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很少有人像關羽一樣,將傳奇刻在了生前死後:16位君王為其加封,受“佛”、“道”、“儒”三家推崇。他同時又是民間的武財神,是忠、義、信的代表。所有的寄託和希望,似乎都能從這位美髯公的身上找到,以至於舊時“關公廟宇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長春歷史上曾有好幾座關帝廟,最知名的當數長春大橋西畔的廟宇,是有史料記載的長春最古老的寺廟建築。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曾經很多次經過長春大橋,對橋邊的關帝塑像也不止看過一次,卻從不知道原來這裡還曾有過一座關帝廟,創建於1799年,即清嘉慶四年。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廟建築,要知道,長春設治為長春廳是1800年的事情,而這座寺廟的創建比長春廳還要早上一年。可惜的是,這座有史料記載的長春最古老的寺廟建築現在已經損毀。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最初這座寺廟叫朝陽寺。從一些零散的資料中可以大致描繪出朝陽寺過去的痕跡:創建朝陽寺的住持叫了成,祖籍奉天朝陽縣,他從朝陽縣攜資到寬城子購地建寺,因此寺廟起名為朝陽寺。1799年,建祠宇及禪房五楹。到了道光年間,又募捐增建了天仙殿等建築和山門。1904年即光緒甲辰年,住持靜塵又建關帝享殿三楹及各配殿。1910年宣統二年時,大部分廟產被撥充警學經費。到了民國後,1922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廟會夜間突發大火,關帝殿被大火延燒殆盡。為了重建被大火燒燬的殿堂,以廟基契照抵押貸款,1923年重建工程竣工。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關帝廟也是目前有資料照片可查的長春最早的建築。從現存的一些照片看,建築用料敦實,屋簷細部的複雜,樓閣結構的精巧,在黑與白中勾勒盡致。關帝廟建築群佔地廣,院落呈長方狀的五邊形,南北長近80米,東西寬30到42米。和其它寺廟建築相同,關帝廟門前也有兩個鬥杆,因為鬥杆又細又高,基底各用兩塊石材加以固定。據說門前還有拴馬樁,但現存的照片中多沒有顯示。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關帝廟的入口山門為三開間的屋宇式,前後都有廊柱。關帝廟的山門非常高大,有7.5米高,9.5米寬,進深5.5米,是硬山式的屋頂。屋脊和山門一樣,高大並且有形式複雜的磚雕,兩側的磚雕正吻高高捲起,柱間雀替採用木質透雕手法,尺度巨大。山門兩側是牆門,上有屋頂,由於照片年代久遠,已看不出是否為琉璃屋頂。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長春大橋邊的這座關帝廟,除了供奉關公外,還供奉狐仙、玉皇大帝等。也有人提出,關帝廟中還曾供奉張飛、韓世忠等忠將,似乎在不同時期關帝廟內供奉的對象也不同。現在能找到的1929年關帝廟總平面圖則顯示,從山門進去,關帝廟正殿、娘娘廟都在南北主軸線上,軸線西有祖師廟,東部並排有狐仙廟、老君堂、孫真人廟。院東還有一個玉皇閣。也就是說,關帝廟是由一個廟宇群組成的。將關羽、狐仙、孫真人、玉皇大帝等不同時代、有實有虛的人物集中在一間廟內供奉,這似乎有些混亂,但卻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1825年,長春廳衙署遷址到寬城子後,由於大豆、高粱、玉米等農產品的豐富多產,人口日益增加,伊通河豐富的水源又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使得河岸兩側成為農產品和貿易的集散地。關帝廟所在地的周邊聚集了很多做買賣的人,應運而生了許多大車店、市場。人多了,信奉祭拜的對象也就不同,想財源廣進的就拜關公,想生子的就想去娘娘廟,於是就有了關帝廟這個“人神”共存的合廟。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儘管是合廟,可關羽在整個廟群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正殿處於近院心位置,三間房,正殿寬10.3米,進深6米,石臺基高出地面近1米,便於舉行各種祭祀儀式。柱廊兩側的看牆前各有一個石碑,東側的為施捨碑,立於1863年。西側的石碑則是關帝廟正殿重建時所立,碑文是:“朝陽古剎建於前清嘉慶四年夏寬街設治之初八年經本寺先祖師了成和尚由口外朝陽縣攜資來寬價領廟基窪地一段……”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1865年,長春修建木板城牆時,關帝廟被留在南門外,並與後來的南關大橋共同構成了美麗而獨特的城市景觀。關帝廟最繁盛時有和尚11名,為禪宗臨濟派。

《老長春》系列  關帝廟:長春伊通河畔的市井春秋

相對於史料中關帝廟的些許記載,市井百姓記憶中的關帝廟更鮮活,更有人情味。時至今日,關帝廟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它的廟會,每逢有廟會都是人流如織,唱戲的、雜耍的,兜售日用品的,捏糖球剪紙人的……廟外的商業活動十分興旺,盡顯市井生活。一些沒有孩子或是希望生男孩兒的女子,還會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娘娘廟去跨門檻。生了病的孩子也要趕在廟會那天,到廟裡“跳牆”祈求疾病早除,長命百歲。

民國之前,人們到廟中焚香祈求、賽會酬神,都屬於民間行為。民國後,政府倡導崇敬先賢、尊重忠勇,祭祀活動開始有所不同。到了“偽滿洲國”時期,關帝廟的祭祀活動由當時的政府操辦,軍政部大臣作為主祭官主持祭祀活動,形成了系統、正式的祭祀流程,但廟內外的熱鬧絲毫沒有改變。這種熱鬧的場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後來,關帝廟一度閒置。寺廟曾被改建為小學,再後來又變為了工廠,拆遷後原址周圍蓋起了高樓大廈。

尋找關帝廟原址並不難,長春大橋在春城幾乎人人知道,橋畔空地豎立的關公像遠遠就可看到。這尊關公像是2002年幾家公司和個人捐助修建的,塑像所在地就是關帝廟的原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