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三湘都市報評論:“救贖”母親湖,重現巴陵勝景

三湘都市報評論:“救贖”母親湖,重現巴陵勝景

八百里洞庭“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既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勝景,也是居於這一片水澤的人們引以為豪的有利生存資源。如果說,湘江是湖湘兒女的“母親河”,那麼,洞庭湖便是三湘人民的“母親湖”。這片水域除了給湖湘乃至全國提供豐富的糧油、水產之外,還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有強大的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度汛。

從上世紀開始,長達二三十年的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大行其道,美麗的洞庭湖也未能倖免。浩浩湯湯的水面白色泡沫翻滾,環洞庭湖周邊的益陽、岳陽、常德三市一度有100多家造紙企業,其中20多家是製漿企業,且絕大多數都沒有完善的汙水處理設施,汙染極大,企業的生產廢水直接排入洞庭湖,造成了水質的急劇下降。

造紙、製漿業的飛速發展,使得洞庭湖湖灘被種上了大量的黑楊,楊樹是造紙企業的主要原料,種植黑楊最大的問題是加劇洞庭湖由溼地生態向森林生態的逆向演替。2017年7月底,中央環保督察在對湖南的反饋中指出,洞庭湖區種植造紙經濟林歐美黑楊面積達39.01萬畝,嚴重威脅洞庭湖生態安全問題。

同時,東洞庭湖區漁民的打魚環境上世紀起日趨惡劣,“迷魂陣”、電魚等違規捕魚行為逐漸大眾化,幾十年來,洞庭湖的魚類資源遭到過量捕撈,導致魚的種類和種群急速減少,魚也越來越小。更為糟糕的是,“矮圍”現象橫生,一些人在洞庭湖水域上面人為築成堤壩,阻塞了洞庭湖魚類洄游通道,侵佔麋鹿棲息地和白鸛、黑鶴等珍稀水禽遷徙路徑。

對於洞庭湖環境的“救贖”,不僅是湖區人們的願望,也是政府部門的環保工作目標。2017年11月1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開相關會議,正式發出打好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衛戰、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徵程的動員令。除了清理湖區的歐美黑楊,還相繼開展了溝渠塘壩清淤、畜禽養殖汙染整治、河湖圍網養殖清理等五大專項行動;實施湘北水資源配置、河湖連通、重要堤防加固等十大環境治理工程;並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清除洞庭湖水域的矮圍、圍網,並清淤、補水、截汙、禁投,整治汙染頑疾不遺餘力……

保衛洞庭湖,還洞庭一湖清水,既是省委省政府態度堅決的一場生態修復戰役,更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場革命。2018年2月8日上午,我省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專題部署湘江和洞庭湖治理工作。在治理過程中,益陽、常德、岳陽等洞庭湖周邊城市均取得了不小戰績,無論是生態補償還是沿湖產業、企業的轉型升級,都在“環保意識的提高、發展思路的糾偏向好”這一戰略思路下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洞庭湖的人湖關係史,從來都是相依相輔,共生共存的關係,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讓湖區自然面貌迴歸往昔的美好,更是賦予山水湖南新的內涵。守護母親湖,“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巴陵勝景,不久或將得以重現。

■本報評論員 張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