撥雲見日… 謝謝杜老師一語點醒夢中人那些作品。希望杜老師繼續不吝賜教,可以給我們這些小白多些指點,讓我們儘快漲粉,讓有能力,有作品的人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這個小風口上讓小白也可以小小的飛一下。

互粉運動竟暗藏深意---觀杜子建老師作品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