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李淵與李密“親密接觸”,在明爭暗鬥中取得勝利,鞏固了大唐江山

李淵利用李密為其牽制關東隋軍,以便順利攻取長安,他用明推獎、暗利用的手段,欺騙了李密;當改朝換代已取得基本勝利,瓦崗軍遭到失敗的時候,他又用當面說好話,暗中下毒手的策略,最終除掉了李密。在隋末唐初的複雜環境中,各種力量都在政治上、軍事上進行較量,各類人物都在盡力施展才能,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削弱別人,壯大自己。李淵對李密在明爭暗鬥中取得勝利,充分顯示了李淵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也顯示了他足智多謀的政治才能。

李淵與李密“親密接觸”,在明爭暗鬥中取得勝利,鞏固了大唐江山

隋朝末年,煬帝荒淫無度,致使眾叛親離。野心家李淵趁機誓師起兵,直取長安,建立了唐王朝。

可是,在當時那個群雄割據的情況下,李淵並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瓦崗軍是隋末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李密殺翟讓以後,鞏固了自己在瓦崗軍的領袖地位,這時他意氣高揚,以天下為己任,說自己已被四海英雄推為盟主,自然包括唐公李淵。他寫信給李淵,希望與李淵左提右挈,戮力同心,共掌天下。

讀罷李密的覆信,李淵微微一笑,給李密回覆了一封措辭極為謙虛的信。對殺昏君、執代王之說,表示不忍於言,不敢從命。而且申明“志在尊隋”,以掩飾其奪取天下之志。李淵極力推獎李密,認為“天生萬民,必有其主。當今能為民之主者,非君莫屬”。又謙讓說,自己已年過五十,別無奢望。欣然擁戴大弟,唯願大弟早登大位,以安天下,以寧方民,使愚兄得以復封於唐,宗籍見容,就心滿意足了。

李密得書,果然喜出望外。實際上,李淵是利用瓦崗軍的強大力量牽制東都的隋軍,以便讓自己順利進軍長安。

李淵與李密“親密接觸”,在明爭暗鬥中取得勝利,鞏固了大唐江山

李密興得快,敗得也快。武德元年(618)九月,瓦崗軍與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軍作戰失敗,只好到河陽(今河南孟縣)去見瓦崗軍將領王伯當。本來,李密還想“南阻河,北守太行,東連黎陽,以圖進取”。這種東山再起的主張,遭到部下諸將的反對。這些人勸李密道:“今兵新失利,眾心危懼,若更停留,恐叛亡不日而盡。又人情不願,難以成功。”李密無可奈何,只得決定前往長安,投靠李淵。

李密於十月帶領兩萬人人關的時候,李淵派人迎接,冠蓋相望,隆重異常。李密非常高興,洋洋得意地到了長安。李淵對李密非常尊重,對話常呼為弟,並將其表妹嫁給李密。但其他人就沒有這份待遇了,李密一到長陽,“有司供待稍薄,所部兵累日不得食,眾心頗怨”。而且,“朝廷又多輕之,執政者或來求賄”。這種只有李淵一人“親禮之”的情況,無疑是個陰謀,實際上是蓄意製造事端,讓李密眾叛親離。

這時,李密已經自投羅網,當然只能任其擺佈了。

正當李淵要製造事端的時候,李密卻“自負歸國之功,朝廷待之不副本望,鬱鬱不樂”。同時,又認為李淵對他大材小用,對於給他的光祿卿(掌皇宮之膳食的官)職務“深以為恥”。於是,他和王伯當密謀,打算返回山東,利用徐世責在黎陽的軍隊,聯絡河南一帶原有的力量,企圖捲土重來。他們向李淵表示,自己願回山東,收撫其部下,幫助李淵攻取東都。李淵答應了他們的要求。有人不理解李淵的用意,認為李淵此舉是投魚於水,放虎歸山。

李淵為了表示對李密的信任,特意為他餞行,並且告訴李密:“有人確執不欲弟行,朕推赤心於弟,非他人所能間也。”

李密剛到長安時,李淵視其為上賓,但同時“朝臣又多輕之,執政者或來求賄”,隨同李密的軍隊連飯都吃不上。李密要離開時,李淵和其臣下又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不難看出,李淵來軟的一手,其臣下來硬的一手,軟硬兼施,迫使李密跳入陷阱。中國古代的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其臣下無不看其臉色行事,如果李淵要真正抬舉李密,其臣下對李密決不敢是另一種態度;其臣下既然敢對李密冷眼相待,必然是得到李淵支持的。否則,李淵怎麼會對和自己持相反態度的臣下沒有任何表示呢?

李密帶王伯當等人離開長安,正要出關的時候,李淵突然命令李密將其部下留一半在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僅帶其一半出關。這時,和李密同行的長史張寶德向李淵告密,言稱李密將要叛亂。於是,李淵命李密所部慢行,並令李密單騎入朝,更受節度。

這時,李密已經到達稠桑(今河南靈寶北)。得到讓其中途復返的詔令,不能不使李密感到大禍將要臨頭。事實上這又是李淵的陰謀,因為張寶德告密是“恐密亡去,罪相及”,可見,他負有李淵要他監視李密的使命。

李密感到形勢嚴重,遂殺了李淵的使者,襲取了桃林(今河南靈寶),然後,“直趨南山,乘險而東,遣人馳告故將伊州(今河南臨汝)刺史襄城張善相,令以兵接應”。唐將盛彥師看清了李密的動向,于山中險要之處設下埋伏。但李密在進山以後,卻自以為已經脫險,擁眾徐行。不料,盛彥師率唐軍突然襲擊,李密措手不及,與王伯當等戰敗被殺。時在武德元年(618)十二月。

剪除李密以後,李淵又和他的兒子建成、世民相繼消滅、收服了其他起義軍,硝煙散盡,天下太平,李淵的江山這才坐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