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親歷北京北體大本賽季的首箇中甲主場比賽,有的人看到了三場不勝,有的人看到了100多輛大巴車,有的人看到了6000多北體大學生助威團,有人看到了“中國職業體育已死”……而圈哥卻在這大好晴日的一片“迷霧”裡,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的“另一種”未來。

3月31日,在千呼萬喚中,在休賽期爭議更名的中甲球隊“北京北體大隊”的第一個主場比賽,終於到來。

有關這樣一支球隊誕生的前因後果,坊間有過諸多猜測與傳言,而在球隊前兩戰未嘗勝績的情況下,這支球隊的前景無疑更是被公認蒙上了一層陰影。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拋開球隊層面的種種爭議,在第三輪比賽之前,又傳出的北體大號召學生去看球,並租用128輛大巴車運送學生(一說150輛)的說法。

這樣的措施叫好者有之,質疑的聲音也不少。有一些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抱怨此事,但很快又主動刪除了,唯餘朋友圈一些手快朋友的截圖,這樣的故事情節,更是把這場主場首秀炒上了風口浪尖。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賽前北體裡的“大巴方陣”

當然,圈哥選擇去現場看這場比賽,還不完全是出於好奇。對於曾經在現場看過這支球隊前身八喜、北控,又畢業於北體的圈哥來說,這支“從天而降”的主隊結結實實把我砸暈了,夏天一些中乙球隊發起眾籌時,圈哥都拿錢來進行了支持,這名喚“北京體育大學”的球隊來了,怎能不現場支持一下呢?

第一時間下單了季票,並與朋友購買了印號版主場隊服之後,在日曆上圈出3月31日的日期,早早做好了來看球的準備。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比賽是下午3點半準時開始,下午2點多,從北體而來的大巴就陸續抵達了球場,等待入場的學生球迷在門口排起了長龍,但平心而論,賽前的場外氛圍如果跟其他當地的中超中甲球隊相比,算不上熱烈。此外還有零星黃牛,沒有看到有擺攤賣食物或者賽場周邊的。

當然,單純從觀賽人數上說,跟過去幾個賽季相比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據聯賽冠名商58同城提供的近年數據,北體大前身北控隊2016賽季場均觀賽人數在5905人,排名中甲倒數第二,2017賽季場均觀賽人數下滑到5227人,但是排名居然不降反增到倒數第7(正數第10),而2018賽季更是慘不忍睹,場均觀賽人只有2083人,排名中甲倒數第三……

當然,北京長時間裡有2-3支球隊可供選擇,而北控對於足球也有些無心戀戰,上座人數呈現這樣的數字雖然令人惋惜,但也是意料之中。

在本賽季歸於北體大之後(55.33%的股權,北控依然有34.67%的股權,另外北京東方龍威有10%的股權),北體大隊也決心從改變主場氛圍做起。100多輛大巴的幫助下,北體大首戰主場球迷人數達到了10856,從數字上看無疑是取得了進步。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這樣數量龐大的球迷,也應該說是有備而來,從裝備的角度說,學校統一發放了紅色正面是北體大校徽、背後寫有“志願行動”的助威服,也發放了一套觀賽圍巾,正面寫有球隊名稱,反面是一行激勵的話:“北體大,新徵程,創輝煌”,材質與去年北控的完全一樣,整體揮舞起來時煞是壯觀。

現場也有球迷組織的“頭兒”在帶著球迷們吶喊助威,基本用詞跟其他體育賽事相仿,無外乎“北體必勝”、“咚咚咚咚,北體”、“進一個”、“反擊”、“北體加油”等等,而賽前被宣傳可能會現場演唱的校歌,並沒有聽到,只有合唱團在中場時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大家紛紛拿起手機來拍攝。

此外,比賽結束時球迷退場極其迅速(可能是怕晚了趕不上大巴?),但也基本上打掃乾淨了球場,把自己的垃圾帶走了,給學生的素質,我們還是要點一個贊。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除了這些亮點之外,需要承認的是,現場的球迷助威相對於這樣龐大的人數來說,算得上有些平淡,每次助威持續的時間並不算長,基本都要靠領喊的帶動,自發的比較少。

一方面,圈哥瞭解到,觀賽前學校老師特意叮囑了要文明觀賽,於是常見於體育賽場的罵聲不見了,自然少了很多雜音。

另一方面,這可能也怪不得球迷,畢竟多數學生們對於這樣一支球隊的瞭解有限,現場只有少數學生球迷可以清晰的喊出場上隊長“閆相闖”或是“楊運”,多數人只能認得出“老黑”、“小黑”(指外援,非歧視),此外甚至還有不少觀眾對於規則所知甚少,現場有不少妹子在聽男生詳細講解規則(也可能是女孩子的套路?),高階的會詢問起越位的規則……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雖然沒有大範圍地統計,但是從圈哥抽樣調查簡單溝通可以看出,有相當部分的觀眾都是第一次在現場看非校園的職業足球賽。這件事發生在其他學校可能也不算什麼,但發生在北體,無疑讓圈哥稍微有點心塞。最好的體育學府(之一?)這樣一場比賽尚需動員,也沒有做到體育更好的滲透,足以說明不少問題。

然而,在心塞之餘,這樣從0到1的認知過程,卻也讓圈哥覺得這活動也有了些意義,多了一些對於中國體育文化未來的小心思。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圈哥在現場

話嘮的圈哥先不急著去談建議,先說說這場比賽之於我有怎樣的價值。其實,能見到這麼多學弟學妹和校友,聽到青春的吶喊,看到隨處可見的北體大Logo,無疑有一種參與了“Homecoming Day/Week”的錯覺,讓作為北體學子的我心潮澎湃。

可能有些朋友不清楚“Homecoming Day/Week”指的什麼,這個詞大概可以被翻譯做“返校日/周”,在這幾天校友們會成群結隊回到母校慶賀,學校會舉行長達幾天的系列慶典,例如花車遊行、體育賽事、化妝舞會,這其中,除了選出“國王”和“女王”的時刻,最激動人心的組成部分一般是一場體育比賽,以大場面的NCAA橄欖球賽為主,也有學校會安排籃球賽事。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圈哥母校的Homecoming活動

在美國讀研兩年的圈哥,對於每一次的“Homecoming Day”都記憶猶新,美麗啦啦隊們的表演,精彩的遊行,需要捐衣服的裸體跑,開不完的Party,以及這段時間裡教授對於作業和出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都讓人享受其中。

當然,校友也不是白來,他們的捐款也會成為學校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反哺到學校教學提升、設施建設、運動隊打造等方面中去。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相較於一些流於形式的校慶,這樣的“Homecoming Day”無疑要可愛的多,其對於校園文化的發揚與傳承,方是其精神內核所在,也是我們校園體育可以學習與借鑑的內核。

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如此說:“所謂大學者,非所謂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其實就是在弱化硬件的價值,而強調人的力量。實際上,文化的傳承也是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因素,教學樓與宿舍可以翻修或重建,但校園文化卻可以承載著一群人,讓大家有精神的歸屬。

而在校園文化之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恰恰就是校園體育文化,將校園文化放在體育賽事中去傳承,往往會收到驚人的效果。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賽後的主隊球迷區謝場儀式

兜了一個大圈子,讓我們回到這樣一場比賽中來。如果時間充足、準備得當的話,若是能給予學生更多正面引導、足球知識普及,並在賽場前後穿插上與學校有關的活動,而非單純把人拉過來,那麼對比賽感興趣的學生會不會多上那麼一點?

當然,對於多數高校來說,坐擁一支中甲球隊有些不現實,我們另外一個更好的展示平臺,其實還是是CUBA與大學生足球聯賽。那麼在這些賽場之中,能否努力增加環節,來更好地進行體育文化乃至校園文化的推廣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平心而論,阿里在接手之後做得很不錯,有退役儀式這樣形式感的場景(非凡中國運營的時代開始了),有優酷學生主播直播間,上週一場“五道口德比”清北大戰也用爆棚的球迷吸引了全國的目光,這些都是很好的嘗試。在阿里等企業的努力之外,學校來說也同樣需要進行積極的配合,創造足夠優越的體育賽事環境,才能我們校園賽事的文化效果達到最大化。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如今在校的這3700萬大學生,正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假如他們可以在校園裡愛上體育,那麼這樣的愛好將會貫穿他們的一生,這是體育產業夢寐以求的未來力量。

看看隔岸美國的NCAA“瘋狂三月”是如何攪動美國社會的?無論畢業多少年,無論你身在何方,母校的體育比賽就會成為一條紐帶,連接著你與學校,無論走多遠,這根線都不會斷裂——如同散場後奧體中心門口老爺爺手裡放著的風箏(好尬的比喻)。

可以說,在校園體育之中,不僅藏著校園文化,也藏著中國體育文化的未來希望。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不誇張地說,6000個北體學生就是6000顆體育種子,或許現在開始播撒的確晚了一點,播撒的土壤也顯得不那麼肥沃,但這總好過於乾脆不去播種,甚至去扼殺這點未來小苗。

我也同樣討厭形式主義,但是

如果能夠趁著這樣的機會,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多轉化其中的一些種子,那麼讓體育文化早日蔚然成林的概率或許可以大上一點點。

而除了用大巴車把學生拉到中甲賽場之外,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有關於此類賽事的積極引導,有努力發展CUBA、大足聯賽,有結合“Homecoming Day/Week”來進行體育賽事,有像北體那樣舉辦轟動刷屏的校園體育運動會,在這樣的校園體育背後,方才藏著中國體育文化的未來。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因此,讓我們不妨擱置關於賽事的爭議,而來看看究竟該如何發展體育文化才能事半功倍。醉心於校園體育的圈哥看球回來絮絮叨叨地說了這麼多,也是希望可以給決策人、管理者、執行者、在校學生以及行業人士一點點啟發。

想要穩定地打進進世界盃,需要的不是一兩支拼湊的國家集訓隊,而是10年、20年持之以恆的青訓;想要讓中國體育文化紮根、催生出中國體育消費、乃至構建出中國體育產業的大未來,校園體育絕對是應該重點關注的方向——或許沒有之一。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親歷「北體大」首個主場比賽,我卻看到了中國體育文化另一種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