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電磁屏蔽,EMI 電磁干擾,它產生的原理!

電磁波會與電子元件作用,產生干擾現象,稱為EMI。例如,TV熒光屏晌常見的“雪花”,表示接受到的訊號被幹擾。

屏蔽就是對兩個空間區域之間進行金屬的隔離,以控制電場、磁場和電磁波由一個區域對另一個區域的感應和輻射。具體講,就是用屏蔽體將元部件、電路、組合件、電纜或整個系統的干擾源包圍起來,防止它們收到外界電磁場的影響。

電磁屏蔽,EMI 電磁干擾,它產生的原理!

因為屏蔽體對來自導線、電纜、元部件、電路或系統等外部的干擾電磁波和內部電磁波均起著吸收能量(渦流損耗)、反射能量(電磁波在屏蔽體晌的界面反射)和抵消能量(電磁感應在屏蔽層上產生反向電磁場,可抵消部分干擾電磁波)的作用,所以屏蔽體具有減弱干擾的功能。

(1)當干擾電磁場的頻率較高時,利用低電阻率的金屬材料中產生的渦流,形成對外來電磁波的抵消作用,從而達到屏蔽的效果。

(2)當干擾電磁波的頻率較低時,要採用高導磁率的材料,從而使磁力線限制在屏蔽體內部,防止擴散到屏蔽的空間去。

(3)在某些場合下,如果要求對高頻和低頻電磁場都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時,往往採用不同的金屬材料組成多層屏蔽體。

許多人不瞭解電磁屏蔽的原理,認為只要用金屬做一個箱子,然後將箱子接地,就能夠起到電磁屏蔽的作用。在這種概念指導下結果是失敗。因為,電磁屏蔽與屏蔽體接地與否並沒有關係。

電磁屏蔽,EMI 電磁干擾,它產生的原理!


真正影響屏蔽體屏蔽效能的只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整個屏蔽體表面必須是導電連續的,另一個是不能直接穿透屏蔽體的導體。屏蔽體上有很多導電不連續點,最主要的一類是屏蔽體不同部分結合處形成的不導電縫隙。

這些不導電的縫隙產生了電磁洩漏,如同流體會從容器上的縫隙上洩漏一樣。解決這種洩漏的一個方法是在縫隙處填充導電彈性材料,消除不導電點。這就像在流體容器的縫隙處填充橡膠的道理一樣。這種彈性導電填充材料就是電磁密封襯墊。在許多文獻中將電磁屏蔽體比喻成液體密封容器,似乎只有當用導電彈性材料將縫隙密封到滴水不漏的程度才能夠防止電磁波洩漏。

實際上這是不確切的。因為縫隙或孔洞是否會洩漏電磁波,取決於縫隙或孔洞相對於電磁波波長的尺寸。當波長遠大於開口尺寸時,並不會產生明顯的洩漏。


電磁屏蔽的原理

a、當電磁波到達屏蔽體表面時,由於空氣與金屬的交界面上阻抗的不連續,對入射波產生的反射。這種反射不要求屏蔽材料必須有一定的厚度,只要求交界面上的不連續,對入射波產生的反射。這種反射不要求屏蔽材料必須有一定的厚度,只要求交界面上的不連續;

b、未被表面反射掉而進入屏蔽體的能量,在體內向前傳播的過程中,被屏蔽材料所衰減。也就是所謂的吸收;

c、在屏蔽體內尚未衰減掉的剩餘能量,傳到材料的另一表面時,遇到金屬-空氣阻抗不連續的交界面,會形成再次反射,並重新返回屏蔽體內。這種反射在兩個金屬的交界面上可能有多次的反射。總之,電磁屏蔽體對電磁的衰減主要是基於電磁波的反射和電磁波的吸收。

現在有許多關於產品輻射和傳導發射限制的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有些還規定了對各種干擾的最低敏感度要求。通常,對於不同類型的電子設備有不同的標準。雖然一個產品要獲得市場的成功,滿足這些標準是必要的,但符合這些標準是自願的。

但是,有些國家給出的是規範,而不是標準,因此要在這些國家銷售產品,符合標準是強制性的,有些規範不僅規定了標準,還賦予當局罰沒不符合產品的權利。

電磁屏蔽,EMI 電磁干擾,它產生的原理!


應用範圍:筆記本電腦、GPS、ADSL和移動電話等3C產品都會因高頻電磁波干擾產生雜訊,影響通訊品質。另若人體長期暴露於強力電磁場下,則可能易患癌症病變。因此防電磁干擾已是必備而且勢在必行的製程。

導電漆、EMI導電漆噴塗技術具有高導電性、高電磁屏蔽效率、噴塗操作簡單(同表面噴漆操作一樣只需在塑膠外殼內噴塗上薄薄一層導電漆)等特點,噴塗導電漆解決了因做金屬屏蔽罩受空間限制、操作、成本壓力的限制,因其導電漆噴塗操作極其簡單,做到了塑膠金屬化,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及推廣。逐漸取代了以往貼錫箔、銅紙、做金屬屏蔽罩的工藝。屏蔽導電漆就是能用於噴塗的一種油漆乾燥形成漆膜後起到的導電作用,從而屏蔽電磁波干擾的功能。

這些屏蔽材料廣泛應用於通訊製品(移動電話)、電腦(筆記本)、便攜式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網絡硬件(服務器等)、醫療儀器、家用電子產品和航天及國防等電子設備的EMI屏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