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 —蔡康永

斯人已逝,他笔下文字的寿命却是无限的。

翻开保罗的唯一著作《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依然能与他的灵魂隔空对话。此书献给他的女儿Cady,也献给所有医护职业者和同样孜孜不倦探求人生意义的我们。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保罗·卡拉尼什( Paul Kalanithi)生命的最后一年,才开始他迟来的作家生涯,他写于午夜梦回之际,他写于肿瘤医院候诊室,他写于化疗输液时……

它并不是沉重的死亡告别,而是如羽毛般轻盈的灵魂的自语。这不是死亡之书,而是一部生命之书。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作者的幽默优美的笔墨间,满载对生命的好奇与探索、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使命和道德的思索、生命最后阶段的活着的价值。他终以他所期望的姿态到达彼岸。

“我们每个人最终看到的,都是生命的局部。”

保罗的一生都对死亡充满好奇,跋涉于文学、生物学、哲学、神经科学之间探索生命的真义。他先后取得斯坦福大学文学与生物学双料学位,剑桥大学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最后他发现,文学无法给予他想要的答案。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透过文学探寻的所谓生命的实质,都只是某个人看见的“局部的真理”。他决定弃文从医,“寻觅另一种方式的崇高,与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和衰弱的同时,继续追寻什么让人生有意义的问题”。

作为神经外科实习生第一天获得的前辈Tips是:“用左手吃饭,你要学会左右开弓”“神经外科总医师正在闹离婚。”“他们(病患)永远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伤害,但是他们无法让时间停止向前。”

这一切都在暗暗预示着,他将遇到所有神经外科医师都面临的职业的重负、医生使命和道德的选择及由此牺牲的牺牲婚姻质量。

经过6年多的住院医师生涯,他成为神经外科医师中的翘楚,任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并开展了神经科学领域的科研探索,获得多个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奖项。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保罗·卡拉尼什( Paul Kalanithi)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轻微的失误,都可能会造成病患全身瘫痪、暴饮暴食、丧失语言和理解能力,让他们人性某些部分消失,甚至丧失活着的意义。

在高强度工作和繁重压力下,他依然不断自省,“我怕自己即将成为托尔斯泰笔下那种很典型的医生,沉浸于空洞的形式主义,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人性的意义。”。

与此同时,他亦找到作为精神外科医生的使命,“我最高的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者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如果是一大碗悲剧,最好一勺一勺慢慢地喂。”面对恐慌和无助的病人,他成为了“牧师”一样的角色,保卫他们的生命、保卫他们的个性,保卫他们的灵魂。

他成为了有口皆碑的神经外科医师,一周工作100多个小时,每天6点开始一天的工作,下班时间取决于手术结束时间。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保罗·卡拉尼什工作照

从神经外科实习医师到住院医师,再到住院总医师,接连获得学术界的种种殊荣及认可。36岁的保罗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却被诊断为肺癌末期,癌细胞已扩散全身。

“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36岁患肺癌的概率只有0.0012%。2013年,他从“牧师”成了“绵羊”,刹那间毕生积蓄的学识、精湛的医术都瞬间变得毫无意义。

往日热爱远足、露营、跑步的那个男人,已是抬抬腿都筋疲力尽的患者。他最终以一名体验者的角色,与死神四目交投。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他曾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思索着余下时光的价值,他与妻子一起规划最后的日子,他们不想等死,他们想活着。

他给他最好的朋友写了一封邮件,袒露自己的病情,“好消息是,我已经比勃朗特姐妹中的2个,还有济慈和斯蒂芬·克莱恩都活得长了。坏消息是,我还什么都没写呢”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面对医术无能为力现状,他从文学上找到了力量。“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命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奋斗求生。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并非最好的结局。我们要活着,而不是为了等死。”

他与妻子通过试管婴儿技术迎来了女儿Cady,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开始写书,他圆满了此生没有成为作家遗憾。

他在书中以风趣的口吻,讲述了他人生每个重要时刻:小时候在红岩沙漠的探险,并肩作战的医院挚友杰夫的逝去,严格又温情的心脏专科父亲,让他《1984》的思想前卫的母亲,他第一次与露西相遇的时刻……

此书既是向女儿讲述自己的一生,亦让阅读者得以走进他的人生。

“获得直面死亡的勇气,我们要学会深爱”

“自己的死亡,是一片毫无特点可言的荒原,我迷失其中,我要在其中探索方向,好继续缓步前行。”

这是一本未完之书,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认为重要的事情”。

用尽全力活在真实的当下,就是人生的所有意义所在。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2015的春日,保罗以体面的方式告别此生,他离开的时候没有过多的医学干预,在亲人环绕的房间里,在吗啡的帮助下,他轻轻地完成了以后一次的呼吸。

他的妻子露西的后记中,有一句话特别地让人动容,“我们明白了,直面绝症的方式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和感恩。”

36岁癌症四期,他写下“生命之书”,改变千万人对死亡的态度

获得直面死亡的勇气,我们要学会深爱。医生深爱病人,丈夫深爱妻子,父亲深爱儿女,深爱你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直到呼吸化为空气。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北欧生活日志(ID:boshrz)


配图/阿V

文字/阿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