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口合谷收。合谷,首見於《靈樞·本輸》。以穴名釋義,合,相會也;谷,泉出通於川也,又肉之大會亦為谷。該穴在筋肉相會凹陷處,為手陽明經脈氣所過之原穴,如泉出流過之通道,位當大指與食指相合處,故名合谷。別名虎口,因其手張開之時,其形大如虎口之狀也。又一說,合谷乃大腸手陽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間,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達勞宮,與後溪成一直線,大指、次指相合處,類似深谷,故名之。別名,虎口,含口,合骨。定位: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橈側緣中點。簡易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取之。另一種取法,拇食指併攏,兩指掌骨間隆起肌肉最高處取之。刺法:直刺0.5-1寸,多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偶用灸法。功善疏風解表,清熱開竅,鎮痛安神,益氣固脫。
人身頭面軀幹前面疾患可取合谷為主治療。合谷是大腸經的原穴,若大腸腑傳導失暢,積而生熱,上攻心肺及頭面,則見頭暈、目赤、口乾、氣喘、心悸。合谷能清洩大腸,宣散上焦風寒,清頭目而治頭面部疾患。
具體臨證運用及配伍如下。
疏風解表: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其性升散,輕清走表,能疏風解表、宣肺清熱,是治療上焦氣分病的常用穴,多用於治療肺衛表證和氣分病。臨床常與大椎、曲池、風池、外關配伍,共奏疏風解表、調和營衛之功。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統全身諸陽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者,皆能疏解之,瀉能清熱,刺絡拔罐可散寒;風池為祛風要穴,功專散風;外關為手少陽經與陽維之會穴,陽維主在表之陽,用以助合谷解表之力;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有走而不守的特性,用之以引邪外出。四穴與合谷相伍,組成治療外感病的基礎方。若兼有頭項強痛者,加瀉天柱、後溪、申脈;鼻塞流涕者,加上星、迎香、列缺;咳嗽氣喘者,加尺澤、太淵、肺俞。本組穴位加減,還可用於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陽證。
清熱開竅:合谷走而不守,能清能散,清洩陽明,以其輕清宣散而通頭竅,故能治療頭面諸疾。臨床常與曲池相伍,二穴均屬陽明,曲池其性走而不守,能行氣血、通經絡;合谷升而能散,以達清竅,載曲池之走性,發揮清散作用,清除頭面諸外邪,為治療頭面諸疾的重要配穴。但只此二穴相配其上行走表入裡,漫無固定之處,欲達某病所,尚需某經相應之穴來做引經,則其收穫更迅捷。如,有頭痛頭暈者,加風池、頭維;目赤腫痛者加睛明、絲竹空、外關;鼻淵鼻鼽者加風池、上星、迎香、列缺;耳鳴耳聾者,加聽宮、聽會、耳門、中渚、太沖;口臭口苦者,加大陵、內關、內庭;口眼歪斜者,加二白、二竹、二風、地倉、頰車。凡屬頭面諸疾屬實者,用之即效。
鎮靜安神: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功善調理陽明經氣血,能清洩陽明熱邪,通腑理氣而止痛,又有通關開竅而安神之效,用於治療本經經脈循行通路上的痛證和陽實鬱閉之神志病。前者常配以患部穴位,或辨證選穴,共奏理氣通腑化瘀止痛之效。後者常與太沖相配,稱之為“開四關”,以開竅啟閉,息風鎮驚安神,主治七情六鬱,癔症昏僕,癲狂癇證以及肝陽肝風等證,常與人中、印堂、間使、神門、豐隆、申脈等穴位相配伍。
益氣固脫:補氣可以固脫,益氣可以回陽。合谷為陽明經之原穴,陽明經多氣多血,故補之可以固脫回陽,該穴為回陽九針之一。用於治療臟腑氣血津液損傷,陰陽衰竭,或久病元氣衰亡或急病陽氣暴脫所致的脫證、厥證等。臨床常與關元、氣海、足三里、神闕配伍共奏益氣回陽固脫之功。
其他應用:除上述合谷臨床應用外,合谷還有發汗止汗和安胎墮胎的功用,前者常與復溜穴配伍運用,要旨是無汗補合谷瀉復溜,有汗瀉合谷補復溜,以奏宣達清解、調和營衛之效;安胎墮胎常與三陰交配伍,補三陰交瀉合谷可以安胎,瀉三陰交補合谷又能墜胎,此因補瀉手法有別,而臨床療效相反之故也。亦說明腧穴之雙向調節作用,然臨床亦因人而異,不可拘泥於此,一概而論。
合谷與風池、列缺、曲池均有解表之功效,三者的區別是,風池偏於祛風邪而解表,列缺偏於宣肺,散肺衛之風寒之表邪,曲池則以祛周身之風邪而見長,而合谷以輕清走表之穴性見長,能升能散,故能宣散頭面及全身之表邪,臨床要抓住本穴善於宣散的特點而靈活運用之。
合谷為手陽明經之原穴,陽明經多氣多血,而本穴又宣散力極強,尤其用於瀉法可破氣傷血,故對年老體弱、大病久虛、氣血不足、幼兒孕婦等當慎用或禁用之。
閱讀更多 張機中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