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母城"渝中動作不斷!背後有何深意?

我們先從一篇新聞說起。重慶住房租賃市場迎來新變化。本月21日,位於渝中區CBD的人才公寓——龍湖冠寓解放碑店完成授牌並正式對外營業,以滿足解放碑區域活躍的高端外來人才需求。該人才公寓由渝中區政府、渝中區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和龍湖集團冠寓品牌聯合打造,是重慶目前體量最大、檔次最高的人才長租平臺。(詳見:重慶長租公寓大熱的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經濟密碼?)

龍湖冠寓解放碑店授牌儀式現場

筆者注意到,除了傳統的公共會客廳、健身房、檯球室、公共廚藝區、閱讀區等公共區域能提供的這些功能外,還專設30層行政樓層,可以實現商業、公寓、辦公協同發展的優質氛圍,給城市精英人才提供了更多交流空間。

提起人才公寓,想必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各級政府為了吸引人才落戶,都曾推出了數量不菲的人才公寓。與這些傳統人才公寓相比,渝中區人才公寓最大的價值是,它開啟了重慶國企平臺攜手民企品牌打造高端人才配套租住項目的先河,探索出了市場化運作的新路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龍湖冠寓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他們將按照這種政企合作模式,在兩江新區等地推出近5000間各類人才公寓,以滿足響應城市品質提升背景下,各類人才對於租住生活的新需求。

不難看出,渝中區在人才公寓政企合作等方面走到了全市的前面,“試驗地”的角色愈發明顯。事實上,自去年以來,渝中區經歷的類似事件還有不少。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

1

渝中動作不斷

去年10月15日,中國鐵路總公司、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批覆的《重慶市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年)》對外公佈。人們赫然發現,在上一輪規劃已經被“邊緣化”的重慶站(即菜園壩火車站)重新被委以重任,與重慶西站、重慶北站、重慶東站(在建)一道成為重慶四主客運站。據悉,重慶站是國家高鐵網“八縱八橫”之廈渝通道、沿江通道的交匯點,對主城中心區客流集散,城市功能對外輻射具有重要作用。

重慶站到重慶東站的長江隧道示意圖

與此同時,為徹底改變重慶站“斷頭路”的現狀,將其打造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綜合交通樞紐,根據規劃,將新建重慶站至重慶東站、重慶站至重慶北站的鐵路樞紐聯絡線。其中,重慶站至重慶東站將由重慶長江隧道實現連接。該隧道全長約11870米,建成後不僅將成為國內最長的鐵路水下隧道,同時也將填補重慶交通過江隧道的空白。

重慶站地位提升的背後其實折射出一個重要趨勢:中國越來越重視將高鐵樞紐站佈局到城市中心。有媒體曾指出,部分高鐵站遠離城市中心,不光造成公眾的出行不便,還浪費了車站周邊商業圈這一天然便利。

對此,同年5月7日,國家發改委等部委聯合發佈文件對此現象進行糾錯:要求新建高鐵車站選址要儘可能在中心城區或靠近城市建成區,確保民眾乘坐高鐵出行便利。其實,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在“高鐵進城”方面已經有了不少嘗試。比如,位於深圳CBD的福田站,是亞洲目前最大的地下高鐵站,也是世界第二大地下火車站,僅次於美國紐約的中央火車站。

即將改造的重慶站

放眼重慶,儘管位於城市核心區三峽廣場的沙坪壩站具備“高鐵進城”的條件,不過由於其建設規模偏小,難以承擔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的重任,這就給了位置更好、輻射面更廣的重慶站榮耀迴歸的機會。重慶站被委以重任也為日後渝中區再度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因為一個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會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的匯聚。如果再考慮到菜園壩商業氛圍本來就比較濃厚,以及火車站改造升級在即,未來這裡誕生渝中區第三個百億級商圈將是大概率。

11月,為了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綜合功能,按照國際大都市標準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城市,《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應運而生。筆者注意到,渝中區既是提升計劃最大的受益者,更是最重要的實踐者。比如,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被譽為重慶城市名片、城市會客廳的渝中半島在其中的地位非同小可。筆者曾撰文指出,擦亮渝中半島這張城市名片,對於“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而言顯得至關重要。

湖廣會館

行動計劃還把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提高到“共抓大保護”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而在重慶最能體現歷史、文化的莫過於母城渝中區。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慶府、近80年解放碑,積澱了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紅巖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蘊,使得渝中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全市數量最多、密度最大、價值最高,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等國家級重點文物18處,佔全市32%,巴蔓子墓、沈鈞儒舊居、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等市級重點文物47處,佔全市17%,抗戰文物佔全市26%。

不難看出,渝中區的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做好了,對於全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這個從行動計劃明確渝中半島集中展示歷史人文就可見一斑。

接下來,我們再把目光放到渝中區大數據智能產業。以往我們提到渝中區的支柱產業,很容易想到的是,在全市扮演重要角色的商貿流通、金融及中介服務業,不過伴隨著重慶大數據智能化戰略的積極推進,這種局面正在發生悄然改變,以區塊鏈、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為代表的大數據智能產業正在強勢崛起。根據規劃,到2022年渝中區智能產業規模將達到400億元。

值得一提的還有,今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這裡的“網”指的是物聯網和區塊鏈);推動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促進區塊鏈產業健康發展。而作為重慶重點打造的區塊鏈產業高地,渝中區有望藉此提升在全市未來產業格局中的地位。

進入2019年後,在現實需求和國家政策鼓勵等共同作用下,重慶提出了今年將實施消費升級行動計劃,推進消費平臺轉型升級,壯大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無疑又把作為重慶商貿中心的渝中區推到了聚光燈下。筆者曾建議,重慶在創建國際消費城市過程中,應該把渝中區定義成為消費升級重要的試驗場,以便將在此積累下的改革經驗,複製推廣到全市。

位於渝中區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

2月12日召開的2019年重慶市外辦主任會議,傳來了一個重磅消息:今年市政府外辦將聚焦內陸開放高地建設,謀劃實施國別交往合作計劃,聚焦建設中西部地區國際交往中心。事實上,與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一樣,渝中區依舊是重慶建設中西部地區國際交往中心當仁不讓的主角。道理很簡單:1、全市10家領事館悉數在渝中區,是重慶對外的窗口;2、抗戰時期幾乎所有的世界強國都在重慶設過使領館——其中,渝中半島成為了眾多使領館的首選之地。一點不誇張地說,曾經的渝中半島,就是世界的中心!而這些能喚起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歷史遺產,一旦盤活無疑將成為重慶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2

背後有何深意?

那麼,渝中區一系列動作背後有何深意,說明了什麼?

其一、戰略地位使然

從字面上來看,渝中區位於重慶主城中部地區,相當於主城的“脊樑”,是主城西區、北區及南區聯繫的重要樞紐和紐帶。如果渝中區這個“脊樑”不能挺起來,那麼不管是“重慶向北”戰略也好,還是重慶向西、向南發展也罷,都會受到嚴重的制約。從這個層面上可以說,重慶站被升為主站、全市重點打造渝中區區塊鏈產業基地等,既是偶然更是必然。

其二、發達的第三產業

在很多人心目中,重慶是一個過度依賴製造業的國家中心城市。事實也確實如此,重慶直到去年第三產業佔比才歷史性地超過50%。不過,渝中區卻是個例外。統計顯示,2017年渝中區第三產業佔比超過97%,對GDP的貢獻率為99.4%。同年渝中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89.9億元,佔全市比重高達11.4%。

主城第六大百億級商圈—大坪商圈

更難能可貴的是,陸地面積僅20.08平方公里的渝中區,居然聚集了解放碑和大坪兩大百億級商圈,佔主城百億級商圈數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解放碑更是成為全市首個社零超過500億元的商圈。由此可見,渝中區對於圖謀消費經濟領域有更大作為的重慶而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絕佳樣本。這也是為什麼自重慶提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後,渝中區被外界給予厚望的重要原因。

眼下,渝中區第三產業快速發展還將迎來以下利好:解放碑商圈納入全國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作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承載地、外資入駐離岸中心的來福士廣場投入使用;重慶站改造升級在即;渝中區被列為重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區塊鏈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等。

其三、總部經濟聚集區優勢

總部經濟是國際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全球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形態。從“十二五”時期開始,渝中區就提出了打造總部經濟,一度還喊出“長江上游地區總部經濟基地”的口號。渝中區是國家第一批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早在2016年,該區就出臺了《關於扶持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加快發展的辦法》,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總部(重點)企業發展。專家指出,總部經濟一旦形成,就可以給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外溢效應,比如稅收供應效應、產業聚集效應、產業關聯效應、消費帶動效應、就業乘數效應、資本放大效應等明顯的外溢效應。

據統計,截止2017年年底,渝中區總部(重點)企業430家,其營收和產值指標已佔全區總量的80%,稅收比重為60%。另據,重慶媒體報道,2018年,渝中區新增世界500強、中國100強企業5家。在此基礎上,今年渝中區將採取“招大引強”計劃,引進落地大企業、強企業100家。而渝中區發達的總部經濟,是促使龍湖冠寓與之合作率先推出高端人才公寓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