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明將至,對於現在出現的網上掃墓怎麼看?你會這樣選擇為逝去的親友掃墓嗎?

丁逾明


不會,我不會選擇這種網上掃墓的方式。

從我記事開始,我的爺爺每到春節、清明會雷打不動的把全家老小召集在一起,為逝去的親人掃墓。那時候我們所有的人都住在農村。

後來很多人都離開了農村,但是這個習俗沒有改變,平時可能不聯繫,沒有時間聚的親人都會在這兩個時間段抽空聚在一起。

等到我為人父娶妻生子的時候,我的爺爺奶奶也不在了。很多和我年齡相仿,從老家走出去的人也和我差不多,帶著爺爺奶奶的照片去了離家很遠的地方生存。

他們也會在每一個節氣的時候祭奠逝去的親人。只是方式發生了很多改變,他們通常會把親人的照片請出來找一個的地方,對著家鄉的方向祭拜。

但我們家仍然保留著爺爺在世的時候留下來的習慣。全家老小會去墓地。我們所有的人都記著他年年都會給我們講的一句話,“前人興後人跟”。“已經死了的人,其實他什麼也不知道,也不是要你們來做什麼,你們只要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後代才有一個相互交流的話題,不管到了什麼時候,去了什麼地方?想著這裡就都會知道你們是一家人”

以前交通不是很發達的時候,為了照顧離家很遠的親人的時間,一些家庭每隔幾年會辦一次清明會,提前約好時間,把所有的親人聚在一起。每到清明會的時候,都是一個家庭最盛大的節日。

現在交通非常發達,而且國家還特別調整了假期,為這個傳統的習俗提供合理的時間安排。

但有很多人會藉助網絡的便利,進行網上祭奠,網絡掃墓,把時間調整出來近郊旅遊。

我認為掃墓不僅是我們對親人的祭奠,也是我們家國文化的傳承,也會讓我們漂浮的心靈找到歸屬。

當然我也認為存在即合理

但是我個人不會做這樣的選擇。有興趣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互探討!


蜂聞言事


如今清明出奇觀,上墳全都是老年😭😰

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唱了一遍又一遍,為什麼,為什麼,唱著容易作起難?

留守老人太苦寒,有的更可憐,臨到落氣,不見兒女在身邊。

如今清明出奇觀,上墳全都是老年。

人都成了這觀念: 票票看的特別重,重於泰山都不行,要把五嶽一塊算;親情看的實在淡,輕於鴻毛減一半。

網上掃墓要實現,有人提問怎麼看?好悲觀呀,好悲觀。

想起寒食節起源,介子推忠孝立旗杆,祖祖輩輩傳,延續幾千年,到了如今打問號,世人呀,怎麼辦?



靳樹懷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文化,家族文化的延續。通過祭祀活動,讓我們不要忘本,不忘祖。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通過掃墓來緬懷先人,是一種感情的寄託和迴歸。因此現場掃墓儀式感和情感傳遞更真切。


鄉村手媒


網絡信息時代,很多事情都會被顛覆。個人認為目前清明掃墓還是需要儀式感,現場感的。如果是在遠方回不去,可以在外地做一些有儀式感的祭奠活動。


靖王爺


寄思是每個人對逝去親人的一種哀悼模式,歷史緣緣定清明節為掃墓祭祖的定期節日,當下社會人口由於工作關係流動異地,專程回家祭祀掃墓好多人都不方便,網絡時代,可以在網上祭祀,有心就好。


蘇秦平


亂e八一生錢不完,故親認不全畦,鋮全也權然,嬈娃擔度忙不鴉空3者。疋北上丶駛馬代胳雜大坪仵個狗心。做賊片卻不留,喁油溝坤不太太喱眼嘔你是狗,束巡夜吧,仔足騎找一看仇


用戶8317963884909


掃墓是指直接到墳前去祭拜。大凡在遠地隔山隔水,或工作抽不開身,不能在清明節達到心願,最好是提起筆寫一篇祭文,從內心發出自身情感,這樣還有一定的實在意義,年年如此,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對於後來就是一種家風,值得提倡。


睿一吳啟碧


本人感覺可以接受,無論去墓地還是網上,其實都是找心裡安慰。只要心有親人,方式不一樣無所謂,國家也支持網上祭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