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小說:袁崇煥五年平遼不是說大話,方略和范仲淹抵禦西夏一樣

小說:袁崇煥五年平遼不是說大話,方略和范仲淹抵禦西夏一樣

先來看看袁崇煥此前是為什麼被撤職的。

《明史·袁崇煥傳》:

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鮮及文龍被兵,言官因謂和議所致。

所以,在寧錦大捷之後,魏忠賢讓手下人以袁崇煥救援錦州不力為罪名,上書進行了彈劾,迫使袁崇煥自己請辭乞休。但根本性的原因還是袁崇煥在努爾哈赤死後,私自派人弔唁,與皇太極議和,在朝廷給人留下了把柄。

從袁崇煥本身的意圖來看,議和只是手段,目的還是築城,也就是修復錦州、中左和大凌三城,在遼東當地構築防禦體系,而不是像之前的高第所做的那樣,完全放棄關外,退守山海關。而且,寧遠就是在袁崇煥的主持之下修復的,從而形成了關寧錦防線。

所以,在天啟帝駕崩、崇禎帝登基後,迅速剷除了魏忠賢,大臣都紛紛上書,推薦袁崇煥,認為只有袁崇煥能夠解決遼東問題。崇禎帝同意後,在平臺召見時,袁崇煥提出了五年平遼的計劃。

小說:袁崇煥五年平遼不是說大話,方略和范仲淹抵禦西夏一樣

但在當時,袁崇煥沒有當面對崇禎帝解釋究竟如何用五年時間就平定遼東,而是把他的方案寫在奏章裡。召見完畢後,袁崇煥出來,遇到給事中許譽卿,許譽卿詢問袁崇煥,五年平遼的具體方略是什麼,袁崇煥表示,他就是隨口一說,安撫聖心而已。

《明史·袁崇煥傳》:

莊烈帝即位,忠賢伏誅,削諸冒功者。廷臣爭請召崇煥。其年十一月擢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禎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所司敦促上道。七月,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臺,慰勞甚至,諮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帝曰:“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崇煥頓首謝。帝退少憩,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崇煥憮然自失。頃之,帝出,即奏言:“東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辭難。但五年內,戶部轉軍餉,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克有濟。”帝為飭四部臣,如其言。

很多人認為袁崇煥五年平遼就是隨後一說,實際上心裡並沒有具體計劃,主要的依據基本上就是來自這個記載。但以當時的具體形勢來說,袁崇煥並不是真的沒有具體方略,具體方案他是心裡有數的,只是在這裡沒有對許譽卿說實話而已。

袁崇煥為什麼不對許譽卿說實話呢?很簡單,因為許譽卿是言官,主要職責就是給其他人挑毛病的,彈劾其他人。而且,熊廷弼就是因為朝廷上的派系鬥爭,被言官彈劾,以至於最終被殺。所以,袁崇煥在這裡是有意隱瞞許譽卿,而不是真的心裡沒數。

那麼,袁崇煥真正的五年平遼計劃是什麼呢?同樣是在《明史·袁崇煥傳》中,是有比較簡明扼要的說法的,也就是袁崇煥自己在奏疏中所說過的:

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

這裡的說法其實已經可以說是相當清楚了,也就是立足於防禦,建立防禦體系,主動出擊也是為了防禦,同時,要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和皇太極議和,這同樣是在為建立防禦體系爭取時間,而不是真的放棄遼東。

袁崇煥的這個辦法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從清朝的方面來說,在努爾哈赤時代,和明朝進行大規模戰爭的主要目的實際上是爭奪遼東局面的主導權。因為在此之前,遼東的蒙古大小部落都是以明朝為宗主的,而努爾哈赤的目標就是把明朝在遼東的軍事據點都拔掉,迫使遼東的蒙古部落投降清朝。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在關外已經完全處於守勢,蒙古部落投降清朝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在遼東的不只是蒙古部落,還有幾十萬遼東漢人,這是明朝在遼東長期經營帶來的結果。所以,要不要放棄遼東,關係到朝廷到底是不是還要在遼東維持一個防禦體系,依託這些遼東漢人,抵禦清朝的擴張。

小說:袁崇煥五年平遼不是說大話,方略和范仲淹抵禦西夏一樣

所以,努爾哈赤到皇太極要主動進攻寧遠、錦州,就是要徹底把明朝勢力從遼東趕出去,迫使明朝完全放棄遼東,退守山海關。而從明朝的角度來說,如果徹底放棄寧遠和錦州,就意味著從此完全徹底的放棄了恢復遼東的想法。而袁崇煥堅持不放棄寧遠,並修復寧遠、錦州,意圖也就是保持在遼東的主動進攻能力。

從當時明清雙方的軍事態勢看,如果明朝決心堅守,花大力氣經營,在遼東地區建立穩固防禦體系,依託城防和大炮堅守,清軍強攻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勝算。無論是袁崇煥在寧遠的防禦戰中,還是寧錦大捷,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所以,清軍在皇太極時期採取的主要策略就是繞開已經成型的關寧錦防禦體系,從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這些地方突破長城防線,圍攻北京。但清軍當時連寧遠、錦州都攻不下來,這種孤軍深入進攻北京的做法其實主要也就是騷擾和製造政治影響,並不是真的以為自己有能力攻下北京,主要目的都是劫掠。

袁崇煥當時的辦法其實也是傳統上一個經歷了較長時間承平時代的王朝在面對一個新興的挑戰者的時候,所能採取的主要辦法。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就是如此,並不是主動進攻,而是建立防禦體系,長圍久困,等待叛軍自己內亂。更明顯的則是宋朝在面對西夏的崛起的時候,范仲淹和韓琦在西北地區所採取的策略其實也是如此,就是不斷修建軍事堡壘,構築防禦體系,不斷以堡壘戰來向對方滲透,而不是與對手野戰。後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其實用的也是同樣的辦法。

綜合來說,袁崇煥說五年平遼,並不是誇口吹牛,而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在經歷了松山之戰的失敗後,明軍當時在遼東實際上已經沒有能力再主動與清軍尋求野戰決戰,而應當立足於防守,經營防禦體系,用修軍事堡壘的方式逐步擴展和滲透,但避免與清軍野戰,還是有可能形成遏制清軍的堡壘防禦體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