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文 | 青不睞

3月29日,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阿涅斯·瓦爾達在家中因癌症去世,這位將自己一生都奉獻於電影事業的藝術家就這樣離我們遠去了。“在彌留之際,家人與摯友陪伴在她身邊”,她的親屬在一份聲明中提到。

去年2月,阿涅斯·瓦爾達的製片人曾表示,她會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放慢腳步”和“準備說再見”。一年後,這部作品如約而至,瓦爾達最後一部紀錄片《阿涅斯論瓦爾達》(Varda par Agnès)在柏林首映。

沒想到,在柏林電影節結束後僅僅一個月,這位90歲的老人便與世長辭。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瓦爾達最後的作品:阿涅斯論瓦爾達

與海結緣的電影天才

回顧瓦爾達爛漫的一生,藍色的大海與慵懶的海灘無疑是與她聯繫最密切的意象。

在瓦爾達80歲的時候,她拍了一部關於自己的紀錄片——《阿涅斯的海灘》,當作給自己的生日禮物。電影一開頭,瓦爾達自我介紹道,“我飾演一位小老太,矮矮胖胖,愛說愛笑,在這裡向你們訴說她的一生。”接著,瓦爾達在她的海邊忙碌著,將許多面鏡子擺放在海灘上,它們被海浪衝刷,反覆回溯,互相映照,製造著迷人的重重幻象。

瓦爾達給自己的電影公司取名為Tamarias,她說這是海邊的一種美麗的植物名稱。在紀錄片中,她在街道上製造了一個海灘,Tamarias的成員們踩在沙子上辦公。

從瓦爾達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都可以看出她對於大海的喜愛與嚮往,這與她童年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

1928年,瓦爾達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她的父親是一名希臘裔的工程師,而母親則來自法國。1940年開始,為躲避“二戰”戰亂,瓦爾達隨父母從布魯塞爾來到法國南部美麗的海港城市塞特生活,這也是她母親的家鄉。在這裡,她度過了愜意的童年和少女時期。這段時光為瓦爾達的一生打上了藍色的印記,深深地影響了她日後長達60餘年的電影創作。從此,漁民、大三角帆船、海浪、海鷗等與海相關的事物,紛紛在瓦爾達的記憶裡揮之不去。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瓦爾達電影中的藍色大海

18歲時瓦爾達來到巴黎讀書,她一開始在巴黎索邦大學學習,並獲得文學和心理學的學位,但很快她就對此感到厭倦。在日後的回憶中,她曾提到這一段於她而言非常痛苦的經歷:“(這裡的課程)愚蠢、過時、抽象、令人反感,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人。”不甘心的瓦爾達隨後來到盧浮美術學院學習藝術史,在沃吉拉爾學校又改學攝影,而這個決定更是改變了她人生的走向。

畢業後的她很順利找到了一份攝影師的工作,成為國民劇院正式攝影師。在上世紀50年代,她已成為法國非常著名的攝影師。當時,她甚至收到周恩來總理的邀請,帶著自己的祿來6X6相機和徠卡M3相機,來華旅行了兩個多月。

從雲南的雨林到東北的工廠,她帶著對這個東方國度的新奇感,拍攝了數千張珍貴照片。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20世紀50年代瓦爾達在中國

在以攝影師為業的時期,瓦爾達也結識了一些演員和導演朋友,其中就包括日後另一位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戈達爾,戈達爾鼓勵她製作低成本的黑白電影。於是,1954年,在她土生土長的南法海邊,瓦爾達以極低的成本拍攝了自己第一部電影《短角情事》(LaPointe Courte,1954),深深影響了此後的法國新浪潮,她也憑藉這部自編自導的電影正式進入電影圈。

瓦爾達是一位電影天才,也是真正生而為電影的人。在拍攝自己的處女作之前,她不僅沒進過電影學校,接受過什麼專業的電影培訓,而且也不怎麼看電影,閱片量更是隻有10部左右。在電影史上,很多大導演在成名前都是不折不扣的影迷,而這一點上瓦爾達與他們大相徑庭,這種對於電影的距離和生澀,恰恰賦予了瓦爾達的想象力以空間,造就出她在電影領域那些不拘一格的作品。

新浪潮的精神領袖巴贊曾對《短角情事》大加讚賞:“瓦爾達憑藉一種完全自由的風格給人留下無比深刻的印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部只服從作者的夢想和慾望,而非受到其他外在形式影響的作品,這種情況在電影中是罕見的。”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短角情事》

在《短角情事》之後,瓦爾達又陸續拍攝了諸如《5至7時的克萊奧》、《幸福》與《創造物》等佳作,一舉奠定了她在電影界的地位。在她璀璨的60年電影生涯中,瓦爾達一共拍攝了24部故事片。她為自己的電影作品創造了新詞,稱之為“電影書寫”,在89歲接受《好萊塢報道》採訪時她表示,“我知道我是先鋒,我1954年拍攝了《短角情事》,而他們所說的新浪潮是在1959年、1960年這幾年開始的。在拍我的處女作的時候,我跟電影界沒有任何關係,我誰也不認識,我甚至都不看電影。我突然就這麼創造了電影,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

她的丈夫雅克·德米亦是法國最知名的導演,二人自1958年相遇,共同走過了生命中30餘年的時光。在德米晚年罹患艾滋去世之前,瓦爾達根據德米親自寫下的童年記憶拍出了《南特的雅克德米》,這部電影飽含著瓦爾達對德米的愛,以及夫妻二人對藝術和電影的熱忱。

2015年,瓦爾達成為第一位獲得戛納電影節榮譽金棕櫚獎的女性,2017年,她成為第一位斬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女導演。去年,她的紀錄片《臉龐,村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在這部紀錄片中,她和比自己小55歲的藝術家讓·熱內開車環遊法國,捕捉沿途那些有趣的人與地方。

瓦爾達曾說,“我並不是一個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電影工作者,但我是一個很受喜愛的電影工作者。”

永遠年輕的紅色蘑菇頭

離世前已經90歲高齡的瓦爾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人們尊稱為“新浪潮祖母”,這似乎也成為她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標籤,但是當人們關注到她的日常動態時,卻不難發現這位老太太彷彿一直處於生命中的燦爛夏日。

去年,瓦爾達在朋友的建議下開通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她利用閒暇的時光,不斷感知這個世界上的新鮮事物。她一邊抱怨“我根本不習慣更新這些”,一邊與網友分享著自己的生活點滴。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前往好萊塢的前夜,企圖在睡覺時記演講稿

除了這種不斷接觸新鮮事物的年輕心態,瓦爾達的日常穿搭與造型也顯得別具一格。就像美國總統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一直以“銀髮祖母”的形象示人一樣,多年來瓦爾達一直頂著那一頭標誌性的紅色蘑菇頭。儘管隨著時間流逝,頭頂的白髮越發增多,但這一抹別樣的點綴,卻使得瓦爾達這紅色蘑菇頭的形象更加獨特。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紅色蘑菇頭瓦爾達

和她的電影創作一樣,瓦爾達在日常打扮中也保持著自己“老頑童”的一面。她總是把最鮮豔的顏色穿在身上,常常是寬大的紫衣紅褲,也酷愛波點,耀眼地行進在有點兒怪誕的潮流先鋒之中。當然,瓦爾達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2003年威尼斯雙人展上那套胖土豆套裝。當時,瓦爾達在展廳裡扮成一隻“會說話的土豆”走來走去,要是她有事不在場,還要在土豆套裝上放上自己的頭像卡片。此外,這一招在去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瓦爾達再次用到,當時她缺席了午宴,但腦洞完全不輸年輕人的她,請求她合作的藝術家讓·熱內帶去一個打印的人形紙板,不僅沒有因缺席而尷尬,反而身不在場,卻最為搶鏡。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搞怪的瓦爾達

越近耄耋之年,瓦爾達反而越像孩子,也沒有停下她在這個世界漫遊的腳步,相反,她還把自己的旅途搬上了大熒幕。在她2017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作品《臉龐,村莊》中,她和讓·熱內一道,駕駛小貨車環遊法國,一路上他們為各種可愛的人或者動物拍攝肖像,並將巨幅照片貼在建築上。

法國新浪潮電影祖母瓦爾達逝世,曾到中國拍攝數千張照片

▲《臉龐,村莊》

除了拍電影,熱愛生命的瓦爾達也一直關注著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上世紀60、70年代,瓦爾達就曾參加過女性平權運動。而不久前,瓦爾達仍與凱特·布蘭切特一起在戛納反抗電影業中的性別歧視,她也很欣慰看到女性得以訴說和吶喊。

在瓦爾達逝世後,英國電影協會(BFI)在其網站上向其致敬,並回顧了2018年她在自己作品回顧展上的一次演講。畫面中的瓦爾達說到,“我想重新定義電影;我想做一名快樂的女人,但是我因此變得不安分與憤慨;我想找尋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