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王朝》趙匡胤能夠“杯酒釋兵權”,為什麼康熙平三藩卻不行?

青燈問史


這是個很有深度的問題。趙匡胤為了將兵權盡歸皇權,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作法,掌握兵權的將帥們也乖乖的將手中的兵權交給趙匡胤,既保持了君臣的友好和諧,也杜絕了“兔死狗烹”的惡名。

為什麼康熙不採取這樣的措施,在平三藩的過程中杯酒釋兵權呢?

首先,我們來看杯酒釋兵權的背景:趙匡胤是在五代十國天下大亂的情況下統一北宋王朝的,而統一北宋王朝的關鍵在於趙匡胤掌握了兵權。從907年-979年七十年的時間裡,中國歷史產生了五個朝代,經歷了七十年的戰火,直到後周柴榮逐漸統一北方大部,但是柴榮因為病死太早,他的兒子即位後還小,兵權掌握在趙匡胤手中,960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的天下,建立北宋王朝。

這種以兵權奪位政權的形式正是五代十國產生大小割據,無法統一的根源所在,所以,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對兵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核心就是削弱武將的權力統歸皇帝。

趙匡胤的軍事體制改革十分複雜,總的來說,核心分這麼幾個部分:

一是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

二是皇帝之下的軍權分屬三個機構。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握軍權和軍令的是樞密院。三衙司,掌握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分別為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統領禁軍、廂軍和率臣(中央軍、地方軍和將帥),為禁軍出征或鎮戍時臨時委任將帥,統領三衙的禁軍,完事後撤銷。所謂禁軍廂軍只是兵種編制和隸屬關係。

杯酒釋兵權並不是簡單的喝頓酒解除兵權那麼簡單,其背後是一系列的改革辦法和措施。在以上基礎上,趙匡胤還對軍隊之中的很多細節措施進行了規定。比如將兵分離,對將和兵的崗位進行頻繁的調動,使他們無法長久保持聯繫,難以形成勢力。比如“強幹弱枝”,禁軍的力量足以抗衡地方軍力量配置。比如文官掌兵等等。總之一句話,除了皇帝可以調動指揮國家軍隊之外,任何人很難調動指揮軍隊。

此外,趙匡胤還對跟他一起混的那些高級將領們給予很高的經濟待遇,有些武將們的待遇往往超過宰相,甚至還對他們的妻子進行恩蔭等等,總之一句話,讓你過得很奢侈,就不會有其他想法了。

而“杯酒釋兵權”正是在這些改革措施的落實下進行的,如果沒有這些改革,趙匡胤要想杯酒釋兵權,估計就是一句空話。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康熙,清朝的兵制起源於八旗制度,後結合明朝的有關做法,清代的前和中期的軍事大全都集中在皇帝的手中。清代的兵制,主要分為旗兵和漢兵兩類。旗兵就是八旗兵,原始八旗的種子,漢兵則是漢族兵,分為綠營、鄉勇和新軍。直到雍正設軍機處再次改革,但是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都還是掌握在皇帝之手。

但是這種控制權由於缺乏對將帥以下的兵將進行約束,使得兵將勢力容易形成集團與皇權抗衡。所以在《雍正王朝》中,大家看見對年羹堯解除兵權的時候,皇帝是採取了層層剝離的方式,首先對主帥進行替換,然後對主帥以下的將領也進行了異地調整和替換,來確保軍權的有效過渡。如果年羹堯拒不執行,再掀血戰猶未可知,所以,這其中還是充滿危險的。

當然,兵制的建設不僅僅在於這些方面,比如還有軍餉配置,將官換崗等等,總之一句話,在對軍權的控制上,清朝的皇帝是有絕對權力的。

那麼為什麼康熙就難以把控吳三桂呢?

吳三桂的軍隊脫胎於明朝的衛所制,順治年間,大清為了迅速佔領中原,對吳三桂,耿精忠,孔友德等實行拉攏許諾。吳三桂等投降大清後,被編入漢軍營,就是漢兵,由於當時情況特殊,清朝的皇帝們不像管理八旗軍隊一樣管理漢兵,只對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軍餉和物資,而對軍隊的控制權基本掌握在這些投降的將帥手中,猶如一股勢力,皇帝只有掌控了三藩的頭頭們,才能對這些軍隊進行掌控。

這是特殊條件下的一種力量妥協,而三藩的頭頭們,正是因為對部屬軍隊的絕對控制,才形成了三藩的勢力。所以康熙上臺親政之後,要堅決剪除三藩對皇帝的威脅。

但是康熙卻不能杯酒釋兵權,因為清朝的兵制制度無法深入到三藩的軍隊之中,可謂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他缺乏杯酒釋兵權的有利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戰爭來進行解決了。吳三桂一反,康熙焦頭爛額也要滅了他,拿回作亂的兵權。


青燈問史


宋太祖趙匡胤能夠實現“杯酒釋兵權”,除了與趙匡胤個人性格有關以外,還與所處時代及“兵權”產生的背景有關。



所謂的“杯酒釋兵權”,並不是說的那麼簡單,喝杯酒就可以很平和的解決了兵權的問題!“杯酒”只是一個噱頭,更主要的是出自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內心,想通過和平的方式收回兵權。

單就這一點來說,宋太祖趙匡胤是善良的人。

縱觀歷史上各個朝代,每一個新王朝建立以後,想要實現平穩過渡,都是以犧牲有戎馬功勞的將軍為前提的。畢竟一個新王朝的建立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功勞,和它差不多功勞的人很多,那作為皇帝應該怎麼辦呢,畢竟是仗好打,功難平啊。

趙宋王朝承五代十國的亂世而立國,到底怎樣個亂法?亂到何種程度?恐怕宋太祖趙匡胤是最瞭解,最深有體會的。五代十國的時期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帝王遍地都是,且大多不得好死,龍椅上每過十來年就會換一茬人,亂哄哄的,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樣特殊的社會環境給趙匡胤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從內心深處講,他不想再出現這樣的情況。

其次,宋太祖趙匡胤的身上有這麼幾個過人之處。

一是氣量宏大,就是心胸很開闊,有一種大大咧咧的性格;二是勇猛善戰,他是有名的常勝將軍;第三呢就是任俠尚義,比較講義氣。這三個難得的優點,無形當中為他樹立了絕對的威信,也就是說他實現了“黃袍加身”,其他和他一起起兵造反有功之臣的心裡都是佩服的。

再有,就是人心思定。

經過五代十國這麼一個亂套的時期。和趙匡胤一起起事的將領和農民的心也是一樣的,人心思定,盼望和平,這也可以說是民心所向。

最後,就是“杯酒釋兵權”選擇的時機非常重要。

這也正是趙匡胤的高明之處,如果說是參與起事的將領在新王朝建立以後得到了封地,權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綿延了一段時間,如果再想解決兵權的問題恐怕就很難了。

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宋太祖趙匡胤實現了“杯酒釋兵權”。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也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府城雜談


倆者身份背景不同

趙匡胤是什麼人,登基之前是全國軍隊的掌控者,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而且,自身武力值也夠高,太祖長拳流傳後世!所以手底下的人知道趙匡胤有多能打,天然心裡上就處於弱勢地位!而康熙呢,八歲登基,十四歲親征,平定三藩之前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政績就是擒拿鰲拜!這還不是在戰場上,所以對於打了一輩子仗,帶領過當年都能與滿八旗打野戰的關東鐵騎的吳三桂來說,康熙只不過是個沒長大的孩子,自然不會服康熙!

掌握的力量不同

趙匡胤可以說是基本繼承了後周的軍事勢力,當年後周的軍隊可以說很是強悍的!這一點只能感謝趙匡胤最對不起的好兄弟柴榮了,柴榮曾命趙匡胤負責,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通過整頓,禁衛軍成為一支威震鄰國無比強大的軍隊。所以說當時趙匡胤掌控著全天下最為精銳的軍隊!而康熙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康熙平定三藩用的軍隊不是當年名震天下的滿八旗,而是漢族軍隊!入關之後的滿八旗腐化之速令人瞠目結舌。所以吳三桂才有信心反叛!

綜上,一切的決定權其實還是取決於軍事實力的強弱,正如毛主席所說:槍桿子裡出政權!


楓葉0829


同樣是解除兵權,趙匡胤和康熙的效果卻大不相同,一個平安無事一個揭竿而起,其實與這兩位皇帝和臣子的關係也有很大區別。

趙匡胤是大宋的開國皇帝,那些手握兵權的大將有很很長時間的同僚之情。他們之間除去君臣關係外,還是多年同事,平起平坐的兄弟,因此他們對於趙匡胤是有一定認可的,否則也不會黃袍加身推舉他做皇帝。

康熙平三藩時,藩王對他認可度不高。首先大清的江山不是康熙打下來的,而是吳三桂等藩王幫襯著康熙之前的皇帝拼殺出來的,在開創大清江山的功績來說,藩王不服一個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小皇帝。在輩分上來說,不論是閱歷還是年齡,藩王都看不起康熙,就算康熙願意做下來好好聊聊,藩王也不幹。他們固守南方邊疆多年,早都成了土皇帝,既得的地位、利益和名望讓他們無法正視自己和皇帝的君臣關係,屬於水火難兩容。


多彩觀歷史


年輕氣盛的康熙操之過急,導致三藩為亂。如果再過十年,大可避勉。


用戶106632585914


平三藩的失敗,其主要原因並不是軍事上的,而是在於違背了大一統的歷史潮流,忽視了當時人民嚮往和平安定生活的呼聲--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真是一點都不假。

小黃趣講歷史


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攜平定天下之勢,何人敢不從?

相反,三藩為開國功臣,康熙只是一小屁孩,如何服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